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19 14:48:25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人教版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

  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 1

  句子教学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各种句型特点及其表述作用,分析句子的词语配搭规律和修辞手法,还要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中虚词(特别是关联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和练习,逐步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律。在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必须重视理解,运用句子。

  一、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句(中心句)。

  这种句子或是直接表达了中心思想,或是跟课文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讲清这些句子,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中心。如《詹天佑》文章开头段:“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点题、点明中心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理解好这种类型的句子。

  二、重视指导理解和掌握对课文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概括性的句子。

  有的句子在课文中能连贯课文内容,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起着提纲挈领的总述作用,这些都是课文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讲清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它在文章中的作用,同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在教学上要注意讲解清楚。如《詹天佑》文中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概括性强,对全文起了总起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的精神。又如文中第三段:“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好这样的句子,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

  三、要注意讲解有象征意义和表达生动形象的句子。

  有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排比、反问、双关等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表达意思更为准确、鲜明、生动。这些句子往往能更好地表现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上更要重视讲解清楚。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并在实际上运用。如《詹天佑》文中有一句:“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句话不但说明了詹天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很重要,并且让学生能课堂上练习说一说这种句式,从而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弄清楚复句。

  复句比较复杂。它至少包含两个结构上相对,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的分句的句子。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根据它们在意义上的联系和关联词语的作用,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九种,即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复句,特别是理解关联词语的作用,以弄清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它对表达课文中心思想的作用。如《詹天佑》文中写到:“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其中“……否则……”是假设关系复句,说明了修好铁路的重要性,也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不但……还……”这是递进关系复句,说明没有修好铁路的的后果。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结构比较复杂,意思密切相关,联系紧密的句子,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句群的层次,把各种关系搞清楚,才能层层深入,深刻理解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五、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难懂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中感情。

  有的句子字面上没有深奥的词语,结构也不复杂,但要理解还得一番思索。如《詹天佑》一文中有一句:“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什么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才能理解。当时,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并且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连外国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而现在在詹天佑的主持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要引导学生把这类句子的内在含意讲解清楚,认真读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句子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他语文能力就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 2

  《詹天佑》一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在教学本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作为教学的难点。目的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因为课文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因此,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看相关的课外书籍,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同时也考虑到有些学生条件有限在学案上为学生准备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和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资料。上课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詹天佑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詹天佑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然后,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引导学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以下三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

  (1)、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什么能这样做?

  (2)、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3)、在青龙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在让学生理解、思考以上三个问题时,我采用了朗读和画示意图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施工的情况,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施工的示意图,边画边向学生讲解,让他们思考和讨论个中的妙处,这节课在我的带动和引导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示意图充满兴趣,然后,我有意请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孩子上讲台,到黑板上再次画出示意图,并向同学们讲解图意,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节课,他们学得非常高兴,学得非常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非常高兴,但是在完成“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问答题时,学生不能将自己的理解组织好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教会学生组织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要把教课文变成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詹天佑语文教学反思 3

  《詹天佑》一课我已上了三遍,但我总觉得只有第三遍才上得成功,原因是备课和讲课中进行了再创造,注意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前两次上这课,虽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效果不见得好。我也听过别的老师上这篇课文,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弄懂课文中的难点。在这篇课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理解,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第三次上《詹天佑》时,我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理解呢应该让学生对这几个工程有立体感,还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来当詹天佑,当小工程师。

  于是,在上《詹天佑》第二课时前,我让两个学生抬来了一盆沙子倒在小黑板上,又让他们把沙子垒成“山”,拍紧。学生围上来好奇地问:“贾老师,下节上什么课呀”“下节不是语文课吗”“语文课怎么要沙子”我笑笑:“大家猜吧。”为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

  上课了,学生都望着讲台上的“沙山”。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指着“沙山”说:“这座‘山’就是居庸关,一会儿要变成八达岭,最后要变成青龙桥附近的陡坡。现在大家先读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隧道的,谁读得认真谁就能当小工程师,上来开凿居庸关隧道。”读完,大家争着当小工程师。“小工程师”走上讲台,用两支铅笔同时从“山”的两端向中间插,表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隧道。我问:“这样开凿隧道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答:“如果测量不准,计算不精确,两头的隧道就会错开了。”学生从中体会了詹天佑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开八达岭隧道,工程更艰巨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小工程师”上来开凿八达岭隧道,先用两支铅笔从“山”两端向中间插,再用一支或两支铅笔从“山”的顶部向下插。我配合讲解,学生很快就弄懂了:两头向中间开凿就形成两个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别向两头开凿,也形成两个工作面,两口直井形成四个工作面,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就大大缩短了,这充分反映了詹天佑高超的才能和技术。

  讲到“人”字形线路,这座“沙山”又成了青龙桥附近的陡坡。我指着“陡坡”问:“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不是走弯路了吗”大家抢着答:“坡太陡,火车根本上不去,‘人’字形路减小了坡度。”我又问:“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也涉及这个减小坡度的道理”过了一会儿,有学生叫道:“《挑山工》!”“对了,挑山工上山走的是折尺形线路,就是为了减小坡度。又如环山公路的设计也是为了减小汽车上山坡度,骑自行车上山走‘之’字形线路也是同样道理。”我说。然后让“小工程师”在“坡”上架设“人”字形线路,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用铅笔或尺子“架铁路”。

  “人”字形铁路修好了。“谁来当火车司机,开火车”我问。“我来,我来!”学生兴致勃勃。“火车司机”用一支圆珠笔或一支粉笔当火车,先做了“车头”“车尾”的标记,就开始“开火车”了。“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火车司机”边演示边讲解。

  下课铃响了,还有学生要上来“开火车”。这堂课,好动的、调皮的学生都得到了动手、动口的机会,他们听起课来也很专心了。同样一课,过去用三四课时学生还没全弄懂,现在两课时学生就明白了,而且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一盆沙子,几支铅笔——这不是什么复杂的教具,人人皆可找到,关键是老师备课、讲解要努力进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