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时间:2021-08-05 12:58:21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三维目标〗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②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③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④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圆满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互通有无,形成真知灼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2、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

  3、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

  〖课前预习〗

  将全班学习分为四组,每组任命组长一人,主持一人,分别完成对作家作品及背景、字词句知识点归纳、分析情节、鉴赏人物四项任务。课前搜集整理的材料制作成演示文稿,供课堂上交流。

  〖学习内容〗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教师提示:

  翻开历史,溢满书香;增长智慧,考鉴兴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风流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多媒体显示及学习内容。 二、了解任务,明确目标

  多媒体显示:

  模块一:知人论世

  学习任务:搜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时代背景。

  模块目标: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背景资料,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做准备。

  组长:董奥

  主持:吴玲玲、桂恒俊

  模块二:语言之美

  学习任务:疏通文意,归纳总结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体会史传文学的语言魅力。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涵咏语言之美。

  组长:张然

  主持:张伟凯、李波

  模块三:情节之美

  学习任务: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学习目标:把握情节,体会作者情节安排的匠心所在。

  组长:陈玲玲

  主持:李慧敏、陈玲玲

  模块四:人物之美

  学习任务: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性格,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写作技巧。

  组长:陈春晖

  主持:彭玉山、李文超

  三、展示成果,资源共享

  ㈠模块一:知人论世

  活动1:第一组讲解作家作品知识,介绍时代背景。

  多媒体资源:作者图片两张,战国形势图,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活动2:小组间质疑、解疑。

  教师补充:介绍传记文学,提供资源搜索关键字及方法。

  补充材料:材料①。(见附件)

  ㈡模块二:语言之美

  活动1:第二组讲解重点字、词、句知识。

  活动2: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本组答疑。

  教师提示:除了归纳字词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外,我们还可进一步深入体会其语言之美,如蔺相如持壁却立的细节描写、秦王民群臣相视而嘻的一字传神之妙等。

  补充材料:材料②。(见附件)

  多媒体显示:

  “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鲁迅)

  ㈢模块三:情节之美

  活动1:第三组介绍故事情节,对重要情节复述或演示。

  活动2:小组间质疑、讨论。

  教师补充:“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张弛有度,极具跌宕之美,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解说:在完璧归赵中,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如相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㈣模块四:人物之美

  活动1:第四组分析人物形象:蔺相如、廉颇等。

  活动2:其他组质疑、讨论。

  教师补充:蔺相如的形象特征,提示学生分析时要善于从文本去抓依据,细品味;

  概括人物塑造的方法。

  补充材料:材料③。(见附件)

  四、名家争鸣,拓展理解

  结合《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材料④),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就有对华山之音谬的质疑与考证。 多媒体显示朱熹的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学以致用,指导写作

  话题:本单元都是人物传记,在写人记事上,司马迁为我们提供了典范,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该如何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呢?

  展示学生习作一篇,学生周记一篇。(材料⑤)

  问题:这两篇作品涉及到一位老师、一位同学,作者成功塑造了他们怎样的个性?有哪些塑造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师生共同讨论。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多媒体显示: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班固称赞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是说他善于记事论理,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是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肯定了其不朽的价值。当然,学习其中的几篇选文仅仅是弱水三千中取得一瓢饮而已,大家课下还可展开对《史记》的进一步深入研读。

  以下提供七个专题,供大家以后学习作参考。

  多媒体显示:

  《〈史记〉选读》七个专题: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三、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五、摩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述艺术;七、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附相关材料

  材料①(关键字:人物传记):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黄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有许多优秀篇章。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像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些传记文学作品。 资源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0434.htm

  材料②(关键字:语言):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也是这样,善于画“眼睛”,从而传神达意。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叱之”,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为丰富了人物思想。蔺相如迫使秦王击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这些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采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炼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和内心,显示了他的智和勇。

  文中写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这么个“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很为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材料③(关键字:人物):

  ⑴蔺相如智勇全双:

