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走月亮》课文原文

时间:2023-09-04 16:01:32 嘉璇 课文 我要投稿

《走月亮》课文原文

  《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月亮》课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月亮》课文原文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文章简介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写一对母女月下漫步,边走边描绘所见之物。月下的小溪花香四溢惹人喜爱;月下的农田瓜果飘香,饱含丰收的喜悦;月下的母女柔声细语,幸福温馨。

  作者简介

  原名吴兴然。1946年生,云南宣威市人。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和小学教师。后调《春城晚报》作编辑,1985年起主编该报《小橘灯》儿童副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80年代以来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出版有散文、散文诗集《歌溪》《凉山的风》《风雨集》《珍珠雨》《小鸟在歌唱》《走月亮》。

  2018年11月8日,凭借《独龙花开》获2018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

  已出版散文、散文诗集《歌溪》、《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小鸟在歌唱》、《天使的花房》等10多部。曾获中国作协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作品选入上百种选本,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新年礼物》、《珍珠泉》、《杨梅会》等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吴然,1946年生,云南宣威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春城晚报社高级编辑。编辑之余,多为少年儿童写作。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儿童文学《海花》。出版散文、儿童散文集《歌溪》、《风雨花集》、《珍珠雨》、《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樱花信》、《铁门与锁》等十多本。

  解析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闪一闪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瘦长瘦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我听到了小溪欢乐的歌声;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通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的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原载于《儿童文学》1985年10月号。吴然的童年生活是其创作的财富,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童年的影子。但它们又不完全是童年的回忆。吴然把童年和现实作比较,并互相融合,童年生活在其的笔下往往就是现实生活的抒写。《走月亮》这篇文章也是如此。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是吴然偶翻《浮生六记》获得的,读到“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走月亮”三个字上。这三个字唤起了美感,儿时和母亲踏月夜归的情景叠映在吴然眼前。于是吴然在美感享受和浮想联翩中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写作。

  作品赏析

  《走月亮》是作者笔下的一篇极具地域特色的儿童散文。文章用儿童的想象、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感情、儿童的情趣、儿童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我”和“阿妈”月夜漫步的画面:温馨的小路、欢乐的溪边、飘香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间……月光带来的美感让一切生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读者得以在文字中浮想联翩,进而去品味作者对乡土的缱绻之情、对童年的眷恋之情和对母爱的深切依恋。

  文章从标题开始,就创建了充满美好情感的诗意氛围——“走月亮”。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树木,庄稼,大道,小路……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静谧而样和。在这诗意的月色中散步,惬意而幸福。而陪着“我”一起散步的是“阿妈”,这种幸福便浓得化不开了。所以,从“我”心中流淌出的每一句话,都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月亮升起来了,是从“我”的期待和想望中升起来的;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是最美最亮的——“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里强调“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是因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其中包蕴着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它又会勾起读者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遐想。“我”在这句话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流连于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幸福片断和场景中。而且把这些幸福片断和场景串连起来,把这种幸福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并使读者也沉浸在这种幸福的回忆和体验当中。

  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眼中见到的,心中想到的,都是诗情画意——“细细的溪水……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小溪,细流,流着香味,流着月光,更流着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甜美、欢欣和幸福。一个“抱”字,抱得和谐,美好,可爱,很容易引导读者联想起妈妈的怀抱,回想起和妈妈一起在溪边度过的美好时光。

  溪边留下了和“阿妈”相伴的美好回忆,所以“我”提议——“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于是,一位母亲和孩子,手牵着手,裹着明亮而柔和的月光,幸福地走向小溪边的画面就此描绘出来了。而且还透露出孩子涨满了欢乐和幸福的心眼里流淌出一句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过溪边,走到了村头。“我”听见“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一声,银光一闪”;“我”闻见“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我”看见“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一切自然又勾起“我”温馨美好的回忆,还让“我”生发出幸福的期待和想望——“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在那美好的童年里,在每一个月光流溢的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在村头走月亮,月光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我”的心都完全陶醉在这如梦似幻的意境中,因此天上和人间,月亮和星星,“阿妈”和“我”已融为一体了。

  “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它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看似重复,实则是引领全文的妙笔之句,它把作者与“阿妈”走月亮时那种幸福和喜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仔细品读这句话会让人的心中涌起浓浓的暖意。

