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茶道散文

时间:2023-11-14 16:10:2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关于茶道散文

  千古流传的茶叶品种,更是五花八门。五湖四海的中国人都品味着茶,茶蕴含着数不胜数的奥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道散文,欢迎来参考!

关于茶道散文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丰富多彩起来。对于外面精彩世界有点熟视无睹的,只知品茗和读书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痴书痴于一身,也可谓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一,属于此道中人,或三五人一群到茶庄一坐,拿出各自珍养价值不菲的紫沙壶,不言语只管品味茶性,继续养壶。偶尔一高兴就泡出了灵感,茶自然色香味齐全。但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决于泡茶人的心境。时下,专卖茶叶茶具的小店,摆一张根桌,桌上设一副茶道,再放几张精致的椅子,专等这批茶客。一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一壶陈茶,打发无聊的时光。

  饮茶,讲究的是情趣,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钱塘茶人据说是品牌连锁加盟店,是国内具有品牌规模的中国式茶楼代表作。小城的钱塘茶人店的规模不大,但格调不低。我闻讯而去,饮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难忘。

  走入钱塘茶人,映入眼帘是一楼的茶叶、茶具展览区,一入此境就涌上要尝尝茶味的冲动。而过道上端请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体味禅之三境,然后忘却了尘世的繁琐。养民也惠的匾额引我走到一个卡座,静心而坐。人说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也许会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只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内的摆设别致,悬挂的灯外围有三层,最外的象鸟笼,中间似灯笼,内层是半球的和光灯,唉……万变不离三,一生二、二生三,谓之道。此灯有一种古典雅致之美,细问服务生,答是鸟笼灯。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一层,打蜡后透出原色的光泽,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着暖红色的灯照着桌、椅,营造了茶艺的氛围。

  服务生热情地推荐了一道花香元宝,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观音、皮影画、莲花缸、八卦炉、八仙过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画,有一些雅趣;房内的江西小窗、鸟笼灯、藤椅桌也有情调;背景音乐回响着古筝抚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叶如何?正想着,服务生挑起暗红色的绒帘进来,端上了九品香莲壶和几只透明的双层情趣杯。点上红蜡烛,在壶中注入开水,片刻,花香元宝悄然开放。严冬夜见其在沸水中漾开一瓣瓣茶叶,中间的白菊有如春色托护,然后懒洋洋地展开。“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表露出宾主的和谐欢愉,这时不觉有点遗憾,没有邀上几位茶友,却独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随着瓣瓣茶叶张开而飘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专爱此物。

  奉茶、闻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从舌尖缓缓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细细体味,不觉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时、地利,我不是有缘巧遇到了,还有一条件人和,而我此时如此专注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茶道散文2

  看吧!眼前呈现的这个杯子是否让你眼前一亮,洁白的杯身呈圆柱形,高约9.5厘米,瓶口直径为8厘米。杯身的侧面有一个仿佛一弯新月的杯把。

  杯身上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深秋后的林子里一片萧条凄凉,树上叶子落光了,赤裸裸,光秃秃的树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秋天的苍凉。一个少女紧闭双眼,双手紧握站在林间。格外显眼的绿发没有遮住她满脸的愁云。她在默默祈祷,暗暗企盼,她企盼着阳春三月取代悲寂萧条。她企盼把温暖带给人们,把生机洒遍人间,她正象征着一种对光明温暖与生命的渴望与向往,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的精神。身边的小猫也闭着双眼,似乎与少年共分担这份孤寂。旁边的长椅子落着几片枯叶。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边上花瓶里娇艳可人的花朵,它们是一片死寂中为秋天气息奄奄力挽狂澜。

  沸腾的开水奔涌进茶杯里,千枯的'茶叶好像久旱逢甘露,立刻熔光焕发,活力四射地涌起,使人也为之振奋。双手触到杯壁,伴着茶杯底部音乐的响起,然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端起来茶杯,用鼻子仔细去闻,一股淡淡的酸扑鼻而来,酸中夹杂着几丝甜味,一种沁人心脾的甘甜。揭开瓶盖,水气袅袅,轻轻地喝了一口,口中顿生酸意,酸中略呈苦,仔细品味,清新的甜气萦绕口中,久久不愿散去,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仔细品味着口中酸甜苦味具佳的茶,我恍然大悟:平心而论,人生中难勉遇到辛酸与挫折,但受到这一点打击与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只有真能把辛酸与困苦忍耐着咽到肚中,才能体味到人生真正乐趣与甜头之所在。一口茶进肚,苦尽甘来,意犹未尽呀!树,也不再是那美丽的画圈。而是生活,的确,生活就是一杯茶水;清香里有一丝苦味。既然人的一生是漫长的,那就一定有挫折,只有克服它们,才能生活在甜美中,感受到透人的清香……

