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谁知道家风是什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2-17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扩展资料

家风故事:曾子以孝为本

鄫太子巫传到第五世时出了个有名的孝子,即以孝道著称的春秋大儒曾参。父亲曾点,字皙,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人,是孔子开办私学时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之一。曾点性情散逸,有一次,孔子与学生们谈论志向,大家众说纷纭,有的想要治理国家,有的想在祭祀活动中当司仪,唯独曾点说希望在“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叹息一声:“我很赞成这个想法啊。”

曾参17岁时也成为孔子的`学生,他学习刻苦,加之家庭环境熏陶,成为孔子最负盛名的学生,传说《孝经》就是孔子专门传授与他的。曾参不但形成了一整套孝道理论,而且躬身践行。曾点喜欢吃羊枣,他就不吃羊枣留给父亲;曾点要做善事,他就把家里的食物替父亲送出去。孟子评价说:“侍奉父母如果能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曾参当时在莒地做官,只有三秉粟的俸禄,齐国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前去,他却拒绝了,说:“我的父母都年老了,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担忧人家的事情,我不忍心远离父母去为别人做事。”

“日三省吾身”的曾参在对待自己孩子时尤注意言传身教,曾参妻子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参认为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于是不顾妻子心疼真的把猪杀了。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曾子杀彘”典故。曾参后来被世人尊为“宗圣”,成为与孔子、孟子、颜子并称儒学四巨匠的“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