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8-17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2】

  《刻舟求剑》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这部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课文只有53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学生对《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十分熟悉,在第一学期也已经学习过《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两篇古文,对这种纯文言文的文学体裁并不陌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学中通过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以自学、合作学习为主,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进行讲解。

  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备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有优点,但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优点: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

  学习课文前,我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学习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课文背景资料。并且利用学习单中丰富的内容,使学生阅读内容前置,学习具有针对性。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

  整节课,学生一直都在按照上课伊始所回顾的方法学习,具有层次性。

  3、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和句意。

  针对课文中重复出现的两个虚词“其”和“者”,我采用了比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义的同时,感受文言和现代文中,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的方法。

  4、落实课后问题,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在理解本课的寓意时,我创设了:想象你就是那个楚人,当空手从水中爬上来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说话练习。另外,还让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5、有效拓展很巧妙。

  在结束本课前的阅读拓展环节,我设计了没有结尾的《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两个小故事,既和本课结合,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有待改进:

  1、发挥课外资料功能的最大化。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让一位学生简单介绍了课外资料,还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展示。同时对于寓言出处的作用还应深挖。

  2、展开想象要得法。

  在学生展开想象说故事的教学环节,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提升点,重点抓住学生想象的点。找课文里哪可以加内容,加什么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