  茶道散文3

  说起茶,说起茶文化,有人便说,不就是日本茶道吗?问什么是日本茶道,当然知道了,不就是:身穿和服,跪在地上,喝几口,磕几个头,目不斜视,口不乱言,宾主肃穆,此为茶道也。其实,“和、清、静、寂”的日本茶道乃世界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仪式性强,特别容易被展示,便家喻户晓了。

  中国人喝茶,是把物质喝出精神,把生命品入自然。与日本人的以茶道是来修炼人是完全不同。日本人喝茶,自八百年前荣西大师两次西渡中国带回宋代茶文化始,翻开了历史新篇章。日本茶道,自18世纪实行家元制度,至今数十个流派,各有自己家元,这大概和中国武术界亦各有其山门的道理一样。茶道的过程,自然严谨,它带有把茶人的茶道观与茶会表演的情趣统一起来的性质。饮茶时吃的小点心,称为“怀石”。

  据《南方录》载,取修行中和尚为忍耐饥饿而在怀中温石之意,即“粗茶淡饭“的象征。日本茶道的重要特征,是建筑、园艺、美术、工艺、宗教、思想、文学、烹调、技能等文化诸种类的融为一体吧。步入这个脱离现实的、虚构的世界,怀着一生一世只有一次机会的“一期一会”情怀,在露地(庭院)这个人造乌插邦,世外桃源乡,洗净双手,以期与神圣会合。

  然后,进入一个高六十厘米的四方小门,一个隐秘场所的入口,然后一个非现实的空间,在这里进行尚美、品味、聚会的活动。它既有游戏的特征,又要求有脱俗的非现实性。因此,它应该说是一种知性,精神性极高的审美活动。古来日本茶道中人,多有雄赳赳的武士,他们从四分五裂中走到一起,即使来到和平之饮的茶前,依然平息不了心中的怒气。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此刻不得不用环境来制约了。

  所以日本人的品茶之处,专门有个露院,那是清洁身心的所在,然后,一扇小到刚够一个人跪入的门等着你――茶道的门之所以那么小,实在因为是腰中的剑过于逼人,人进得,剑进不得。

  从前的日本人习茶道,对房子也有特殊要求,小得让你不得不“促膝谈心”。日本茶道中人认为,只有这样,鼻头碰鼻头面对面人才可能心心相印和推心置腹。然后看来日本人是要拿茶来修炼人的了――那把剑果然放在门外了吗?中国人不要过这一关的。中国茶人的内在的和平精神,和达到这种和平精神的平和的外在形式,其呈现于世的,往往是一种闲适的.生命状态。

  即使是作为那种闲适生活的主要文化载体――传统的士大夫文人,已经流水落花春去也,但这种闲适依然有着顽强的遗传基因。它仿佛已经消失,仿佛已经成为了失落的人文精神中的一项内容了。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极妙,其实下联也不逊色“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仿佛见到在晴朗的天光下,于窗明几净之中写几行草书,心中有几分闲适,又有几分落寞,便取天目碗、径山茶,戏而分之,诗而吟之。此等闲情雅兴,的确,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一向就有露天饮茶的传统,那个曾经写了如何把七碗茶喝下去的玉川子,常常被后世的画家拿来当模特,超然地坐在院中的芭蕉树下,静候着茶童煎茶。这一个画面如今已见不到了,倒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茶艺馆象雨后的春笋一样的冒出来。

  茶艺馆里,首先得有一种闲适的艺术,因为今非昔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又很无奈。但中国人却离不开闲适,外面找不到,我们就到里面来找,自然中消失了,我们就自己来营造。营造闲适,还是有些造作的,但总比没有要好。人不妨有点闲适,大男人因此而添几分平静,小女子则因此而加一份大气,生活也因此笼罩片刻温情。

  茶道散文4

  我从小就喜欢喝茶,喜欢那从叶片里沁出的清甜的香味,它能让你的心从躁动中渐渐安静下来。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茶里蕴藏的深刻含义。

  我是跟着爸爸爱上茶的,家里的茶叶多得不得了:铁观音、普洱、正山小种、白茶、绿茶,大大小小的茶叶摆上了一柜子,每种茶的泡法也各有不同。

  正山小种是最为“挑剔”的一种茶,泡正山小种的水温必须掌控好,要把水烧开,再晾到70℃-80℃的水温,摸上去感觉温热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挥发茶叶本身的清香。

  喝茶的也有许多讲究,不能喝得太快,要慢慢一点一点的喝,这样才能感受到茶触动你的味蕾,再平滑而又舒缓地流进你的肚子里的美妙感觉。爸爸说,茶的精髓就在于喝,在喝时能造就人做事有条不紊的性格,达到平心静气的效果。这何尝不是茶的神奇之处?

