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7 10:47:51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篇一: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上完了实习的最后一次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心里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前一天在五班讲课的时候,可能是前两节课学生没有精神,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冷清。好多学生三心二意,要不停地重复问题,很细致地引导他们才能进入状态。当然,我的问题也很多。虽然是一个星期前就备好了课,因为感觉是很精心设计的,还比较熟悉,等到老师让我上课的前一天,才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发现了如讲课内容的次序还可以再调整,使各部分的层次更清晰等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之前没有试讲,两节课连上下来,发现自己对课文的有些内容顺序不是很熟悉,讲课的时候语句不精练,口语比较多;还有一个问题,语速偏快,让学生感觉到我很紧张。总之这次课的感觉不是很好。不过,当我上完课,学生们全都鼓起掌来,可能是一种欢送的形式吧。让我的心里有了点慰藉,同时也很惭愧,我红着脸快速地离开了。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第二天在七班也上这门课,也是连着两课时。一直担心七班的孩子会很沉闷,可能是指导老师多次强调这是我实习最后的讲课的缘故,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对于我的问题,也做思考状。在七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语速放慢了些,显得从容了些;在提问的时候对于比较难的问题进行提示点拨,以易于学生思考和回答。第一节课很平稳的过去了,我舒了一口气。下课在班里转,一学生主动跟我说话:“老师,你不要失望啊,语文课是这样的。胡老师上课也是这样的。”他怕我伤心,所以安慰我。其实我对学生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他们的积极不是通过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只要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失望,相反很感动他的体谅。我希望第二节课也能顺利结束。可是当学生认真起来,像我这种没经验的老师就要紧张了。在课堂上本来有一个问题,文章中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我让他们谈看法。其实我预设的是,父爱其实也可以具有无私性,母爱就也是有条件的。结果学生们的回答都倾向于父爱和母爱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无私性。而我原先没有将重点放在父爱上,而是想强调母爱也是有条件的。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意外。对于这篇带有哲学色彩的文章,很多同学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是我希望达到的。只是这个问题我还是要给出参考的答案,所以我绞尽脑汁说了一番,现在已经忘了是怎样说的,反正还是说得不够清楚。因为两者的角度不同,其实站在学生思考的角度,我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但是文中,我还是要给他们解释作者的看法。跨过了这个坎,后面就顺畅多了,我的拓展部分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至直到快下课学生都很安静地听。等到我说声放学了,他们才像想起来,向食堂冲去。

  比较这两次课,我在教态上有了提高,发音放慢也清晰了很多;对于文章和教案也很熟悉,讲课较连贯;对于课文的设计,时间把握得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我讲课时语句衔接上还不能很流畅,一句话有时想不到一个贴切的词去表达,在激动或紧张的时候,语速又不自觉变快,学生听得不很清晰。另外就是在对课文设计上,没有想得更深入,而且自己的反应也不够灵活,出现了点意外。如果之前能考虑到,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

  总之,实习的课讲完了。但真正的教师生涯也已经在眼前了,所以对于自己的不足还是要改进,争取在讲台上展现最佳的风采。

  篇二: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因此,执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我首先看成一篇随笔散文,同时也看成一篇议论文。因为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我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上本堂课的基本步骤:

  ㈠导入:引一段话导出话题“父母之爱”→围绕话题,学生自由发言(诗词、文章、歌曲等皆可)→引出并朗读一位英国心理学女博士关于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话语,再导入本文。

  ㈡明确教学流程: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知识积累、自主合作。 3、文本探究、互动点拨。 4、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5、教师寄语 课堂小结。

  ㈢知识积累,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间交流学案)1、作家作品:弗罗姆与《爱的艺术》,挑选优秀句子朗读。 2、语基巩固:对文中重要句子、词语设置填空题,考察词语释义及运用。

  ㈣挖掘文本,探究学习。文本探究,互动点拨:筛选组合信息,问题式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解题:爱(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附:板书)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问题探究:1.母爱与父爱的性质,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附:板书)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如何理解这两种爱? 4.思考:人如何完成自我成熟的一生?

  ㈤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生活点滴,感动瞬间。 ⑴观看:一组教师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一组学生及其家人的照片。⑵师生交流,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师对学生发言略作点评2.思考如何发现爱、感受爱、实践爱,让爱充满人生。巩固练习:仿句练习(指导仿句仿写审题及方法)请仿照句式写两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㈥教师寄语、课堂小结:1、教师心语(下水作文)及学生朗读整理的父母之爱的诗句结束本课学习。2、结束语。

  二、教学设计理念:

  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随笔。从应用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关注了又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不是理性转变成感性。解读文本时:第一,要求学生学会从文段中读出有用信息,进而疏通文章思路。第二,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第三,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下面谈谈我设计这节课的几点想法:

  1、备课懂得取舍。

  一是教学目标的取舍,确定教学目标时,暂时放弃一些知识目标,尽量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二是探究问题的取舍。备课前我思考了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问题必须要探究,哪些问题可有可无。然后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该综合的综合,该删减的删减,该补充的补充。三是教学内容上的取舍。注重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教学内容。

  2、融入自身修养。

  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教师的自身修养,关键在于学习、运用、创造六个字。能把听到、学到的有关教学艺术的书和文章运用到教学中,大胆模仿和借鉴,在语文课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3、落实合作探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理解了,课堂教育才算是成功了。在上本次课前的预习课时,我发现学生基础不同,对文本理解也不同。分层教学很重要。所以在备课备学生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合作探究问题我便让学生分层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下都动了起来,课上分组展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体现他们思想火花的舞台。而我只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有目的、有预设性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投入学习。

  4、用好多媒体教学。

  第一,明确多媒体的辅助性,一切设计都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不管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

  第二,考虑多媒体实用性。设计时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选材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选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传统教学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

  三、教学反思得与失:

  反思所得:

  第一,梳理思路清晰。对文本把握整体不错,先解决母爱及其本质,然后是父爱及其本质,最后是成熟的爱。做到了感性上升到理性。

  第二,照片聚焦感动。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收集了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引导学生讲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更好的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以及在人成长中的不同作用。

  第三,小实践大收获。学习应是一种最大的实践,知识不光是书本所得,也该是实践体验中得。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受益很大,自己也受到启发。

  反思所失:

  1.课文难易把握。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本课作者艾•弗罗姆是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与中国的语言表达有差异,学生有点不习惯,给理解文章带来难度。如果备课设计前选用表现父爱与母爱的网络视频,增强视觉感受,更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课堂引导力度。在引导艺术上还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活跃,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些问题时让学生有点被动。譬如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我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仅停留在表面,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有放却没有收,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3、课文定位存疑问。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东西,仅仅交代母爱父爱的本质是什么吗?学生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在教学中设计了围绕刚过的母亲节和即将到来的父亲节话题,仿句练习。本以为学生能够写的很好,但是设计内容多了,学生课堂联系时间不够,感觉写得不太满意。

  总之,如何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备课前期的资料准备要充分,备课时的预设环节要想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要体现教学机智,还有课后反思尤为重要。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希望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一定要记住“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流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才情和教学机智,让语文教学苑开出更绚烂的花。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04-24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03-16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04-30

高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04-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质教学设计03-1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03-2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08-15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ppt06-01

高二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