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春天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3-03-24 12:45:04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意义

  在以农耕文化为重的古代,春天代表的是一年的希望。古代物质匮乏,每年能够收获足够的粮食,就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为了总结农耕生产的经验,并流传下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意义

  古代春天的文化意义

  古代将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四季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十天一春,故称“九春”。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机盎然,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为“青春”。杜甫赞道:“白时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此春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有“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的诗句。

  艳阳:春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故又称“艳阳”。杜甫有诗云:“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的佳句。

  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李白有“阳春召我以烟景”的妙句。

  天端:因为“春为四时之始”,春天被前人称作“天端”,意义是一年天时的初步。《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徐彦疏:“天瑞,即春也。”

  青帝:青帝为东方之神,又称春神,故借指春。《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苍天:苍,青色。春天万物转青,故称。《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

  发生:春天草木萌发、滋长,故有此称。唐钱起《春郊》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分别将正月称为孟春、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阳、元阳、春王、正阳;二月称为仲春、酣春、大壮、中和、仲阳、阳中;三月称为季春、暮春、三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此外,春天还有“苍灵”、“淑节”、“昭节”、“韵节”、“阳节”等诸多雅称。

  春天的风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古代春天的文化意义】相关文章:

古代文化的窗口07-25

古代酒器文化10-14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08-12

古代文化遗址简介04-10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04-10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04-10

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04-10

古代时间的文化常识04-10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