  泡茶时那优雅,不紧不慢的一招一式。更是让我着迷。然后先把茶叶倒进第一个小茶壶里,第一个茶壶是家里最好的,爸爸说这样才能让茶充满灵气,茶叶片一片一片如落花般飘落,煞是好看。接下来就是把茶壶里的'茶里的茶倒到另外一个茶壶里,茶水如清甜的瀑布一般飞泻下来,顿时茶香四溢,满室生香。如果拿透明壶泡的话,更有一番情趣。滚烫的热水下来,茶叶就像是被风刮起的落叶一般,上下飞舞,如同一只只彩蝶,也如一条条上串下跳的鱼儿,好不漂亮!

  “茶叶片一片一片如落花般飘落,煞是好看”,“茶叶就像是被风刮起的落叶一般,上下飞舞,如同一只只彩蝶,也如一条条上串下跳的鱼儿”等这些语句生动形象,从而写出了泡茶的优雅!

  我在茶香中成长,茶那深刻的含义,我也渐渐领悟。如今我越发越平静的心态,好似一片宁静的湖水,湖水里洋溢的是茶的清香……

  茶道散文5

  学习茶艺不仅仅是泡好一壶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手,眼,口,都能享受到茶艺的愉悦。说到茶,我们眼前应该会出现一位儒儒大方,温文尔雅的君子。不光是喝茶会给人们儒雅的感觉,其实,倒茶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儒雅。

  我们先介绍一下倒功夫茶所需要的物品:紫砂壶,随手泡,茶漏,公道杯各一个,闻香杯与品茶杯各两个,外加一个六件套(镊子,茶匙,茶舀,茶斗,茶针,茶杯。)

  第一步为洗茶。将茶斗放在紫砂壶口,用茶匙将茶叶倒入壶中,并将热水倒入,盖上壶盖后,逆时针转动砂壶将水倒在公道杯中,茶叶就算洗好了。

  接下来要泡茶了,将热水倒入紫砂壶然后盖上壶盖,并将公道杯中的水倒在紫砂壶上,以清洗它的外表。这样,一壶茶就泡好了。

  在闻香杯中倒七分茶,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只有我们留出三分,才能给人与人之间留一些自由的空间,而那未满的三分则象征着亲情,友情,爱情。

  茶水在从紫砂壶中倒出来的一瞬间,茶那凉凉的,涩涩的味道便立即从鼻中进入到达每一个细胞。

  在饮之前,我们一定要闻一闻乘过茶水的闻香杯哟!当温热的杯子从鼻前掠过时,湿润青涩的茶香,使每根神经都松懈了下来,用自己较凉的手搓一搓杯子。再将其从鼻前浮过,凉凉的茶香将我带入了茶园,闭上眼睛,看到了一片一片青绿的漫山遍野的茶林,深深的吸了吸鼻子,希望在这里多闻些新鲜的`气体,将那颗已经被汽车尾气弄得不成样的肺重新注满活力。

  第一杯茶

  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喜悦,期待着这杯茶的清香,淳朴。那颗心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仿佛有只小兔子在胸膛中跳个不停。

  迟迟地才张开嘴,可只一瞬间,心情就犹如从云端跌入了谷底。苦涩的茶水一进入了口中,整颗心就都被苦涩沾满了,没有了预想中的成功与喜悦,取而代之的是那湿润眼眶中的点点泪水。

  可是,老师却说,每个第一杯都会很苦涩,我们不能气馁,要再多泡几次才能有更好的味道。这些话,使我鼓起了勇气,接着泡了第二杯茶。

  第二杯茶

  将紫砂壶盖打开,将热水缓缓到入壶中,翻转后,倒入品茶杯中,这次,从杯中散发出的并不是第一次那么浓烈的青涩味,而是更为清香、淳朴的茶香。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失败,我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仍然是迟迟的不敢喝那杯茶,心情却与第一次完全不同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喝下了拿杯茶。当那茶水碰到我的舌尖时,一种浓浓的幸福感包裹住了我的心,醇香的茶水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感到自己仿佛躺在爷爷的怀抱中。爷爷给我讲的故事,口中散出淡淡的茶香。茶水入口,舌头轻轻地翻滚,让茶香在唇齿间之任意飘荡,充斥在我的口中,一杯终了,留恋不舍。

