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时间:2022-10-24 17:25:37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1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2、认识“拿来主义”的实质与内涵,并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新认识“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并探讨这两种主义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

  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明确: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

  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三、由“果”入“因”,引入对闭关主义的探讨:

  1、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送去主义”?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的船队欣欣向荣地穿梭在浩瀚的大洋中。中国渐趋封闭,似江河日下;西欧蒸蒸日上,如日方生。这似乎是一首奇异的悲歌;一曲凄凉的悲调;一篇低婉的篇章。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让历史照亮我们的行程吧。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出戏,英国国会辩论,用青铜器比喻中国的强大,之前的中国就像青铜器一样坚不可摧;用玉代表中国人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是外人难以碰触的;用瓷器代表中国的现状,外强中干,一触即碎。当一只大英帝国得舰队就可以让清王朝割地赔款时,这就决定了,那些不平等条约会强加到中国人的头上,西方列强会一次次地到中国来掠夺.。———闭关主义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送去主义

  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通过“捧”字、“不知后事如何”等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否决、批判和摈弃。

  一味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试想一下,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百姓非常穷苦,衣服穿不暖,饭菜吃不饱,如果一味地送出去,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4、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5、有没有必要送出去?

  有,促进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和思想。中国的商品走向了世界,外国人离开了中国的产品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made in china”,它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有、强大,也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仁爱”的思想。当然,我们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拿来,拿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6、与鲁迅笔下的送去主义相比呢?

  鲁迅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课文中“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亡国奴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四、探究拿来主义:

  鲁迅定义的拿来主义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要开动脑筋,分析利弊,进行取舍;“放出眼光”,目光不仅要敏锐,而且要远大;“自己来拿”,则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

  那么,在社会越来越“潮”的今天,我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对洋节情有独钟;我们花大量时间学外语,但中文错别字多多,文句颠三倒四;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同时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哈韩风暴。请问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 传统文化:

  (1)传统的节日

  (2)前些日子看了许石林的博客,不要以文化的名义脱别人的裤子------神农溪裸体拉纤。

  神农溪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水是浓绿的,山是翠绿的,这里已成为新三峡中一个峡谷幽深、绿树丛荫、水清倒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巴东神农溪纤夫裸体拉纤,原本由于生存的艰辛和无奈,不得已的选择——要是有坦途可走、有阔水行船,谁还愿意脱光了拉纤?辛苦的纤夫们,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水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抛弃掉起码的遮羞布,以体力血汗换口饭吃。原本应该引起那些所谓知识分子、学者专家们的同情怜悯才对,可是,这些吃饱了喝足了的衣冠楚楚们,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想有用的办法,却要拿辛苦的纤夫们开心取乐儿,让他们脱光了裤子拉纤给人看。“以刺激旅游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以游客需求的名义、以文化的名义、以外国游

  客需求的名义脱纤夫们的裤子,说游客是上帝、是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财源的财神。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拿也罢。

  (3) 小脚——小脚据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把脚骨头掰折了,缠上三寸金莲儿,年纪轻轻让姑娘们

  颤颤巍巍地到处晃荡,行吗?

  (4) 太监——故宫不没有太监了吗?那恢复太监文化吧?也招聘一些愿意从事该行业的男子,裤里来一刀,阉他百儿八十个,穿着太监的衣服在故宫里当值,见人就扬拂尘、说话翘兰花指,行吗?

  (5) 沉潭——南方有的地方,过去对xx情的男女,实行残酷的惩罚:沉潭、浸猪笼,那么这也是你们所谓的文化吧?游客要看!怎么办?把那谁和那谁谁,都抓起来,装入猪笼,浸到深水潭里去,游客在岸上看活人在水里挣扎扑腾,一会儿深潭就恢复了平静,特刺激,行吗?

