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一课文《木兰诗》写作手法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1-22

  《木兰诗》的写作特点:

  首先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扩展资料

  《木兰诗》内容及写法理解

  整体把握《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课文结构分析】  段落大意  本诗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1、2段,叙述木兰的身份,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

  第二部分(4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5、6段):叙述木兰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关于全诗的课文思路】: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沙场——十年征战——凯旋归来——辞官还乡——欢聚一堂——高度赞美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关于“木兰”的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淳朴、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课文写作特色】

  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

  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旨。

  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


  【课文写作特色】

  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

  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旨。

  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