  第三杯茶

  茶叶经过了前两次滚烫的热水的洗礼,已经变得平淡无味。茶水不像第一次的苦涩,亦不像第二次的醇香,可是这平淡的茶水却是我真正想要的平静。

  坐下来,静静地回味品茶的过程,惊奇的发现,这不正是一个浓缩的人生么。刚开始泡茶时的激动,就如我们出生、年少时,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与幻想,喝道第一杯苦涩的茶,就如同我们在满怀期待时遇到了巨大的使我们气馁的挫折。在老师,亲人,朋友等的帮助下找回自信,重新起航。终于,在人生的“第二杯茶”中,得到了幸福与满足。美好的时光,总如白驹过隙一般飞逝,到了第三杯茶,我们犹如那些茶叶,在困难中成熟,这时,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要的只是那一小片心灵中的净土。

  这才是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茶道散文6

  今天我要讲的可不是饮茶的礼仪,那也许你要问了,别急,泡上一杯茶,接着慢悠地往下读。

  品味各种饮料的特点,自有咖啡的浓郁,酒的甘醇,可乐的劲爽,果汁的酸甜……而茶则以一种清新而又甘芳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要说茶是饮料,那真算是对它的亵渎了。它,高尚圣洁到了一种绝妙的境界。将一小撮新鲜茶叶予热水泡上,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茶叶茸毛轻舒,嫩绿透亮,看上去就使人无限暇意。清淡的香味皆溢满了那新鲜的空气当中,深呼吸一下,沁人心脾的茶香充入心扉。轻轻呷一口,甘香四溢,品味不尽。茶水入肚,口中却感到甘甜未尽,芳香醇美,让人回味无穷……它,是清静和安宁的象征。

  其实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才算成功,像茶一样以温和的态度与琐世消磨,甘之如饴,也是一种智慧。

  如茶的人们,做事之前就使人感到便气质过人,身上散发着一种冷静的大智,非惊乍,非冲动,有一种清宁的感觉。这正如茶刚入杯的时候。

  他们做事时,低调,不张扬。但智慧不会被掩盖,它必定会在安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这才是真正大智的魅力。这正如品味茶的时间。

  他们做好事之后,对方会深受启发,对于他们的一言一语会不断回咂,使他们深深牢记这些智慧的结晶,受益匪浅。这正如回味茶的时光。

  茶,拥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大智,值得我们来细细品咂,不断回味。抿抿嘴里的茶,不知是否也有了甘甜回味?

  茶道散文7

  茶道是中国人民的一门传统艺术,茶道的历史上可至夏朝,下可至21世纪,茶道作文。今天,我大发“茶兴”,把去年春节的那套茶具搬了出来,准备大干“一场”。

  今天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茶道艺术》。回到家,我便把去年春节的那套茶具搬出来,来泡“铁观音”。

  首先我把茶具整个洗了一遍,洗后我把一小袋“铁观音”倒入“茶叶盘”(盛茶叶的小盘子),用茶夹夹一点茶叶放入茶壶,加入热开水。泡茶的`第一步就已经完成了,不过加开水的时候一定要爸爸妈妈帮忙哦!

  泡好茶,下一步就是沏茶了,小学四年级作文《茶道作文》。我拿茶壶一边沏茶,一边喊着:“嘿!韩信点兵,背水一战!嘿!关公巡城,过五关斩六将!……”我沏来沏去,无意中看了一下书,呀!我沏错了。原来沏茶先要沏到长长的茶筒里,再倒入茶杯中啊!

  又一壶茶泡好,我想这一次一定要泡好!

  我把茶沏入茶筒中,再快速的把茶倒入茶杯中,这样“铁观音”就沏好了。我闻了一下,啊!真香啊!我赶紧喝了一口,哇!真好喝!。突然,我发现茶杯上,茶壶上都显出了龙凤的图画。哇!茶具中也玄机。

  茶是一门艺术,茶更是一门净化心灵的艺术啊!