  (6)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承的方面:

  比如武术、传统乐器(古筝、唢呐、二胡、安塞腰鼓)、书法、诗词(《在水一方》、《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们提倡的重读经典,因为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人所淡忘,这正是百家讲坛在今天如此火暴,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原因。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外来文化:

  (1) 电灯、电话、电脑、高速铁路

  (2) 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和思想

  (3) 毒品

  (4) 外国的节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

  (5) 哈韩风暴:韩国的时尚、服饰、电视剧等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或使用,或毁灭,洋为中用。

  五、回归课本:

  1、在同学们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课本第9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总结归纳: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么,我想我们做到这一点,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它厚重的现实意义了。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蹩进(bié)玄虚(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

  8、9两节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孱头—怕、徘徊--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昏蛋—怒、烧光—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废物--慕、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崇洋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 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

  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

  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

  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前提。“读”中“探究”问题,“读”中“赏鉴”语言。

  教学目标

  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后得出结论。

  (2)全体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3)快速阅读全文,准确地标出各段段序,整体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结构。

  (4)“拿”“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或图表。也可以分组讨论,小组解决。(教师巡行,倾听。)

  (5)分类活动:能参考选段内容,“拿”文本中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一种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左手,“拿”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内容加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而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双手。

  (大概估计一下人数,对参预活动的同学予以肯定)

  (6)同学们“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出现频率=高的字或举动就是“拿”,“拿”的意思尽管丰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初已经实践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占有、挑选和创造。让我们“拿”出热烈的掌声来祝贺和鼓励我们将深入鲁迅的杂文力作《拿来主义》,去感受“拿来主义”对我们当代人思想的冲击力!(多媒体逐层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出处、体裁,见“板书一”)

  2、探文章背景、出处的来由

  模拟解说员的身份就着板书讲解。(多媒体逐层展示内容,见“板书一”)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来由: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预习、思考后解说,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补充。)

  3、探究论证思路

  (1)初探论证思路

  ①针对上述“分类活动”结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的分别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教师巡行倾听,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多媒体逐层展示,语言可以与学生表述的不一致,见“板书二”)

  ②师: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诱惑了同学们的思维,让我们认为前面所论,都属于“自己来拿”的原因。那就请同学们共同将思路图(见“板书二”)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

  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听凭“送来”,受恐吓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二探论证思路

  ①师: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吧?我们要继续在《拿来主义》中探奇。

  (多媒体展示“板书三”)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板书三”。

  因为听凭送来,盲目接受,深受其祸害,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我们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

  (3)三探问题

  ①《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初探二探两相比较,前者只体现因果论证,后者不仅体现因果论证,还能更深层次的展示了层递式说理,层层推进,环环连扣。二者孰浅孰深,自然彰显。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实和观点,都是仁者之见,智者之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界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对本文思路、结构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凭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来攻己之玉,深入“险远”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的选段内容(回放多媒体),请同学们在“揭露”“批判”二词上“破”字,在“提出”一词上“立”字,看看变化,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整合对本问题的看法。

  (多媒体逐层展示关键词:先后、铺垫、对比、衬托、破立等。见“板书四”)。

  小结: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朝阳产业”“快餐爱情”“海选”“超女”“黄金周”等等之类的词,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可我们不曾思考过,它们是在两条思路的交汇中产生的。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发出新生事物。文学创作亦如此,如散文与诗交汇出散文诗,小说与网络结合成网络小说。杂文是文学形象性与议论哲理性立体交叉出的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具有针砭时弊,短小、活泼,战斗性强,犀利、幽默或隽永等特色。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是从论证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角度赏“美”,怡心悦情。

  2、学生齐读第1—3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多样。

  (1)赏析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

  ①第1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哪些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参考:送古董、送画、送人,这是抓事实,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②第3段怎样展开论证的?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多媒体展示)

  尼采——只给不取——发疯而死类

  送去主义者——只送不拿——磕头讨残比

  补充:类比与对比、比喻不同。同类相比,比出不同点是对比;比出相似之处是类比。比喻是用不同类事物打比方。(不展开引述他例,学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数学生不理解,可适当举学过文章之例来加深)

  ③小结:举例、类比论证,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服力胜于雄辨。加上后将赏析的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文论证方法较多样。

  3、学生齐读第7—9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形象美。

  (多媒体展示填空型板书,见“板书五”)

  (1)赏析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①第8段围绕对一所大宅子的态度展开讨论,设想了对宅子的几种态度?作者分别作了怎样的评价?

  ②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对不对?这些对大宅子的处理各自比喻了当时哪一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思潮或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内容,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2)赏析第九段列举了哪些东西?文段中说应怎样区别对待?

