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时间:2011-04-08 五年级 我要投稿

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导语: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

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鲁迅先生来说,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祝福》是我读鲁迅先生的第五篇文章,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社会无奈,还有对鲁迅先生文笔的敬佩。

  起初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竟误认为这不是一篇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认为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片记叙文,但是慢慢的读下去,我发现我错了,我突然觉悟,这是一篇更加具有讽刺意义的文章,文章所讲的故事与文章所描述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能准确反映出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现在面对外袭者麻木不仁的愤怒与无奈,也能从字里行间中读出过去人们过分迷信,不肯尊重科学,更令人可悲的是,人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可笑的是还被他人“称赞”。那些往往说真话的,却被人当成笑柄抓住不放。这些行为都是可鄙,可对当时而言,这些实在常见不过了。文章内容与题目《祝福》有很大的反差,正是因为这些反差,让鲁迅的文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以上感受只是众多感受中的一些,但是我认为最重要。鲁迅先生的每篇文章都几乎从一个出发点去写:讽刺当时那些面对当时中国国情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与鼓励人们破除封建思想,激励他人。

【关于鲁迅作品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做手工——凤凰作品

2.我的熊猫作品

3.我的作品上墙了

4.革命影视作品

5.我的漫画作品

6.我的剪纸作品

7.自制再生纸作品

8.我喜欢做手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