  茶道散文8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说这话的时候面带笑容吧,我们暂时可以不叫“先生”,取而代之“迅哥儿”。

  人遇上茶,或者茶来到生活,心情和氛围总为之一变:亲切,随和,温软,绵长。

  高冲低泡,旋仰之间,杯中天物起伏翻转,阵阵清淡荷香弥漫开来,奔波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夜里某个温软的角落,一片片茶叶这时慢慢落到杯底。尘埃落定,面前一杯普洱。

  叶儿毛茸茸的边缘,有一些平缓的银光。绿色的`茶水透着微黄,像夜里一些清亮起来的眼睛。一杯润吻喉,有些油而滑的感觉停在舌尖。或者是一杯陈年普洱,红浓明亮,醇厚而綖,淡淡的回甘,是舌头从另一味觉空间醒来,还是茶激活了我们的吻喉?

  轻啜细品之间,目光被已被普洱茶轻晃着浸泡着。忙与盲中,我们与普洱茶重建起时间。时间就着样轻而易举的生还在这一杯水里,茶叶迅速返老还童,从润喉吻到两腋习习生风,开放所有的感觉触觉,开始从舌尖到心里的多维之旅。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积重难返的时间,在一杯普洱茶里举重若轻。在主场的人品味客场的水之时,在主场的水浸泡客场的人之中,时间被时间扣留,时间被时间融化,时间被时间延长。普洱茶越陈越香,越久越有味道,每一片茶叶,都蕴含着过去:清晨,薄曦,霞光,露水,新气,土香……一一打包回来,放心交给时间保管。

  时间的重量有时候就是这杯水的重量,喝下去,我们就轻松了。冥想之中,明镜止水,证悟自性清静,我们听见净慧法师在讲解他的生活禅。

  茶道散文9

  虽然对于以80后为主要成员的《养生杂志》编辑部来说,茶并不陌生,文编小萌的水杯里也经常飘出茶的阵阵清香。但是对于系统的茶文化,编辑部众人的确未曾有过深入的研究。因此当4月22日下午,编辑部众人和十多名《养生杂志》爱茶的读者一起前往本次活动的目的地,荷塘月色听雨荷时,众人心中都多了几许期待。

  下午两点半,伴随着撒进窗户内的大片阳光,本次以茶道为主题的养生活动正式开始。活动没有想象中的严谨与严肃,大家反而更像一群多年未见地好友,品茶、聊天,气氛出奇的让人感觉到舒适。周涛老师告诉我们,一看大家拿杯的姿势,就能发现大家还是局外人。这下可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纷纷请教起周老师我们拿杯的姿势到底哪里不对。“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每一行都有他自己的门道,经常品茶的行家的姿势是中指抵住茶杯底部,拇指和食指握在两边。通过看一个人拿杯,就能判断出他到底是不是茶界中人。“你们看,阿楠拿杯的手势,是不是和东方不败有一拼?美编小杞听完周老师的解释后贼笑着对大家说到,大家仔细一瞧阿楠的翘起来的兰花指,不禁也会心一笑。

  文编程MM也趁此机会将许多人泡茶时为何会对水质有完美追求的疑问问了出来,没想到周老师却说,他泡茶一直不强调水,而是强调茶。因为一个好茶是能压住水头的`,茶好是需要通过自己本身体现出来,不是依靠外来的力量。

  当大家聊到如今市面上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普洱茶时,通过周老师的讲解才明白,普洱茶原来是绿茶而非红茶。因为从它的工艺制作来说,它是在采摘后先晒青,然后压饼时用蒸汽蒸。所以普洱茶实际上的概念是蒸青绿茶再加一个工艺——井压,也即是井压蒸青。而普洱茶会有熟茶,则是因为普洱茶虽然是绿茶,但是云南的空气干燥、通风。普洱茶放上十多二十年后,经过发酵慢慢就变成了红茶。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国内专家,通过借鉴红茶的工艺,就做出了普洱熟茶。“话说我也就20来岁,这样说来,普洱熟茶岂不是快要赶上我的年龄了?这样说来,我也熟了。听完周老师上述的一席话,文编小清皱着眉头向大家表示,她今后一定要对普洱熟茶敬而远之,让众小编偷笑不停。

  当周老师拿出了市面上售价3万和5万的顶级茶叶金骏眉时,本场活动达到了高潮,在场众人都激动的纷纷上前观看所谓的顶级茶叶究竟长成啥样。与此同时,只见一片闪光灯亮起,在场的微博控们纷纷通过上传照片发微博表达着他们此时激动的内心。在小心翼翼的品尝了一口后,一种花香与果香混合的味道顿时占据了整个口腔。正当大家都在细细回味茶叶美妙的口感时,只听文编小萌小声说道,“奇怪了,我怎么感觉头有点昏呢?大家一看,顿时明白,原来是因为这次活动所品的茶有些多,小萌这是醉茶了,当下立即建议她赶快吃了些茶点,这才缓了过来。为此小萌只有通过继续狂吃茶点表达着心中的郁闷之情。

