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缓兵之计的典故

时间:2022-11-10 11:08:11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成语缓兵之计的典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缓兵之计的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音】huǎn bīng zhī j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

  【典故】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近义词】权宜之计

  【反义词】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成语造句】

  ◎ 我认为热闹这时是想先回部队,以后再设法的缓兵之计。

  【延伸阅读】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成语缓兵之计的典故】相关文章:

缓兵之计的成语解释12-01

缓兵之计成语故事10-30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成语典故04-15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5-22

鸡口牛后的成语典故04-29

鲁阳麾戈成语典故04-29

成语绠短汲深的典故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