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习题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1-26

指的是边疆的守卫者——爸爸妈妈,要献出一份力量,扎根、建设边疆;和奶奶生活了这么久,忽然来到了边疆,孩子们能不能适应那的环境,孩子们的心高不高兴。同时希望孩子们扎根、建设边疆。

扩展资料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练习题

  一、读一读,写一写。

  qīnɡ xī biān jiānɡ fǔ mō

  ( ) ( ) ( )

  jiè shào yǔ sǎn xiàn rù

  ( ) ( ) ( )

  二、比一比,填一填。

  析( ) 抚( ) 招( )

  晰( ) 扶( ) 绍( )

  疆( ) 陷( ) 杨( )

  僵( ) 焰( ) 扬(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爸爸的微笑______,脸色变得______,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______就______,哪儿____,它就在哪儿很快地______,长出________。________风沙还是雨雪,________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______,那么 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

  四、写一写。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清晰 雨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二、分析 抚摸 招待 边疆 陷阱 杨树

  清晰 扶手 介绍 僵硬 火焰 表扬

  三、消失了 严肃起来 从来 这么直 需要 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 不管遇到 直 坚强 软弱 动摇

  四、略

  默读课文,讨论:

  问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问题(2):课文在表达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回答(1):白杨树直、不软弱、不动摇就是白杨树的特点。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回答(2):课文主要是使用的对话的形式写的。用对话引入主题。

  问题: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再抄下来。

  回答:1.“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雪雨,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课文解读

1453795131116129.jpg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难,茁壮成长;父亲心目中的白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作者的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波澜。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