  既然已经泡了如此的高品质好茶,那么下面大家自然聊起了时下究竟哪种茶叶最珍贵的话题。周涛老师很肯定的告诉我们,其实还是大红袍最珍贵。为此,他特意向我们讲了一个典故。他说在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用空军一号带了很多的礼品给中国,清单很长,但是尼克松走的时候,主席只送给了他半斤大红袍。尼克松当时心里很不舒服,觉得中国既然是产茶大国,怎么也应该送一箱。但是当周恩来前去解释,说他拿了主席的半壁江山,然后跟他详细解释了大红袍产量的稀少,尼克松这才知道了它的可贵。当然,这样的典故也同样让我们感同身受。

  茶道散文10

  咱们下面以塌塌米这一对日本人来说极端平常的生计用具为头绪,来调查茶馆的意匠。

  茶馆中的塌塌米终究是什么?扮演着什么样的人物?概而言之,塌塌米正本那是“接界”,即内与外两大国际的分界之物。所以日本人进屋要脱鞋,其实也是一个跨过内与外,此与彼的接界限的一个举措。比如说,送佛祖出门,定要穿上草鞋,这一风俗所需求的实际上也就是从此世跨入彼世的一个预备举措。

  那么在茶道国际里,塌塌米终究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实际上如果说茶道的一切方式都是决议于塌塌米的话,也并非言过。

  茶馆中的塌塌米是有称号的,比如说贵宾塌塌米、客用塌塌米、暖炉塌塌米、砌茶塌塌米等。茶馆这一空间的人的方位,用具的方位都是由塌塌米的命名来决议的`。道具的方位装备要由塌塌米的位号来决议,这关于不搞茶道的人来说,知道的恐怕为数不多吧。

  别的,塌塌米边儿上有边际图画,其色彩、图画都是严厉根据身份、家门等来描绘的。在茶馆中进行的茶道,一般塌塌米的边际图画喜用淡色,迩来亦可见到没有边际图画的茶馆的塌塌米呈现。总的来说恬淡的喝茶国际中无论什么都是崇尚素泊清淡。

  塌塌米的尺度也会影响到茶道的诸多方面。同在日本东部地区的塌塌米巨细是88cm×176cm叫“田舍间”(乡间尺码),而西部地区的塌塌米巨细则是95.5cm×191cm,称“京间”(京城尺码),不过均是1:2的长宽份额。可以说在历史上,塌塌米的尺度巨细决议了茶道用具的尺度巨细。开始的茶具是来自中国的大尺度的所谓“唐物”(唐代物品),尔后即迎合着塌塌米的巨细而逐步演化成为细巧一些的茶具。这个其时古语称“顷”(即巨细适中之意)。“顷合”(匹配恰当的巨细、程度或机遇之意)以及“手顷”(随手的尺度巨细或对本人来说不勉强的程度之意)等词。便是由此源生而来的。塌塌米的巨细和茶杯的巨细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性,这就是日本茶道的意匠,日本人连这样纤细的当地也纳入了茶道的意匠描绘中去了。

  茶道散文11

  笔在手上,让人想用文字记录爱情。茶在手上,品上一口,唇齿留香。茶道之髓,在于回味。已故女作家三毛曾说过:喝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也有人说,爱情的保质期只有三个月,激情没了,感情也就淡了。

  刚开始的爱情就像茶的第一道,幽香扑鼻,喝上一杯,香有余甘;慢慢地,了解多了,默契就成了巧合,当初的激情慢慢恢复平静,就像泡了三、四道的茶,当初金黄亮泽的汤色慢慢变成黄绿色,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香味与纯度。

  曾看过所谓的“爱情茶道”,现摘录其中一小片段:

  [红茶]适合与情人共饮。它浓郁、迷幻,还可以加糖、加奶,口味充满诱惑。但茶过三巡,便索然无味,和当初的芳香大相径庭了。

  [绿茶]适合与妻子共饮。它清清淡淡,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让你牵挂不已,有着相濡以沫的清淡与生命的感动,是相伴一生的好茶。

