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拟题方法

时间:2021-04-11 17:50:05 推荐作文 我要投稿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拟题方法

  【摘要】:目前高三同学已经进入第一轮备考阶段,为大家整理了各科目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4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拟题方法一文,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拟题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拟题方法介绍】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的来源一般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有用诗歌、漫画、名言等作为材料的;材料形式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今年广东高考材料作文是多则历史名人言论的材料,一则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一则是居里夫人的一段话,没有另外说明,只有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材料作文较之话题和命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审材常见病症有:①脱离材料,随意而为②朦胧感知,似是而非③抓枝叶而弃主干,④抓现象而弃本质。

  对此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应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紧扣材料,弄清事件事理的关系。在第一则材料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在第二则材料中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强调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的联系是有关时代的选择,他愿意你愿意她宁可都表明材料中人物对自己生活时代的`关注,实际上是对自己和生活环境的关注。弄清楚两则材料的交汇点机关系是审题立意的重要以步。

  其次,要想从芜杂的材料中快速确定立意的方向,要有明确简洁的思路,比如:可以通过抓关键句法提炼。本次材料的关键局是居里夫人在信中的的总结: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句包含的生活哲理的话。还可以从事物的因果联系提炼。通过挖掘事件性材料的结果和所供材料间的内在因果逻辑联系,从结论入手,推导材料间的因果联系并提练观点。起因是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表示自己愿意生活的时代,暗示自己现在生活的是时代不够理想或不好,面对这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材料借助居里夫人的话得出最后结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材料的这个结论显然是有针对性的,是对汤因比、涵娜、伊雷娜观点的否定,这里的关键词当然是每一个时期有趣、有用生活;,由此因果分析不难得出原材料的情感意向和原材料的所指意图,正如广东省特级语文教师邹寿元说这两段材料的实质是说,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不管环境如何,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为实现理想不断努力。这是这次材料作文立意的总体方向。

  第三是提炼观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的是对材料中居里夫人的话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不能否定,虽然说是自选角度,但原材料的所指意图是不能自选的,考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能纳入总轨道的能指联想。这是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的根基。考生提炼材料观点,最容易患的毛病是似是而非、隔靴搔痒的擦边球式结论,而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要求要切题和观点明确,因此其适用范畴和要点要与原材料的倾向和启示因子的相似点越多越好,当然最好是一语中的,如要特别思考联想有用有趣的意指是什么?还有时代生活这些要素也要考虑,从而做到观点是正确而不片面性,鲜明而不模糊,集中而不泛泛,至于新颖则不比过于追求。

  本次材料作文可从以下方面立意: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我价值②人生的价值的体现与时代环境的关系③什么样的时代都有精彩的人生④做时代生活的主人等。

  高考语文名句名篇备考

  语文学习有四个环节:听、说、读、写。听和说,通过声音语言,读和写经由符号文字。其中听和读培养吸纳能力,是获取思想的渠道;说和写培养释放能力,是展示思想的渠道。

  听和读的过程是:品味他人的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社会人生。说和写的过程是:品味社会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诉诸于语言文字。

  从中可以看出,听、说、读、写的第一环节都是品味——或自己品味社会人生,直接地深化思想,丰富感情;或品味他人的语言文字,间接地深化思想,丰富感情。人一生中,就是这样在生活(广义的语文课堂)中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可见,品味,是语文学习的原始驱动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品味是什么?品味就是细察深思。语文学习就是要有自发到自觉的经由细察深思感悟生活,体察文字,锤炼思维,享受进入语文学习自由王国的快乐。

  先说说对课文的细察深思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

  且以课文中两个相近的句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句子:夜缒而出。为什么烛之武要在夜里,采用缒的方式出城。这是一个思辨点,具有确认整合、疏通文意的价值。它一方面说明

  1、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8、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轻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处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10、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不见复关,泣涕涟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郑国危急的形势,有上文晋侯、秦伯围郑(郑是郑都,不是郑国)为佐证,另一方面预示烛之武将行离间计游说秦伯,有上文晋军函陵、秦军南(两地毗邻,皆为郑地为佐证。简洁的四个字确凿地表明了烛之武的机警、负责和功勋卓著,体现着《左传》微言大义的特点。《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个近似的句子:入而徐趋。这徐趋一词,描摹的意趣颇耐人寻味。徐,慢趋,快步走。徐趋,一种违背常规的很不合理的奇特步态,这其中或有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的原因,但似乎更带有表演成分。对文学作品而言,凡违背常规颠覆之处,必有寓意在其中。往前看,触龙正处在这样一种处境中:新用事的赵太后事先已发出必唾其面的咒语,此时又盛气而揖之。赵太后之所以盛气,除秦急攻之和大臣强谏之外,主要还由于她深深了解触龙,知道这位忠忱老臣定为长安君质齐而来。于是,她摆出了揖之的姿态。老谋深算的触龙,当然是有备而来。入而徐趋就是出现在这里的一句描写,进了门之后才拿出徐趋的步态,这明明是在表演!这一表演,麻痹了赵太后,引出了拉家常,触龙专业策士的本色尽在其中;太后揖之,触龙徐趋,两个人物一来一往,相映成趣,神色毕肖,这不正是小说以虚构对比刻画人物的雏形吗?

  细察深思,不仅使我们切实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还有助于我们质感地了解到两部著名史书风格上的细微差异。《左传》微言大义、言简意赅,有着不苟言笑的风范;《战国策》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初见传奇小说的元素。而我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

  这种例子在课文中是数不胜数的。有一次在杭州,听陈钟梁老师讲《背影》。陈老师抓住散文中的一处细节,启发同学们深思。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很快明白了:人两臂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果没有用尽全力,他的身体应该是正直的;此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正表明父亲拼尽了全力,他左臂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作者没有看见父亲正面的神情,只是看见背影就感动得潸然泪下,消融了父子间感情的嫌隙。这是朱自清先生品味生活,细察深思形成的经典文字,我们的语文学习正需要对这些文字细察深思,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陈钟梁老师不久前去世了。我们回忆这处细节怀念这位可敬的语文老师,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形成独立的细察深思的意识和能力。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拟题方法】相关文章:

关于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拟题05-27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08-25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方法05-27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方法05-30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05-26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立意审题05-26

高考作文如何精确审题立意05-26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四摘要05-30

作文审题立意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