  ①本文要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第9段也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它们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联系起来。

  ②这些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用一句成语或用哲学术语表达,分别叫什么?参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③如果用第9段中的两个现成词语来概括,是哪两个词语?参考:占有、挑选。

  ④追问:这是哪一部分人的态度?参考:他——拿来主义者。

  ⑤小结第9段阐述“拿来主义”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论“拿来主义”应当怎样;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不能怎样,一正一反,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处,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4、品味比喻论证的生动美。

  (1)本文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第8、9段却只字未提,而是大谈对大宅子、鸦片、姨太太等的态度处理,但我们读后又能明确感受到他是在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

  参考:因为作者赋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种把比喻用作证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2)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①全体同学齐读第8、9段。

  ②全体同学齐读对第8、9段改写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改写的内容)

  但是,逃避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拒绝,虚无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毁灭,投降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继承。“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③比较感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整合)

  5、鉴赏论证语言之美,深化“拿来主义”的旨趣。

  (1)师:有人说:“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可见,当我们触及到鲁迅先生的委婉反语、冷言讽刺、诙谐幽默这些文字时,大可不必动辄就搬出标准答案,我们应该发扬文本中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颗跃动的热心。

  (2)学生自选喜爱之处,自由品读、交流,然后选择一部分,大家共同赏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如:

  ①鉴赏句子“几位大师们捧着……挂……‘发扬国光’。”(“捧”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郑重恭敬,媚外求宠的姿态;“挂”用得很准确,显得寒伧可怜;“发扬国光”活画出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嘴脸,有讽刺意味。)

  ②鉴赏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不是进步,是倒退,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它不是讽刺梅兰芳,是讽刺揭露国府在媚外求荣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③鉴赏句子“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鲁迅在这里是尖锐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也带有讽刺的意味。)

  ④鉴赏句子“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来”字表示甩过来,无不良动机、企图。“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⑤鉴赏句子“……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时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的本质。有深意,耐人寻味。)

  ⑥鉴赏句子“……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蹩”,蹑手蹑脚,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拿起烟具大吸鸦片,形象地写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态。)

  (3)师小结:“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努力成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以上变换角度鉴赏,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

  6、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外去收集信息,或处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构思一篇现代版的《拿来主义》周记。

  (2)根据第7—9段的内容,尝试哑剧表演。

  七、教学反思

  (一)特色与亮点

  1、根据文本的诙谐生动的语言特征,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教学设计,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是采用“解说词”的形式来适当串接过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泼的说理特点。

  2、类似白描手法,把深奥抽象的段落语言简化为直观的图表,寓道理于图中,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留白处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图文并行,全课程贯通。

  3、导入的创设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学重难点,能掀起高中学生内心的不平静,为进入文本对话作铺垫。课时用造句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无意的情境下进入文本的重难点——论证思路的探讨,深入但浅出。更妙的是学生已经在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解释并拓展了“拿来主义”的意旨,接着巧妙地介绍了课题、背景、出处来源。第二课时从两种思维交融可以创造新事物的常见现象切入,将杂文知识点的介绍自然带出,又巧妙透露本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是赏“美”,符合杂文的文艺性特征,同时比较出前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探“奇”,符合杂文的议论性特征,说明课时安排的内容、容量和顺序是有其道理的,是从高二学生心理认同、知识水平创设的。

  4、“读”衔接全文。课时内容虽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顺之以道,激之以趣,读声仍繁,齐读、串读让探理在深沉严肃过程中,闪现出活泼快乐的审美体验。第二课时内容重在艺术美品赏,读是自然的,是审美式地品读,细读,在美中品出“理”趣,让每一个学生思想深刻。

  (二)反思

  1、根据课文不难填出图表上的内容或回答出问题,有些学生会大段地抄录原文,但要做到语言简明,提高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提高的,平时就要强化训练。

  2、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本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解读众说纷纭,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参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笔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对,就当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教授本文如能结合高考作文,信息量会大些,知识会丰富一些。只是课时内容、时间等要重新调整、安排。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破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7

  学习要点

  一、总体理解文意: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课文引申:学会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摊:

  一、检查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诵读

  2、检查朗读

  3“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课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针对第一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一句话是:

  “所以……自己来拿!”此句表明结果,那么上文阐述了哪些原因呢?

