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谁知道滕王阁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5-24

表达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着态度。抒发了自己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感恨。其文始志存高远至结尾意气消沉,可以说是王勃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而不萎痱,至末句时虽有避世之感却又存希望,也许这就是王子安当时的真实心态吧。 

文由心生,读此赋抚揣王子安的人生,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悟。此是赋外之言,然读此赋不知王子安心路,当逊色多多也。在我们读此赋时惊羡王勃的文词绚丽,对仗工整,气势奔放自然时。我们更应该触摸作者的灵魂深处,感受他写此赋时的心态,在其精美的表像下寻找那一颗孤独的灵魂,及他灵魂深处发出的无望呐喊,也许会更增加此赋的个性魅力,此是很多读此赋者未知之美感矣。嗟呼,读其文尝不知其心态,实文之悲哀呼?还是读者之悲哀? 

综上所述,实是王子安作此文时之大环境也。赏古文,如要知其中精髓,必先深了解作者之人生。因古文在我国历朝都是借物抒怀之作,或言怀才不遇,或无力回天而愤世嫉俗,或避世以求自保吟诗作文抒胸臆,个中情结,各人心态异而呈文之不同。但一脉相承的都或是借物抒怀,在或华丽,或凝重的文采下,隐藏着的是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他们的思想在文采的表像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华丽的笔风很多,至所以他们的诗赋能传之于后世,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具有了实质的灵魂与他们在当时大环境下呈现出的理性思想。一篇小小的古文,能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才是他们文字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吧?


扩展资料

这可谓王勃之绝笔,他写完这篇文章后便在后来探访父亲过江的途中不幸溺水。王勃生性傲慢,

自认为才华出众,自然也是如此。但自古才华张扬之人都无好下场,如贾谊,杨修,王勃亦如此。这是在一场宴会上即兴而作,当时主办方打算让其女婿露脸,让女婿事先准备一篇背下,然后在宴会上假称即兴而作。但中国有传统,便是先要让一让,先由客人写,但大家都很谦虚,无人出写,只有王勃一请就应,并挥毫写了这篇绝唱,抢了大风头。当时正是王勃遭贬,便打算回乡探父,不料途中竟有此机会写下心中伤情,其心情自是无需细说,相必你也猜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