  [花茶]适合与知音共饮。茉莉花洁白香柔,花茶香韵撩人,它的味道忽近忽远,象征着精神世界里的纯净。

  [奶茶]适合与初恋者共饮。恋恋奶茶,一听名字就有初恋的味道,奶茶有原味奶茶,咖啡奶茶,珍珠奶茶等等,花样迭出,一如初恋的各种情愫。

  ……原来,茶也是一门学问。选茶,要选对味儿,选恋人,要选对秉性。茶要入口,感觉只有自己体味。恋人要相伴走过风雨,合不合拍只有自己知道。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而我要说:“在适当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是一种幸福。”

  看初沏的茶,叶片在水中浮浮沉沉,只要,一点点时间。那些动荡的叶片沉浸在滚烫的水里,渐渐地就舒展了一些干枯,归了平静,归了坦然。

  那么就开始喝茶吧。茶的清醇幽香会让你安静细腻,敛藏起张扬的傲气,让你变得柔和温婉,最后的回甜与甘香才是它的'精髓。

  爱情是一盏茶,你沏,我饮,等待的是一盏温热,在清晨,在午后,或是夕阳西下,夜幕重垂,只要屋里有老歌,有细碎的风儿送来茉莉的微香,有绿萝的叶子在暗自挺拔,有安静的檀香的木制桌椅,有你喜欢的字画,有我坐惯了的靠椅,再或者什么都没有,只是你和我,一盏温热的茶递过去,就递了一生给我。我或者握,或者捧,一盏在手,波澜不惊。一只杯,一壶水,一小撮散碎的茶叶。如此这般,年复一年。

  而爱情,就在满屋子的茶香里,微笑晗首。

  茶道散文12

  茶道贵乎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茶道的俭约化与简易化,这两者则是密切相关连着的:俭约必简易,简易必俭约。而俭约化与简易化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体现于啜茗生活中,便形成了茶道的简约之美。此种简约之美,恰恰正是中国茶道的优良审美传统的一大特色。

  若问,这种简约之美,它是在什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到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迭迭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之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糜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各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因而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

  且看其时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的禁酒令罢

  隆安五年(401年),以岁饥,禁酒。(引自《晋书安帝本纪》)

  元嘉十二年(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其后待到元嘉二十年、二十一年,则又在局部地方颁禁酒令。)(引自《宋书文帝本纪》)

  河清四年(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引自《北齐书武成帝本纪》)

  太安四年(458年)始设酒禁。是时年谷屡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讼,或议主政。帝恶其若此,故一切禁之。(引自《魏书刑罚志》)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引自《魏书刑罚志》)

  你瞧,不论酿酒,卖酒,还是饮酒,竟一概都犯了杀头之罪,其严酷程度若此。于是作为对于尚酒之风的一种社会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文明而俭约的尚茶之风便就此悄然兴起。而与之同时,茶树的种植,则亦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茶园处处,葱茏生色。特别是在江南的那些产茶区域境内,大大小小茶园更是举目可见,包括有官家茶园,私家茶园,道观茶园,寺院茶园,弥谷披冈,景象不凡。其时尚茶之风,不仅使市井民众深受渲染,而且多少朝廷官吏,以及文人、隐士之辈,也被席卷其中,竞相饮茶。当初文人、隐士圈内,本来是盛行着一种酒佐清谈的世风的,只因在乱世的恐怖政治氛围笼罩之下,他们不得不整日价嗜酒以消遥遁世,醉饮以浇愁释闷,或则借酒以抒悲怀,或则借酒以寄太息。而后来当禁酒令频频颁布之后,他们这才开始转而结缘于茶,从而便也养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这就更其表现出了道家的审美情怀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那些地方吏,直到帝王将相之辈,亦始效法之。诸如晋惠帝,齐武帝,杜预,谢安,桓温,刘琨,陆纳,王肃,江统,傅咸,孙楚,郭璞,常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在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随之朝野上下的尚茶之风,尤其是倡办俭约而简易的小型茶果宴之风,则亦兴于一时矣。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这种不施铺张,不设盛馔,佐以瓜果,伴以清淡的小型茶果宴,就蕴含有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这个审美特色,并且人微言轻中国茶道的一种优良审美传统而被沿袭下来,直迄今--我不知当今茶话会之类,是否即乃属于昔日小型茶果宴会遗风耶?