  1、2节“送去主义”的种种行径,有悖交往原则

  3、4节“送去”的惨重后果,正视历史教训

  5、6节听凭“送来”的危害,自己“拿来”的必要

  针对第二问:“拿来”的错误态度有哪几种?总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8节: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

  “孱头”----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总原则:占有,挑选。

  应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鱼翅一吸取养料

  鸦片一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群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结]从五个方面总结全文: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如何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时

  内容及步骤:

  一、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枪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二、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三、体味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课文引申。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引: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举例印证。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科学的'学习方法,优良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介绍介绍作者、作品

  2. 背景介绍

  3.了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义”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

  能力目标:快速感知 把握比喻论证的运用和意义

  德育目标:批判继承外来的东西

  学情分析

  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拿来主义》的各种赏析文字多如牛毛;学生本就对鲁迅的文章有所抵触,又是不太熟悉的杂文,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取舍,只讲学生通过课堂能够理解掌握的,让课堂更加高效,给课文留点余味,不让学生因难而生畏。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义”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

  2. 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难点:

  1. 辛辣的讽刺语言

  2. 比喻论证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介绍介绍作者、作品

  2、背景介绍

  3、了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义”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

  能力目标:快速感知

  德育目标:批判继承外来的东西

  学时难点

  难点:

  1、如何批判“送去主义

  2、“抛来”“抛给”“送来”几个概念的区别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拿来主义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二、背景介绍: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x月x日写的一篇杂文,后由作者收入《且介亭杂文》。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以来,反动统治总是一贯奉行卖国主义政策。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这样,封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等错误思潮泛滥一时。在进步文化界,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认识也很不一致。有人偏激的认为:采用旧形式,就等于投降,就是机会主义。总之在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这一重大问题上,思想界相当混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批判了各种错误倾向,阐明了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三、介绍作者、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

  四、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 ;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 ;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孱头càn tou:<方>软弱无能的人(骂人的话) 孱弱chánruò

  (1)瘦小虚弱。

  (2)缺乏权威和能力。

  (3)单薄,贫乏

  给gěi与 给jǐ予 “给予”可读jǐyǔ。 “给与”只读gěiyǔ 当都读“gěiyǔ”时,为同源词,只不过在用法上有所不同,“给予”用“我给予他温暖”,而 “给与”用“我将温暖给与他”,也就是在句式上有所不同,如“给予我美好的往日吧”就不能用成“给与我美好的往日吧”。

  (给jǐ)和(给gěi)首先都可以做动词,一般都“引起动作的对象(词语)+给”。从字意上是这样理解的:、给予:是指宏观上的帮助,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给与:是指具体的的帮助,而且形式比较具体,很实在的 。

  蹩bié进 躲躲闪闪地走进:

  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

  吝lì n啬 玄xuán虚 摩登 犀xī利 脑髓suǐ:犹脑筋。借指智力

  五、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六、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

  1、 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2、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3、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4、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此指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小结:“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比喻论证

  ②、作者对文化遗产的观点和态度

  ③、了解拿来主义的的意义

  能力目标:把握比喻论证的运用和意义

  德育目标:批判继承外来的东西

  学时重点

  重点: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拿来主义

  一、探究本文的说理法,及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阅读第5——10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 “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

  “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

  “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③思考:请在右栏中填写适当内容,完成这个论证过程,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尼采:

  A自诩是太阳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B光热无穷 煤够几百年用

  C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 ,不“拿来”

  D他发疯而死 D子孙沦为乞

  类比论证方法

  ④:提问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比喻论证

  鱼 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 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⑤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⑥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是什么

  鱼翅——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不当众摔在茅厕里,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批判地吸收)

  烟具——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绝大多数应清除)

  姨太太——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二、思考:最后一段提出了哪五个问题?

  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目的)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2、请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为题目拟写议论文提纲。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会用本文相关的重要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

  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

  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题写作。

  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则意义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认可的观点并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认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wai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03-30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02-2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02-25

高二语文8《拿来主义》说课稿03-30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学实录04-06

语文教案《拿来主义》08-20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01-20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学反思范文03-30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练习题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