  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⑵《史记》中的人物塑造,历来备受名家的赞赏。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材料④(关键字:拓展质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材料⑤(关键字:学生作品) 话地理老师 高一⑴ 刘媛媛 贵庚五十,心似孩童,聪明绝顶。此乃何方人氏?问高一(1)班学生,无人不答曰:“此乃地理老师也!” 地理老师那奇特的形象已经深深驻扎在我们心里。一谈起地理老师,脑中立刻浮现老师那特殊的圆脑门。 我们都说地理老师教地理太合适了,为什么?因为……老师那圆溜溜的'脑壳特像地球仪,围绕着脖子自转轴作180度旋转。地理老师真的是“聪明绝顶”,上地壳几乎一毛不拔,仅是左右两块大陆有稀稀疏疏的一些灌木丛,而且老师的脑门特亮,都油光光的,不利用发电真的是可惜。老师的头圆,他的眼睛也特圆,经常滴溜溜地转,样子像七八岁的顽童。于是最近又流行一种说法,说从侧面观察老师特像史莱克,只不过皮肤不是绿色的,我悄悄观察了几次,嘿,还真像!只不过这些都是我们在私下聊聊,谁也不敢让地理老师知道,否则我们会被打成热带雨林气候。 说地理老师特殊,不仅仅是他的外貌,那经典的口头禅也成为时尚话题。 不知道为什么,地理老师上课时总喜欢说:“嗯——”,语调极怪,用文字难以表达出来。“这是……,嗯——”“我们要……嗯——”连上课的空隙时间老师都会嘀咕两声“嗯——”“嗯——”于是老师每次问我们题目对不对时,我们同样会一独特语调来答“嗯——”拖长声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当我们因“嗯——”而哄堂大笑时,地理老师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到什么,还在继续“嗯——”,于是我们笑得更欢了,常把地理老师弄得不知所措,摸着自己光亮的脑门问:“我好像没讲错吧?” 这些够特别吧?可是更绝的在后面呢!每次上课老师来时,我们就知道老师一定会说一句:“你们先把书读一读,读完了,我再来讲。”然后老师就不知去向。等到我们把书的那一节看完了,地理老师又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在跟我们讲题目和书上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绝吧? 既然写了地理老师,我就将地理老师写全了。所以,我顺便揭开一些地理老师的缺点。 我觉得地理老师有那么一点儿懒。比如,有时我们上课需要电脑,一些老师的课件是他们自己做的,而地理老师直接从“肥西中学”网上找,甚至懒得自己去搜,这够懒吧?今天快要放学的时候,一个同学问地理老师一道题目,地理老师狡猾地笑笑,说:“快放学了,下节课再问吧!”果然,话音刚落,下课铃就响了。这算得上非常懒的范围内了。 地理老师平常一直都是含着笑的,一点儿不严厉,但至于笑里是否藏刀我就不得而知了,他有事没事都会用他那粗厚的手掌抚摸那光亮的脑门,同时还自豪的笑笑…… 地理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特殊的人。这样一个老师,想不喜欢都难。

  丽人传 高一⑴ 吴玲玲 秋风荡漾中,她的长发愈加飘逸,其实是显得更加零乱了。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一个女孩——光秃秃的脑门上嵌着一把乌黑浓密的头发,一眼看去就知其“聪明绝顶”;似蚯蚓般狭长而弯弯的眉毛在向世人宣言:她的情感似秋水般缠绵不曲。饱满丰沛;一对“扇风耳”就分外展露了她“晓察百事,透析万事”的“深厚功力”;两片薄薄的嘴唇上掩映着三寸不烂之舌,那么我宣布高一(1)班的“女诸葛亮”非她莫属。一双电光闪闪的眯眯眼,电力十足,令人无处躲闪。总而言之,其貌不扬,悠哉悠哉。这个人呢,天塌下来,她也会接着,似乎“杞人忧天”在她的字典里压根连影子也找不着,真是乐哉乐哉。 从妈妈的肚子里蹦出来至今,我对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到如此依恋的程度。也许看上去,这句话有语病,因为秦雅丽从根本上的生物学观点来说,他不是一个人。整天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一个生物,能算人吗?若将其归为哺乳动物还是能说得过去的。在我看来,哺乳动物的食量是很大的。由此看来,还是能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本人黑黑的皮肤救了本人的小命命。 秦雅丽是个十足的坏蛋分子,她严重的伤害了我的身心健康,严重的打击了我强大的自尊心,严重侵犯了我的名誉权。因为她曾语:“别看着我,看见你,我晚上会做恶梦。”呜呜呜,曾几何时,有何人敢如此对我言语?我一怒之下,惨剧随之爆发。我一掌火影五指山打得丽妹脸上直冒火星,这下不好,火山即将爆发,一向反应迟钝的我还是未能幸免于难。出于本能反应,我回应了一下,“啪!”好响啊!一声霹雳而下,宇宙万物为之动容,顷刻间,班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我一招凌波微步“飞”出教室。眨眼功夫,我已到达与教室有“千里之隔”的一楼底端。我呆呆地站在走廊上望着远方发呆。 虽然寒风凛凛,但杨柳依旧如此多情,纯洁的碧水在河中静静地流淌,亭子里空无一人。真可谓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救命!”不知何时,一女用她那硕大的拳头将我揍了一顿。抬头望着天空,,两眼直冒金星,晕晕~~由上述现象可得出一定论:秦雅丽是个暴力狂。 秦雅丽色香味俱全。色之五彩缤纷也,令人眼花缭乱也,看见美物行之将木也。秦君特别爱美。星期一穿一身牛仔服,星期二又换成咖啡色的絮状毛绒物,星期三又变严肃,着一身黑色大棉袄……她为什么会穿得这么靓呢?原因很简单:为了吸引我这个“帅哥”的注意,为了让我多看她几眼。想来如此一爱摆酷、穿五颜六色衣服者,又对我如此依恋的“花痴”难道不“色”吗?“色”字当头一把刀啊,秦雅丽,小心啊!前面以经说过秦君的食量大,基本可以断定:除了不能吃的一切非生物,她都会将其一扫而光,这一点我是领略过的。把她抱着,你会感觉一阵暖流袭上心头,伴随着一袭袭香喷喷的味道。也难怪,这么爱“扫”的一个女子身上肯定会残留着些许食物的香味。 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巴,淡淡的两撮眉毛被她身体里的DNA分子安排在那张超大型的盆盆脸上。看上去很不协调,也许她体内的DNA也为之动容吧,就派了蛋白质去合成一双“顺风耳”将其挂在了那个“猪头”的两侧。看着这张脸,你一定会想到“兔子”的!“品尝”鸭梨妹,你一定会觉得有点酸,有点苦,有点辣,最重要的——还有点甜! (老师评语:风风火火,所向披靡。几千年修炼方有如此境界!)