  文章多处采用拟人手法,产生了童话般美妙的意境,尤为奇妙的是,将“走月亮”时天上景物与地上景物自然地融为一体。如:“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作者明知故问,将月亮与洱海通过“淘洗”一词联系了起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水一色,相互辉映。又如“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这一奇幻的表达赋予沟水以人的情感。沟水的满意是因为“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它浇灌过的稻田”。通过“满意”一词,将果园、农田的一派丰收美景串联成了一幅连绵的丰收画卷。诸如此类的拟人手法在文中俯拾即是,如:“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作者很善于把童话思维运用到自然景物的描述中,以童心观照自然,以想象点化自然,使自然富有生命和人格精神。

  文章的另一语言特色就是在语句排列上呈现出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的诗性特征。例如:“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一个词语、一个句式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形成视听上的美感。这种词语的重复与变调能减慢节奏速度,增加韵律起伏,促成抒情柔美化,使得散文化成了诗。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克雯:这篇散文之所以耐读,正在于它以朴素取胜,通篇没有华丽的词藻,冗长的描写,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月色,淡淡的景物,淡淡的心境……多么清新,多么美妙,又多么朴素!抒情笔调是那样感人,那样细腻,情和景,人和物,天上和人间,真是水乳交融。这诗的语言,梦的幻境,淳朴的民俗,融成了一幅自然风俗画。(《中国散文百家谭》)[6]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孙建江

  《走月亮》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情景的儿童散文(或称儿童散文诗)……“我和阿妈走月亮”成了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整个作品的纽带。也就是说,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语句段落,作品的“过去”与“现在”接和到了一起,“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时间跨度得到限定,“过去”与“现在”在同一个儿童叙述视角中获得了统一。(《云南儿童文学研究》)

  南通大学副教授慕君:《走月亮》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文中对月下景色的描写柔而有情,静而生动,营造了如诗、如梦、如画的意境,温馨、快乐、幸福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文中反复写道“我和阿妈走月亮”,增强了课文的节奏感,更加突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愉悦之情。(《走月亮,走月亮,月美情更美》)

  《走月亮》课文教案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2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良好的背景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但我们身处北方,因此对走月亮这一习俗不够了解,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多做以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并能熟练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展示秋夜月景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并配上音乐《弯弯的月亮》。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多媒体播放音乐《弯弯的月亮》,文章内容随着朗读滚动着显示在屏幕上。

  2. 学生自读课文。

  3. 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4. 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思考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重点的语句。)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用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一句。

  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省略号表示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并组织学生交流。

  仿写那么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生答:排比

  那么你能否用走过…走过…走过…造一个句呢?

  3.带着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指导学生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

  4.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反复出现既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连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线索。

  5.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你的“摘录本”上,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五.作业

  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感到非常幸福的时刻?同桌之间讲一讲,之后再用笔写下来,字数三百字左右。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进入本文所营造的宁谧、淡中蕴浓的氛围。

  难点: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月光中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并由景及情,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育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备课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有效的把握。《走月亮》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明快有特点,修辞手法使用一目了然,故而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和写文章搭架子意识树立。因此,课堂中孩子兴趣盎然,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师敢于放手学生,组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进行比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小组长能组织成员采用读文、找句段勾画,互相讨论争辩达成共识,展示汇报不慌不忙,质疑补充有条不紊,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理念得到了体现。但同时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不能忙于课前后进生的家庭作业检查与评价而忽视了学科组长的课前培训,以至于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作用发挥有些滞后,教师逐组学习方式的培训和指导,影响了自己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引导和对学困生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小组长坚持不懈的培训,需要在小组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的持续跟进。

  3.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认识排比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上,放在了层层质疑中,明了文章布局谋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组利用“读、画、议、展“的方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上。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教师的情、作者的情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去体会,但却没能做得扎实。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未能达到语气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一是初读课文,对前置性字词学习予以复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我和阿妈走月亮去了溪边,果园,还有许多的地方。第三个环节:以探究点“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统领组织同学自读勾画,小组交流,明确内容,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对学习成果予以汇报,随机穿插优美句段的朗读指导,让孩子在美读中感受夜晚月光照耀下田间地头的美景,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愉快幸福心情。第四个环节:巧设疑问“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一点都没用,下次编入课本干脆取了它吧?”让孩子在争辩中明了交代事件的文章一开头必须写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这样文章才能完美。

  《走月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走月亮》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走月亮课文原文阅读09-14

走月亮课文原文内容09-14

走月亮课文原文及教学教案(精选10篇)07-07

月亮的心愿课文原文09-14

《走月亮》课文教学反思(通用9篇)05-27

四年级语文走月亮课文09-14

山雨课文原文07-21

观潮课文原文07-19

白鹭课文原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