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江苏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七范文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1-17

  弯弯的月亮象豆角,镰刀,眉毛,小船,妈妈笑起来时弯弯的嘴角

  中秋,据说公园里美丽的花灯花了五百万,但是俺们已经交税买单了,不能再付出安全吧,所以没去凑那个热闹。 好在月亮给面子,本来的阴天,却在九点多把头探出来,和儿子在操场散步,赏月。 “妈妈!你看!月亮出来啦!月亮像个月饼一样哦!”儿子突然抬头,发现了圆圆的明月。 “像月饼?真的哦,还像什么?”我也很好奇他会说些什么。 “像汤圆。”天啦,怎么都是吃的,我不甘心,继续问—— “还像什么?” “像车车的轮子。”不错,这个答案有点儿意思。 “还有呢?” “像。。。。。。像一个大洞!”儿子犹豫地回答。 “大洞?这么明亮的大洞?这个想法真特别!”这个答案很令人惊讶,我不喜欢他说像个洞,仿佛是什么不好的比喻,洞都是黑黑的,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看到过大洞呢?不过倒也不反对,但愿是我多心吧

  月亮弯弯像什么? 月亮弯弯像小船。

  小船弯弯作什么? 小船弯弯渡江河。

  月亮半圆像什么? 月亮半圆像量角器。

  量角器半圆作什么? 量角器半圆把角量。

  月亮圆圆像什么? 月亮圆圆像玉盘。

  玉盘拿来作什么? 玉盘拿来把菜装。

  月亮…… 曾经“无知”的我差点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想起这事,至今我仍内疚万分。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有一天,我要上《小小的船》一课。备课时,为了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我绞尽脑汁,猛然抬头,望见窗外那一轮弯月,似乎来了灵感。于是,课堂上我潇洒地一挥手,一轮弯月跃然上了黑板。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他们齐刷刷的说“月亮”。接着,我就迫不及待地追问:“小朋友,你们看这个月亮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桌之间窃窃私语,有的前后桌交头接耳,也有的自个儿嘀咕。看来,他们都很兴奋,相比答案是八九不离十,一定说“象小船”。那时我就能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小小的船》,是多么的形象生动呢!当我正为自己的高明而暗暗自喜时,学生的答案却使我傻了眼,他们说像镰刀,像钩子,更可气的是一个贪嘴的学生说像香蕉,居然没有一个小朋友提到像小船。霎时,我的心中冒出了一股无名之火,冷冷地说:“像吗?想香蕉吗?我看一点儿都不像。”紧接着我又“全面轰炸”了一番,我说:“说话要有根据,想像要合情合理。老师让你们说像什么,你们一定要找出最像什么,才能说……”发泄完心中的怒火,我又让孩子观察那幅图,无奈的我又在上边画个小孩子,他们这才说出我想要的答案“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终于引出了课题,终于可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当我兴致勃勃地进入“教师”的角色时,学生们呢?明显地比刚才少了那股子兴奋劲,都茫然地望着我。 日子久了,我慢慢地发现似乎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乖”,课堂上绝不敢“胡言乱语”。读课文时,要他们发挥想像,融入到课文的情景之中,要有表情地朗读;说课文时,要他们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可他们读的、说的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枯燥乏味。让他们看图说话,他们嘴中蹦出的总是那么干瘪瘪的一两句话,仿佛画面以外的都与他们绝缘。 当时的我总觉得这些孩子比较“笨”,简单的知识他们能掌握,要求高了,就“消化不了”。没料,有一天,教导来听课(他是听了“抱怨”而来的)。课后,他若有所悟地告诉我:“叶老师,你们学生挺听话呀!配合得不错。”(窃喜:那是我严格训练出来的。)“不过,孩子们太听话,常按照你框定的路子进行思考、说话,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对,你的学生缺少了那份想像力。不知你发现没有,你让学生进行想像说话时,他们说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要不干脆是你暗示下的产物。”我听了急着为自己辩解:“培养想像力,我也很重视。不过我让他们想像时要考虑书本知识,要考虑课堂学习内容,要考虑……”教导听着听着,笑了,借给我一本《小学生心理学》。当晚,我就拜读了这本书,看着看着我觉得书的分量越来越重,压得我心里沉甸甸的。我这那是培养想像力,简直是扼杀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只怪自己是那样的麻木,还怪孩子们“笨”。其实是我惟书本知识至上的狭隘观念害苦了他们。后来,我换了一个学校,至今,孩子们茫然的眼神仍在时刻提醒着我。 接受新生又有一段时间了,有一次我画了一个圆问他们:“那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可丰富了,有的说“像算盘珠、太阳”,有的说“像月亮、圆球”,还有的说“像一个集体”,多么奇特的想象!这一切来得多么不易,曾经“无知”的我现在已经学会好好地珍惜孩子们那份好奇心,努力地引导他们学会观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开启想像之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才深深地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