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时间:2022-03-15 14:34:33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也是我们美好的回忆。作为儿童节的主角——孩子,在古代又是怎么称呼的呢?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叫法?男孩15岁是束发之年,为何要束发?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称呼?说起来那就太丰富了。最常见的是,古人喜欢拿孩子头发来说事,通过发型、发式,来区别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鬌”,指一个人出生后第一次剪发,也是婴儿期发型。一般在孩子三个月大时,挑个好日子为孩子剪发:男孩子留囱角,女孩留顶发;或者男孩留左边,女孩留右边。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头发,这叫“髦”,因此儿童有了“童髦”的代称。

  “髫”也是古代儿童发式,头发下垂,故有“髫”字的词汇均指儿童,如“垂髫”、“髫发”、“髫龄”、“髫年”等等。《三国志·魏收·毛玠传》便有“臣垂髫执简,累勤取官”的说法,这是毛玠陈情自述,说自己年少时已负责文册简牍工作,多年的勤勉才取得官位。

  孩子稍长,家长最喜欢给孩子留的发式叫“丱”(guàn),头发束成两角,这是先秦已流行的儿童发式。自然凡含“丱”的词汇,基本都指小孩,如“丱童”、“丱岁”、“丱角”、“童丱”。小孩七八岁时开始换牙,称为“龀”或“龆”,《说文解字》释称:“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古人就此称孩子七八年为“龀毁”、“童龀”、“龀年”“龆年”、“龆龀”等。

  还有引用文献经典,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称13岁为“舞勺”,源于《礼记·内则》里“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语;称15岁为“成童”,或“舞象之年”,则因《礼记·内则》里有“成童,舞象,学射御”的说法。

  拓展

  赤子:初生的婴儿。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龆龀:(音tiáo 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十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又称为“豆蔻年华”。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指女子十五岁。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是为十六,指女子十六岁,也可以用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花开之时,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语出宋朝诗人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岁至十五岁岁应学习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发: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作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小孩在十岁以前,人们多用动物、服饰、牙齿等表示年龄。如刚刚出世叫“婴儿”,也叫“黄口”。这是因为雏鸟的嘴是黄色的,后来就用“黄口”来喻婴儿。有些地方俗称小孩为“毛毛”“小毛毛”“小毛头”或者“龄娃”。这里的“毛毛”指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上、脸部有很多茸毛;“龄娃”则指从现在开始要计算年龄了。唐代的许碏(que第四声)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中说:“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就是将“黄口”的含义引申为幼童或年幼无知的孩童。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相关文章:

古代形容女子的词语有哪些?07-17

古代田园诗人有哪些03-01

山水田园古代诗人有哪些04-28

儿童正能量歌曲有哪些02-23

古代人生哲理谚语有哪些06-05

有金的字有哪些?06-28

六一儿童节的黑板报资料有哪些04-27

有奇字的字有哪些?06-28

手的成语有哪些01-18

篮的造句有哪些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