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问题歇后语、术语、谚语的介绍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1-17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扩展资料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前人栽书,后人乘凉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写来也能诹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饭锅上的茄子--软绵绵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麻绳拴豆腐--提不起(没法提)
坐在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
高射炮打蚊子--多此一举
手电筒的光--专照别人,不照自己
秃子头上打伞-- 无法无天
聋子的耳朵--摆设
大拇指掏耳朵-- 硬撑
棉花店失火--不弹(谈)

病从口入
铁不锻练不成钢,人不练不健康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虚心的人进步,骄傲的人落后。
有志不在年高。
春雨贵如油。

歇后语:
茶壶煮饺子--满肚子话说不出
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澣(这个字的偏旁不是三点水,是提手旁“扌”)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废好大劲,够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