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2023-09-04 16:08:01 嘉璇 课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草原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示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烘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局面给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读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意思为: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字词导读

  清鲜:清爽而新鲜。

  明朗:本课形容光线充足。

  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柔美:柔和而优美。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的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回味:从回忆里体会。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旋。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转: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乘:又读shèng,如“千乘之国”。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等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使态度显得不自然。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和县等地。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忍:忍心

  涯:水边,泛指边际。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学习目标

  认识四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渲染,勾勒,洒脱,迂回”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重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难点)。

  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统编新教材作“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后世影响

  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部编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老舍的“舍”就是取的他的姓“舒”,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记《内蒙风光》,全文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

  1961年夏,老舍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应乌兰夫邀请,由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东部、西部参观访问八周,看了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工业基地和一些古迹、学校、展览馆。游记分七节对上述内容依次作了介绍,牧区的一节小标题为《草原》,即这篇文章。

  作品赏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社会主义牧区在作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色和一派人畜两旺的气象,蒙古族同志对作者一行的热情款待又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亲如兄弟的一幕幕动人景象。这一切,都大大激发了作者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团结事业的热爱之情,使他难以抑制地要抒发出来。然而,作者的感情又十分深挚与含蓄,因此,他没有用直抒胸臆的笔法来畅怀讴歌,而是采取了间接抒情的手法,让激情在写景、叙事、状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色彩,显得分外真切感人。

  首先是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绘。画笔是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勾起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这三句诗饱含了当时人们低沉的感慨,浸透了悲怆的幽情。然而时代变了,“天”不再“苍苍”了,它“明朗”“清新”得令人总想愉快地“高歌一曲”;“野”也不再“茫茫”了,“翠色欲流”的草原令人“舒服”得直想“低吟”小诗;“牛羊”也无须“风吹草低”时才显现了,连“骏马和大牛”都好像在回味着“无限乐趣”。依着三句诗的顺序,作者明快地作了令人信服的对比,绮丽的色彩把旧时代的感慨与幽情一扫而空,对草原景色的赞美之情借托着“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样的反问句,由衷地吐露了出来。昔“紫”今“翠”,基调上的鲜明对比,甚至使作者感慨道:“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这里,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无须多用抒情笔墨,浓烈的情绪就从令人赏心悦目的草原画面中溢出来了。

  接着是作者对牧业公社的访问的记叙。记叙是以时间为顺序的。迎客、交谈、款待、尽欢,这一个又一个场面并未着意铺排,也绝少浓笔涂抹,读来仍不失明丽浓烈之感。关键依然在感情的抒发上。如果说,写景时是寓情于景,情由景生,那么,叙事时就是融情于叙,情由事托了。

  譬如,写迎客。花那么多笔墨写初入草原时的静寂和空旷,无非是借此衬托好客的主人迎出几十里外的那幅有声有色的热闹画面。画面中融注的正是蒙汉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再如,写交谈。不写交谈的内容,不介绍几句精彩的对话,而偏偏要写那位翻译“水晶花”,这是为了强调交谈是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此时此地,这位必不可少的人物却恰恰“用不着”了。因为尽管“你说你的(蒙语)”,“我说我的(汉语)”,“总的意思”却是心心相印,“都是民族团结”。这是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的又一次别有风味的抒发。

  又如,写款待。写主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有礼貌”却又“不拘束”,看似有点矛盾,实则这两个侧面实在是统一的。而且还是统一在“情”上。因为有情,主客就互相尊敬,皆有礼貌,因为有情;不讲虚伪客套,就能毫不拘束。洋溢在这场面中的还是一个“情”字。

  这类融情于叙的语句比比皆是。诸如,用独词句“河!”所表达的猛然见到河水的欣喜之情;“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所体现的不分彼此的友爱之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所流露的生活在友谊海洋之中的微醉之情;“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所暗示的流连忘返之情,都使这次访问带上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至于相继出现的“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和“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这两组诗句当然更是把感情凝聚起来的点睛之笔。

  最后是作者对草原上牲畜的描绘。描绘的笔集中在马、牛、羊三种牲畜上。对马的介绍,主要通过感受,“真体面”,“令人想起龙马精神”,“想骑上它”,字里行间,包含着赞赏之情;对牛的介绍,主要借助描绘,“重达千斤”“乳房像小缸”的形象,化成诗句“牛肥草香乳如泉”,惊叹之情溢于言表;对羊的介绍,则主要进行评价,“肉美”,“毛好”,流露出的依然是喜不自禁的夸耀之情。和“寓情于景”、“融情于叙”相匹配,这里的状物可以称得上“借情赏物,情随物移”了。

  总之,无论是草原景色的描绘,访问过程的记叙,还是牲畜情况的介绍,“桩桩件件总关情”,处处饱含着作者强烈而又含蓄、鲜明而又深挚的感情。这或许就是一千多字的文章却能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之所在。

  《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学反思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住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

  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

  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另外,课堂最后依然采用以往推荐阅读的方式,既有同一作者文章的推荐,也有同类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关联阅读打开一扇大门。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相关文章:

求草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啊11-11

白鹭课文主要内容01-15

草原课文原文07-18

《草原》课文原文08-21

《草原》的课文原文01-17

关于课文《春》的主要内容11-12

课文牧场之国的主要内容11-11

金色的草地课文主要内容07-26

《山中访友》课文主要内容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