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8-08

一般的阅读解题步骤.对你有帮助

【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 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 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 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 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采 用一个句子, 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 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 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 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 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 第一遍需要速读, 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 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 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 路. 一般来讲, 文章的每一段, 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 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 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 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 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 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 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 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 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 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 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 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 再去浏览所要 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 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 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 我们就可以用文 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 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 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 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 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 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地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 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 们的升华意义, 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 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 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2.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 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3.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 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 着急, 也不要轻易放弃, 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 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 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 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 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 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 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 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 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 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 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 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 的阅读理解题.

【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 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 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 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 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 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 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 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 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 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 "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 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 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 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 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扩展资料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根据各种经验,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答题步骤和要求:

1.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3.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者某句话)。

4.从阅读区域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5.提取所有相关信息,不要遗漏。

6.检查是否找全了答案(还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核对)。

7.认真书写答案,但要注意分点答题,即分成①②③④⑤等答题,而且采用竖直并列形式书写,决不能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更不能一股脑不分点笼统地去答,否则,会被扣分。

二、阅读考点及答法:

现代文

注意(一):现代文的考试已经不再考课文中的内容,所以平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要尽可能多阅读,如《读者》、《中华活页文选》、《读写月报》、《中学生阅读》等,阅读时要带着问题去思考,怎样思考和做题呢?词语、句子、段落三大块(见下面)。

一、考词语

题型:

1.(说明文中)请你说说下面一句话中加点词(确数或概数)的表达效果(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记叙文或散文中)请你说说顺理成章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请你写出文中“某某”(词语)的意思。

答案:

使用了确数“某某”或概数“某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凝练、简洁。

(动词或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栩栩如生,让读者觉得如在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领起下文,承上启下。

点明主旨,突出中心。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二、考句子

题型:

1.简要分析上文第三段中划线句子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2.上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中最后一句话在你看来有什么特点?

4.你对文中哪句话最感兴趣,请摘抄下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如: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形象,让读者觉得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很传神。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某某”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和性格特点,把“某某”写的活灵活现,生动可爱。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如长江之水,一泻而下,气势磅礴,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具有音乐美。

运用对偶(或骈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 如:“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该句句式整齐,基本对称,采用整散结合的方法,极富有表现力。

引用古诗,恰到好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入手,如:

运用了肖像(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脸部(或衣物穿着打扮)进行细致的描写,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如在眼前。

运用神态描写,把人物高兴(或兴奋悲伤愤激沮丧等)的神情细致地描绘了出来,非常传神逼真,令读者感动。

运用自然景物描写,以动写静,把静态的景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体现景物的美,令人赞叹。

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物言志(情),表面上是表达了作者对“物”的喜爱,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对某一种(个或类)“人”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运用对比烘托(衬托)的手法,情感鲜明、炽热,进一步突出作者对“某某”的喜爱(或偏爱、憎恶、痛恨)之情。

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入手,如:

该句的前半句紧接上文,下半句引领下文,在全文(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章结构鲜明,层次清晰分明,起了很好的'过渡的作用。

这一句在本文(段)中起领起下文的作用,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叙述(论述)的。

这一句在本文(段)中起总结全文(段)的作用,画龙点睛,收束全篇。

4.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如:

(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常在某一段的开头或结尾),这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概括了本段的主要的内容,有助于读者迅速地理解本段内容。

三、考段落

题型: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跳蚤善跳的秘密。

3.根据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概括出人类给病毒命名的原由。

答案:

概括内容。如果是概括一段内容,找出这一段中的关键词语合并,语句通顺,内容不少就可以了;如果是概括全文的内容,则先把每一段的内容概括好,再进行组合,要保证语句通顺,内容不缺。

结构作用。分析一段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跟“句子”中的结构作用相同,此处省略)。

启发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一定要对比分析,找出与生活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然后选择一个方面去答题。

人物形象。主要从描写(见“句子”)、抒情(表达作者或主人翁的什么精神或情感)、议论(表明作者或主人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或观点)等表达方式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它们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语言特点。主要(1)先从对文章或段落的内容作简要的叙述,(2)再从准确、凝练、简洁、生动、形象、直观等角度去分析。

三、阅读什么,怎样阅读

注意(二):平时怎样去阅读现代文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带着以下的问题方向去阅读):

(一)现代文必定会考以下几点:

品味语句的内涵和作用(找词或句谈含义)

概括,对文段与文章的主要意思进行提炼,即对文段与文章的主要意思或要点进行概括

对文章的思路与情感方面进行概括,从材料与中心的角度进行概括

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看法,进行概括并形成看法

欣赏文学作品用多种方法去感受,如评论人、补充写一段等

对作品的某些内容进行探究

(二)当然,现在基本都是说从个性化多角度方面,进行考查每个学生的独特的阅读理解,所以会考什么呢?我想应该有以下方面吧:

对作品的内容有心得、有看法或有疑问

对作品内容有启示与评价(结合自然、社会或人生)

对作品情境(或意境)进行感受与体验

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感受或评论

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判断与推论

(三)到底阅读哪些文章呢?现代文的考试由于试卷容量的限制,短文不可能太长,考的范围又要涉及说明文、记叙文、散文或短小说,所以

阅读的文章的内容不能太长,在一千字左右,(培养考试速度和环境)

能体现较强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的,涉及素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问题、最新科技、时事新闻等方面的文章(有针对性的阅读,假如能在考试时碰到最好)一些比较好的精美时文、小品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