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语文老师怎样讲解作文?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9-09

【万事为首是语文】 万事文为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如谈话、写材料、打报告、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科书对定义、公理、定律、定理、推论、公式等概念等概念的阐述;孩子对概念与题意的理解等等。都离不开语文。 很多人在学习的阶段,往往最不怕考不及格与最怕考不好的都是语文,那是因为语文“运用”无处不在,语文的“内涵”,靠的是平时的积累,不像数理化等科目容易突击恶补。 语文的学习,跟语文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及写好作文密切相关。 【基础知识要夯实】 学好语文,不得不提文字。文字是语文基础中的基础,一个不懂本民族文字的人是很丢脸的。 学好语文,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和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说话,根本不考虑语法,但互相之间都能听懂,并不妨碍交流,这是怎么会事呢?这其实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流过程中,不自觉地遵循了某些规则,聪明的人把这些规则归纳整理出来,诸如主、谓、宾,定、状、补等,这便成了语法。语法能极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句群及段落。 学好语文,需要有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声默读与有声朗读各有优缺点,但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培养孩子的“语感”,使孩子达到心口合一,言出由衷,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孩子体会到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的意境(不必在意是否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真实意思),增强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如果理解并记住大量的文字及字意、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语法、经常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了。 【阅读理解需提高】 怎样提高孩子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对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如果孩子有所疑惑,要提醒孩子尽可能地扣住原文去理解,包括中心思想、读后感、评论等等。 告诉孩子:这就像两个人吵架,赢的一方总是充分利用对方讲的话(理解“对方”讲的话),善于逮“漏子” (紧扣题意)的人。 提高孩子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是帮助孩子不断地寻找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的优缺点,借鉴别人的经验,扬长避短。 阅读理解真的非常难吗?好多孩子都感到阅读理解作业非常难,平时做作业的时候,即使明白某篇文章或某段文字的意思,也常常无法下手。 在学生做数理化等作业时,老师或家长经常提醒:“理解题意、紧扣题意!”在学生做语文作业时,却很少有老师或家长说这样的话。孩子之所以感到阅读理解作业非常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扣紧原文。 大多数阅读理解的题目,是能够在源材料里抠出答案的。做阅读理解作业离不开源材料,离开了源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非所问、词不达意),答不全(一鳞半爪、美中不足、白圭之玷)。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如果孩子在做阅读理解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摘取原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加工。孩子就会对阅读理解有个全新的认识。 综合来说,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再注意摘取原文,阅读理解作业并不难做。 【写“好”文章不用怕】 平常讲话只要双方能交流就行了,不必太多地讲究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语法现象;写作不比平常讲话,要求比平常讲话严谨得多,这就是有些人“吹牛”“洋洋万言”,写作“无从下笔”的主要原因。 怕写作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怕,是因为写作文的人认为没有素材。没有素材是因为没有发现素材,其实生活很精彩,只要多一点点爱。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万事开头难,那些怕写作文的人,写作时通常不知道怎样开头,更不知道怎样结尾。告诉孩子:写作文其实就是要写真人真事,写孩子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世界名著中的很多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更不用说孩子的作文了。让孩子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打个比方:孩子的父母吵架,给孩子看到了。不必在意怎么开头,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那一刻就是开头,吵架是真实的,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素材来写。也不必介意如何结尾,真实的事情发生后肯定会有一个结果,不管是谁妥协了,还是不了了之了;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有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孩子就有话写,也就能给作文一个很好的结尾。“家丑不可外扬”,有的孩子会问:“爸爸妈妈吵架让其他同学知道了,不是会笑话我吗?”告诉他:“作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并不是不允许虚构。你可以写真事情,真正的人,真实的内心感受。把爸爸妈妈吵架的事写成是叔叔阿姨吵架不就行了嘛!” 作文的素材从哪儿来?好的文学作品能丰富生活,但,更源于生活。作文的素材其实就是周围的人、物和事。让孩子多多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加入孩子自己的体会,并且注意收集整理,逐步建立素材库。这样孩子在写作的时候,对照作文要求,从孩子自己建立的素材库中选择适合的素材,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孩子夯实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对阅读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语文成绩还会差吗?

扩展资料

[提要] 也许我们以前看到过很多的作文点评,通常会这样点评“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展现了小作者什么什么,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事记。祝愿你一天比一天写得更好。”或是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在亲情中我们感受到一份纯正的友谊,使我们读来倍感清新。”一个写作成长过程的孩子,需要我们肯定,但这不够。你要让他知道那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那么我们来看我们作文点评,点什么?


  中国有一些字很有意思,整个作文点评里面有四个字——点评指导。作文怎么点评,就在这四个字里面。


  也许我们以前看到过很多的作文点评,通常会这样点评“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展现了小作者什么什么,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事记。祝愿你一天比一天写得更好。”或是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在亲情中我们感受到一份纯正的友谊,使我们读来倍感清新。”


  一个写作成长过程的孩子,需要我们肯定,但这不够。你要让他知道那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那么我们来看我们作文点评,点什么?


