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学反思及资料

发布时间:2017-10-14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及资料1】

  《掩耳盗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寓意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我补充一些寓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及资料2】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2016小学一年级四季教学设计及反思

2.

3.2016新课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及反思

4.人教版四上《长城》教学设计及反思

5.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附反思)

6.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第1课时)

7.小学课文《争吵》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8.

9.

1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