  模块一时代背景: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 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参考资料: 1、《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文化·艺术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古文观止全译》(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中学教材全解·高中语文必修4》(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经典学法频道·必修4》(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5、《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2007年版)

  模块二字词句知识:

  1、重要字音。 臣语(yù)曰 礼节甚倨(jù) 睨(nì)柱子 汤镬(huò) 盆缶(fǒu) 不怿(yì) 列观(guàn) 渑(miǎn)池 广成传(zhuàn)舍 盛(shèng)设兵 肉袒(tǎn) 间(jiàn)至赵矣 2、通假释义。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国群听政的朝堂)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捧)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3、古今异义 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修敬(古义:尊重;今义:严密,严格,严厉) 指示(古义:指出,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宣言(古义:扬言;今义:表示政府的公告)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不忍(古义:不能容忍;今义:不忍心) 明年(古义:(事件发生的)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前进(古义:走上前去进献;今义:向前行进;进步) 亲戚(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与自己的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左右(古义:指君王身边的侍从;今义:方位名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另一地) 拜(古义:授予官职;今义:表示敬意的礼节) 患(古义:忧虑,担心;今义:祸害,灾害,得(病))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前,向前) 秦御史前书曰(书,书写)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⑵名词作状语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⑶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⑷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⑵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人”,“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⑶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使不辱于诸侯(同上) 臣诚恐慌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⑷宾语前置句 君何以知燕王(疑问代词“何”做介词“以”的宾语) ⑸状语后置句 故燕王欲结于君 拜送书于庭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⑹省略句 传(之)以示(之)美人及左右 大王见臣(于)列观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⑺固定句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比……怎么样) 参考资料: 1、《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 2、《中学第一课堂》(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 3、《经典学法频道》(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倍速学习法》(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模块三故事情节:

  1、总概括: 介绍廉蔺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2、分类解读(略) 参考资料: 《经典——学法频道》(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模块四人物形象: 1、蔺相如 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随机应变、不畏强暴、智勇双全。 渑池之会中的蔺相如:寸步不让、蔑视强权、凛然气慨。 将相不和中的蔺相如:忍辱抱屈,隐忍退让,顾全大局。 2、廉颇 渑池之会:远见卓识、处事果断。 负荆请罪:粗豪坦荡、知错必改。 3、秦、赵御史形象分析(略) 4、秦王形象(略) 参考资料: 1、《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加绩讲堂》(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3月版) 3、《学习高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7年9月版)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相关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设计04-03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04-03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04-07

高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02-26

高二语文下《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02-08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03-18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04-03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04-03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ppt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