  我们将“点评指导”四个字摘开来说


  第一个字,“点“,是指出得失。在这里,“得”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你一定要中肯地夸自己的孩子,在点一篇作文之前。先要跟他讲“得”,也就是要先肯定他。挑孩子这次做得稍微好一点的地方,进行肯定,这种肯定要中肯,不要言过其实,最好是能指出具体的,孩子也认同的点。


  在这过程中要防止笼统的夸赞,比如我孩子写的真棒一类的话语,第一次还可以,随着夸赞次数的增多,作用会越来越微弱。因此,要夸具体的点,如“今天这个作文开头写得不错”或者是“今天这个作文的人物描写,特点特别突出”,因此,我们每位家长,有必要适当了解作文的指导要点,方能给孩子更好的鼓励或指导。不要要孩子觉得你根本就不懂,从而拒绝你在他学习方面的意见,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要懂得夸孩子的家长。让我们觉得其实我们父母是很专业的,在这方面,我是可以指导你。


  1.从五个方面“点”出孩子作文的“得”。


  A.主题,如果他开头和结尾都点题了,可以肯定下孩子文章主题特别明确,如果没做到,批评时的'语言也是相应的,如“文章的主题不够明确,应当点出来”


  B.语言,语言最主要从两个点进行肯定,一是描写,如“你今天的描写真是细致”,二是修辞,如“XX修辞手法用得很好”。


  因为这两样是最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如果他今天真做的好,你夸了,他会在这个地方再努力,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C.表现手法,有些时候,孩子不经意在运作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但孩子还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点出来,他很会开心,觉得家长在些方面是内行,更愿意听你的意见。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扬抑、虚实、象征、渲染等,后面我们再详细讲到。


  D.结构,结构方面重点肯定开头和结尾,开头简明、吸引读者或引出下文,结尾含蓄或点明中心,除此有的文章是线索特别明确的。就鼓励孩子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E.材料,材料方面可以肯定的有两个点,一是选择的材料特别有代表性;二是材料搭配得特别好,如对比、衬托、铺垫和照应方面做得好的地方。


  同样,”失”也是从这几方面谈的,在指出孩子作文的缺点时,不是他有十个缺点,便要都讲出来,而是只讲其中一到两个最重要的,一步步来,不要急于让孩子一次就能做到多好。


  第二个字“评”,评价一篇文章这样写的作用或影响,告诉孩子,你这样写,坏处是怎样的,好处是怎样。比如说孩子的一篇文章里面,你觉得比喻用得不够好或者不够恰当,便需要告诉孩子,如果运用好比唯一这一修辞手法,会让人觉得你的作文写得特别有文采。


  简单说,就要让孩子知道我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给孩子以鼓励和目标。


  以文章材料搭配为例。比如说有的同学写母爱,他写的一件事,这时你和孩子说:“你可以再增加一个次要事例写到文章中去。”孩子回答没有必要,有一个就可以了。这时便需要告诉孩子这样做作用;例如“再增加一个事例,第一可以跟这个事例形成衬托,同时它可以让文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你的内容不会变得那么单一。”一定要让他觉得我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儿。所以这就是评,就是告诉孩子他这么做到底有何意义。


  第三个字“指”,是具体地指出学生作文该在哪部分修改,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例如孩子写了以下内容,我们该怎样让他修改。


  例:他的变得焦急起来,他迅速收拾好书包,然后又帮我把我桌子上的本儿放进我的书包,然后又帮我背在肩上。当我像每天一样准备摆放椅子时,①李秉伦迅速拿起我的椅子放到桌子上,又去把他自己的椅子放好。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他却默默地走了,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也没有来得及说声谢谢。


  指导意见:这个地方,是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部分,要当成全文的重点,来进行描写,因此,这儿可以另起一段,对人物的一举一动进行具体的描写,来突出同学同学对你的关心。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特点,通过具体描写,给人以画面感。


  第四个字,“导“,是目标导向的意思,因为当你给孩子提意见,说这篇文章应该这样改的时候,我们心里其实很明白,要改好这篇文章的途径不是一个,有可能是五个,有六个。我们只是提供了其中的一个,所以一定要告诉孩子,我们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说我说这个地方要增加一点描写,描写完的目的就是让它变得更加生动。“生动“两个字,便是目标。


  但有可能,这个孩子不想增加描写,他更喜欢在修改时运用修辞手法。可不可以让他这样做?可以,因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成功使用,也能让语言变生动。


  因此在指导完孩子后,适当地要和孩子们说一下我们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让它变得更加生动,或要让它变得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告诉孩子,我和你讲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不是全部。


1.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不要小看学生评作文的能力,远远胜于老师啊。而且学生乐于接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评价作文:书面、内容、结构、语言。细则参看中考作文标准。

3.平常加强风头、猪肚、豹尾的训练。最后,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4.多调动作文兴趣。

5.长此以往,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