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时间:2021-04-15 15:14:15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之所以有着成千上万篇佳作流传至今,除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尤其是古代文人经过长期写作实践,创造出来的“对比”这种艺术手法,在文章的布局谋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修辞效果,为后人所称道,并影响着后代文学的发展。今天,为了继承古代的文学遗产,学习前人那些优秀的写作手法,本人仅就粗读过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浅谈一下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问题。

  对比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通过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一大突出的艺术特色。远在先秦时代,文学作品中就开始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诗经》中的《伐檀》(魏风)砍伐的奴隶们唱出“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的愤歌,就是运用对比手法,直言不讳地大胆揭露奴隶主不劳而获的阶级本质。又如《诗经.氓》中负心汉在求婚时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誓言,骗取了弃妇的财物和爱情,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作者在此正是拿负心汉得到女子的前后进行对比,深刻地揭露了他背信弃义、爱情不专一的丑恶灵魂。这样运用两体对比,能给人形象鲜明突出之深刻印象,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当然,在《诗经》以后的《楚辞》和“诸子散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品也不少,不过,这些作品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尚显得单调,平淡无奇,且不深刻,不普遍,因此,艺术性也就不高。只是到了秦汉文学时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文学的大繁荣,无数的文人妙笔生花,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愈来愈频繁地采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去更好地为其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此时的对比手法运用得自然得体,灵活多变,深刻含蓄。作品中不仅有两体对比,也有一体两面对比,也有比中有比;不仅有篇内对比,也有篇外对比,真可谓达到了运用自如、尽善尽美之程度矣!但是,总的看,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类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的。现在,着重举例分别浅析之。

  运用对比,突出作者写作意图,表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此类作品,在古代文学中不乏其例。如贾谊的《过秦论》(上),就是通篇以两体对比之手法,写出秦王朝得天下之易、失天下之速,揭示出秦不施仁义、失去民心而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者一定的思想倾向。为了说明主题,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全文对进行基本比较的两个方面也分别采用了对比写法。如写秦取天下时,以九国和秦相比,以见秦之强。写秦失天下时,以陈涉和秦对比;以秦取天下、失天下的自身条件对比;以陈涉和九国对比,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说明陈涉亡秦不是因他本身比秦强大,比战国末期的九国诸侯强大,也不是因为秦王朝本身变弱变小,而是在于秦王朝治理天下时“仁义不施”。从而寓出一个道理:即“施仁政者天下昌,施残暴者天下亡”。作者的写作意图正是为了告诫当政者要施仁政,至此,对比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作者之目的。

  又如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也属于此类。在此文中,”比中有比“是最基本的对比。李广超人的才气和悲惨命运之间本身就是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饱含着司马迁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也寄寓着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概,更是对重用外戚、扼杀人才的汉武帝的控诉和鞭挞。同时,司马迁又采用对比手法,写活了构成基本对比的每一个方面。如写李广超人的才气——神射、治军简易、胆识过人等方面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其神射,拿射雕者和李广对比。写治军简易,拿与李广齐名的汉代名将程不识和李广对比。程不识以常人之法将兵,烦扰苛细;李广以才人之法帅兵,宽缓不苛。写李广惊人的胆识,每每在敌众我寡的战斗中,拿士卒的惊慌失措,和李广的从容镇定、指挥自若对比,在一般名将几难脱身之时写出李广的安然无恙,这不是凭借了自身才气又是凭借了什么呢?同样,写李广的不幸遭遇这一基本对比的另一方面时,也运用了各个角度不同的对比手法。就一篇之内来说,拿李广与李蔡对比。李蔡”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身为列侯。李广才气无双,却终身不得封侯。再拿李广与部下对比,”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李广仍不得封侯。就篇与篇之间来说,拿外戚将军卫青、霍去病与李广对比。李广爱护士卒,卫、霍之流不恤士卒。卫、霍出征,总配有精骑重兵,战功的获得者自然总是他们,而失利者往往是兵寡任重的偏师将军李广。由此可见,文中的对比倾注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对汉武帝寄予无比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