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六年级阅读怎么训练提高?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9-07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提倡教师与学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成为交流的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 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就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有着重要作用的仍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学,为什么还能写出长长的信给爷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展开思路,丰富想象,各抒己见,就会提出以下问题:(1)《凡卡》是俄国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2)凡卡七八岁时,可能上过小学,加之聪明好学,所以学会了很多字。(3)凡卡当学徒受尽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和提问。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给予鼓励。

三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 ”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 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扩展资料

语文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个是阅读, 一个是作文.阅读考查是毕业考试语文试卷上的重头戏, 占分值比例较大.阅读复习究竟训练什么?要达到哪些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 还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阅读能力既是毕业升学考查的重点, 也相应成为考前复习的重点.为此, 教师应优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性强的文章, 精心设计不同题型, 加强训练, 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感悟内化型

主要训练学生理解词句、文段及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1. 读了短文, 你明白了什么? 受到什么启发?

2. 科马洛夫要女儿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 这里的“小数点”指的是什么?

3. 倒数第二自然段写母亲时用了“ 疲惫”、“ 着急”这两个词, 从“ 疲惫”一词中可以看出________, 从“着急”一词中可以看出_______.

4. 读文思考后回答: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 不在于现在是否优秀, 而在于_______, 只有_______,才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5.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 会经历许多的成功和失败, 读了本文, 你将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成功和失败?

这组题目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 别出心裁, 新意迭出.训练的角度不同, 题型富于变化.题2 和题3 要求学生感悟语言, 体会、推敲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题1 和题5 联系学生成长实际来谈自己的启发和感受, 从而获得健康的个性发展.题4 则训练学生对全文的整体理解能力.这种全方位的训练, 使学生在求知中充实自我, 不断发展, 从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

二、概括提炼型

主要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既包含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提炼,又包括语言的表达.

1. 文中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 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2. 根据文章内容, 写出下面人物的特点.

3. 第二自然段写“我们”拿摆渡老人取乐,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写出几个例子.

4. 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这一段的总起句( 或过渡句) .

5. 概括文章段意、主要内容.

三、整合输出型

阅读和写作是“互惠互利”的, 阅读提供写的依据和灵感,写作是将阅读理解和感悟表达有机整合的一种训练方式,最能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1. 用一段通顺连贯而又简洁的话写出文中“一件小事”的经过, 事件中的“我”改用第三人称.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省略号, 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 推测一下罗丹可能会说些什么.

3. 假若某年后, 由我国发射的航天飞机将探月仪器成功运往月球, 请你根据本文介绍, 用上“举世瞩目”、“呕心沥血”、“月球”、“科学家”这些词写一段话,代表小学生向从事这项工作的科学家表示祝贺或感谢.

4. 如果你是文中的应聘者之一, 经历了这场特殊的应聘后, 肯定感慨很多.请你根据这次失败的.应聘给你的教训写一句座右铭, 时刻激励自己.

题1 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转述能力.题2 训练学生的想象、推想和语言表达能力.题3 既有所指向又相当开放, 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能力.题4 富有挑战性,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 也最能体现学生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的才能.

四、学法生成型

时下的语文阅读复习训练, 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学法的生成和运用情况, 并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我们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 如查工具书、逐字分解连缀、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请你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 解释文中“目不暇接”的意思, 并说明采用了什么方法.

2. 认真阅读短文, 仿例写句子.

没有一本书的家, 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 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 是_________;没有一本书的家, 是________.

3. 看似浅显的文章, 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你能围绕这篇文章的课题、插图、开头和结尾、标点等方面, 提出一些你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

4. 阅读短文, 按要求完成相关的读书笔记.

( 1) 摘抄词句: 从文中摘抄一个表现瑞士人闲适、有序生活状态的句子.

( 2) 概括要点: 用几个词简要地概括作者对瑞士和瑞士人的基本态度.

( 3) 品味语言: 品读文中加横线的语句, 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瑞士人的什么特点.

( 4) 抒写感受: 用一段话( 60 字内) 写出读完本文的感受.

这几道题与传统练习法相比,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重视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 渗透了释词、仿写、质疑和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特别是题4 采用读书笔记的方法,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而题2 给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书的体验和积淀进行解读和表达, 极具开放性、多元性.

五、指向积蓄型

新课标提出必须注重学生积累的教学, 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 万字.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由课文相关知识点适度延伸, 努力做到阅读教学倡导的“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促进运用、厚积人文”的理念.

1. 学了《世纪宝鼎》, 我积累了这样几个带有“鼎”字的成语: ________.

2.《草船借箭》选自_______.你还知道这部书中的哪些人物和故事?

3. 由李白的《静夜思》你还想到古代哪些诗人写月的诗句?

4. 在课外阅读中, 有你喜欢的句子吗? 请你把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5. 学了朱自清的《匆匆》, 我还积累了几个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名言警句: _______.

6. 阅读短文, 请在第三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以上各题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当今的阅读教学早已不是“死啃课本、死啃教材”, 而是要腾出时间和空间, 将学生引导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上来.

六、综合拓展型

此类题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积极参与,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训练学生的整合迁移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1. 文章写木匠在铺设地板时, 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 他们这样做, 其实是根据我们《科学》课上所学到的什么原理?

2. 读了本文, 你觉得除了做人与处世要讲究“留一道缝隙”外, 在哪些方面也应该“留一道缝隙”? 为什么?

3. 文中说:“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月亮”, 请写出你读过的李白诗中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4. 人, 不可能没有缺陷.读了本文, 你一定有所思考.你发现自己的缺陷了吗? 你认为这种缺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为诊治这种缺陷开一个“处方”.

名称: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弥补办法:__________

题1 由文本向学科延伸, 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题3 以文本触发联想, 积极搜集积累的信息, 并灵活运用.题2 和题4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要求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勇于面对自己的缺陷,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这几题均训练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整合迁移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七、问题探究型

1. 同样是写梅花, 王冕的《墨梅》和王安石的《梅花》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 试比较它们在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2. 你的好朋友小刚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 下面是他和班上同学搜集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介:

“载人舟”: 鞋店名.把鞋子比喻成为载人舟.

“光合作用书房”: 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比喻成为植物的光合作用.

“家和”: 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玉壶缘”: 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 1) 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

( 2) 小刚的舅舅待人热情, 理发技术不错, 他开了一个理发店, 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小刚觉得这个店名不好,你来帮助拟一个合适的店名, 并说明创意.

题1 要求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写出探究结果.题2 将生活中的资源与语文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探究式学习.这两题要求学生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大胆质疑, 深入探究, 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又使学生运用这一能力, 解决阅读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