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分道扬镳的成语典故

时间:2023-07-06 19:30:26 满全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道扬镳的成语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道扬镳的成语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

  “分道扬镳”这则成语的扬镳是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成语出处

  北朝·魏收《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分道扬镳”。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做洛阳令的是元志。元志青年时代读过不少书,颇有文才,而且办事干练,为人强悍。他的父亲曾经救过皇帝的性命,所以元志在孝文帝面前,很有些威信。 有一天,元志乘车出门,在路上碰巧遇上了朝廷的御史中尉李彪。李彪的官职比元志高,按礼节元志应该给李彪让路,可是元志毫不谦让,双方争执不下,只好俩人一块来见孝文帝,让皇帝裁决。见了孝文帝,李彪说:“我是朝廷上的近臣,哪有洛阳令与我抗衡的道理?”元志说:“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凡是居住洛阳的人统统编在我的户籍里,我岂有趋避中尉的道理?” 孝文帝看看他们二人,都是自己的亲近臣僚,不好评判是非,只好说:“洛阳是我们的国都,自然应该分路而行,驱马前进,自今以后,你们分开走。”从此元志便与李彪折尺量道,每人占用一半。

  成语寓意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共事是需要共同知趣,共同目标,共同语言的。如果根本性、原则性不同,如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术见解不同,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只好“分道扬镳”了。这与“道不同不相为谋”一样,相互之间连正常交流都办不到,连基本信任都没有,就缺乏“相为谋”的基础,如果勉强“同谋”,除了误事误人兼自误,相互伤害,也不能“谋”出什么名堂来,因此,“道不同”就应该“分道扬镳”,否则会“两败俱伤”。

  成语辨析

  “分道扬镳”和“各奔前程”都有“由于志向、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于:分道扬镳偏重在“分手”,多用于人,也用于事物;“各奔前程”偏重在“各自奔赴目标”,仅用于人。“各奔前程”的原因还有兴趣不同,感情不合等,而且是长期或永久的;分道扬镳多指长期的,但有时也指短期的。分道扬镳指各有造诣,互不相让;“各奔前程”没有。

【分道扬镳的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分道扬镳04-02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02-03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9-08

分道扬镳的成语意思04-01

分道扬镳成语故事05-04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04-02

古代成语历史典故成语06-17

江郎才尽成语典故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