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孩子如何做阅读题?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2-16

  三年级,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转折点,课本发生了变化,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就连对孩子在阅读方面有了要求,不再只是关注课内,课外的延伸成为了三年级阅读的一个重头戏.然而,当面对突然题量变大、题型变多、范围变广的阅读题时,很多孩子竟然出现了反应迟钝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本人上网寻得以下方法.

  一、不会审题.

  做阅读题,读题很重要,题目会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信息,一道题的答案是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从题目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一题是“太湖水清澈平静,变化多端,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问题中的“哪几个方面”就告诉我们答案绝不可能是长篇大论,而是一组概括性的词语或者是描写的主题.而学生的答案却是在文章中找了一些描写湖水的句子.

  二、不会找答案.

  三年级的阅读题难度不会很大,大部分情况引用文章中的原话就足以正确答题,关键就是这个答案怎么找.要先在文章中找一找问题这句话在哪里(如“太湖水清澈平静,变化多端,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就在文章中找“太湖水清澈平静,变化多端”),找到问题的位置后,再反复读读它的前后句子,答案基本上就能找到了.当然也有特例,但是答案一定在题目的不远处.这一方法可使孩子缩小阅读范围,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三、不会举一反三.

  阅读题型无非就是那么几种,只要掌握了解决它们的方法,遇到任何一篇文章都不用怕.如:一文章问某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可让孩子通过判断这一自然段在整个文章中的位置来判断它的作用:在开头的作用是总起,在中间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在结尾的作用是总结.三年级阶段的文章,结构明朗,大多是写景、讲故事,让孩子根据段落位置判断其作用的方法绝对是可行的.不仅是整篇文章,这个“定律”同样也适用于一些层次清晰的自然段,可是当我针对某一自然段询问孩子某一句话的作用的时候,孩子蒙了,无从下手.反之,让孩子寻找一篇文章或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小节或哪一句来写的时候,孩子会满篇寻觅,毫无头绪.其实,做题的原理还是一样的,可是学生就是反应不过来.

  四、不能多练习,积累经验.

  题型的变化常常是将问题与答案换个位置形成的.有的时候帮你分析好,让你总结,有的时候又直接给你一个大问题,让你分析.这就好比数学当中的加法交换律一样,一会问你1+2=?一会又问你2+1=?.有这样一题,给了学生文章中的一句话,题目已经帮你分析好了,从无边无际的稻田中体会出太湖的稻田多,从无穷无尽的鱼虾中体会出鱼虾多,问你这么写为了突出什么?答案是突出太湖是鱼米之乡.讲解完后,问孩子如果先告诉我们文中说太湖是鱼米之乡,你能从文中找到反映它是鱼米之乡的语句吗?孩子又呆了.反复讲了好几遍,才慢慢回过神来.有些孩子居然还回答是“太湖是鱼米之乡”这句话.面对这样的回答,要给他们举例子:一个女孩很漂亮,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巴,白白的皮肤.现在问你从哪看出这个女孩漂亮?难道回答从漂亮看出漂亮吗?显然不对.做阅读也需要不断练习,积累经验,才能熟能生巧.

  五、词汇量少,入不敷出.

  现在的阅读题,很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检测的方法很简单,仿写词语或者句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暴露出他们在词汇量的积累方面存在很严重的漏洞,现阶段孩子所掌握的词语数量和层次还停留在一二年级水平,没有因为增加阅读量而使词语在“质”“量”上有所提升.所以直接导致无法按要求完成练习.比如仿写“苦笑、讥笑”表示笑的词语,写出三个,孩子只能写一二个,解释一些没有见过的词语,驴头不对马嘴,会引用名言的更是寥寥无几.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在日常的阅读指导课上下功夫,以此来解决孩子阅读差的问题.将阅读技巧与方法在平时就渗透给学生,潜移默化形成一种阅读意识,自然而然的掌握窍门,不露声色的形成习惯,这是目标.遇到孩子阅读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就多强调,多讲解,多练习;遇到孩子匮乏的知识点时,就及时补充,扩大范围;遇到孩子概念不清,思路紊乱的时候,就帮着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理清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我通过以下尝试在践行着我的阅读指导之路:

  一、自创阅读口诀,做题前先读读背背.“先读题,再找题;然后读题前后句,最后其中找答案.”我这个口诀中所谓的找题就是将题目中的关键语句还原到文章中,然后反复读这些关键语句前后的句子,在其中找答案.结合实例进行实践,肯定口诀的可行性,让学生适应口诀并却熟练运用口诀做题.由于三年级阅读题的难度有限,到目前位置这个口诀还是比较适合学生使用的.

  二、延伸总结,适时拓展.

  遇到课本中有反映道理、哲理、体现精神的内容时,结合课文相应整理补充一些适合于文章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警句贤文,拓展与文章主人翁有相类似经历的名人名事,让学生及时诵读,积累词汇,丰富知识量.

  三、特殊题型,特殊对待.

  尽管阅读题是万变不离其中,但是还是有少数难得一见的题目出现,困扰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盲目运用口诀,而是更加细致的分析题目,寻找切入口,总结此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再次遇到时回顾巩固,加深印象,避免出错.

  四、讲练结合,以一反三.

  俗话说:光说不练嘴把式!对学生来讲,说的再多不如练习效果好,正所谓“是非经过不知难”


扩展资料

  培养孩子说话和阅读的能力对孩子而言、从小加强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孩子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另外,做阅读理解题是主要考的是理解能力,其实也有很多规律在里面的,选择题尽量要选择和原文意思接近的选项,主观题也尽量用文章里的原话回答.主要屡清楚语言的逻辑顺序和句子的主干部分和表达的意思,还有就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排比、拟人等等)和运用这个手法的好处和作用,突出了什么形象,生动描绘的意境是什么,最后落脚点一定要写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弄清楚这些,阅读理解题就不会丢分啦.因为我是语文老师,所以正好能帮上你的忙,事事顺心如意!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二、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