  当然,毋庸讳言,中国茶道的审美取向亦有其复杂而曲折的历史。即如我国历史上的宫廷茶道和贵族茶道,尤其唐代以降的`宫廷茶道和贵族茶道,就恰恰是跟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背道而驰的。只因它们追求的则是森严的礼仪,既有百般繁褥的程式,又有百般豪奢的排场,并还奉行那套不堪斯文、蹂躏文明的跪拜之礼。这些个弊端则全然有悖于中国茶道崇尚简约之美的这个优良审美传统。无怪乎历代宫廷茶道和贵族茶道,尽管堂皇之至,威风之至,凛凛然而不可一世于一时,然而却毕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终于随着封建王朝及其封建社会制度被彻底消灭,它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淘汰殃尽矣。

  而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茶道,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茶道俗风,恰恰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这个审美传统特色。这是中国茶道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并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茶道散文13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终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茶道技巧与自然美

  在茶道技艺中,体现的是“和清”的自然美。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创佗茶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珠光之前人们以唐物为贵,茶会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茶具尚华美精致,一味追求奢侈华丽,以至于“斗茶”风气出现。而珠光选择茶碗器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则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待合、石灯笼等。

  茶礼与人情之美

  举办茶会之前,在仪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主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种种行为都表示了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出了主人的真诚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进入待合之处等待时,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之后主人要让客人观赏茶器,品尝点心,吸饮抹茶,以真诚的心情来招待客人,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而作为茶人对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过于有着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围,因此供奉着佛画或山水花鸟画的床间里常常也供奉已经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来表达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对佛、客、我的真诚与崇敬。

  茶道散文14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处世恭敬、为人平和、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下面就详细介绍茶道里的各种意象。

  茶道里的万千意象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了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寓‘茶‘字),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如《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道散文15

  绕过几条绵延的山路,爬过几座缓缓的山坡,穿过几个秀丽的山村,便到了浙江开化的钱江源。都说钱江源山清水秀,果然不假。抬头,碧水蓝天,环顾,茶园青青,四周高山耸立,山中多生翠柏苍松,泠泠泉水声,嘤嘤鸟鸣声,皆倾耳可闻。 看着钱江源头莲花尖清澈的泉水,漫步在山间幽静的小路上,不觉来到一处小山坳。不远处隐隐地现出三两幢低矮的房屋。正诧异间,向导微笑着示意我们继续前进,一面指着那三两幢房屋,一面说道:“法师的隐居处,那儿就是了。”听说法师乐善好施,今日竟能在此有幸一见,不觉加快了脚步。

  跨过一条浅浅的小涧,走过一座古老的独木桥,便来到了法师的住处。眼前是先前所见的低矮、朴实的小房屋,其中一幢已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了。法师今日正好在家,我们去时,正坐在屋内打禅,修身养性。见有来客,欣然起坐,邀我们进屋休息。待我们进屋坐定后,自己却起身往里屋去了,说是眼下正是出“明前茶”的时候,到里屋拿茶叶去了。 我趁机环顾屋内。他的.屋子摆设极其简陋,除了一张床,一些生活的必备品,外加几本经书、法衣外,再无多余之物。向导说法师一生为家乡做出贡献无数,自己却甘于清贫、隐居在此,实属不易。

  正在闲聊,法师已带了茶叶并茶具进屋,笑道:“我长年隐居在此,屋舍简陋,还请你们不要见怪。”说着,将茶具、茶叶放在了桌上,“此茶是我前些天在后山头茶山摘得的,我平日无事时常在茶山料理茶树。钱江源山高林茂,云雾缭绕,山之灵、秀、气聚集于此。加之山中沃土,气候湿润,最适合种茶了。此茶可是吸收钱江源头天地之精华,饱尝人间之甘露啊!”

  “可是开化龙顶茶?”我忙追问道。

  法师点点头:“此茶正是绿色佳茗,钱江源头一绝——龙顶茶。你们看,”他旋即拿起一撮茶叶,轻轻托在掌心,“此茶外形扁平光滑,集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为一身。从古至今便享有盛名,‘龙顶’一词更是朱元璋御赐,就连当代茶界学家也对龙顶茶赞赏有加,称其形美质优,更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

  法师接着取出茶具,在桌上一一摆放完毕,道:“当今市场上的龙顶茶多是经过传统工艺精致加工过的,选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原料,经过采摘、翻炒、包装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后,才造就了其银绿披毫、香远益清、味醇鲜爽的独特风格,方才得以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名扬四海。我这茶,没有经过特别繁琐的加工,品相自然是比不上它们,可是色香味醇却丝毫不逊色。这样的茶,你们恐怕还是第一次品吧?”

  说着,法师取出茶具,并水壶、茶匙等,当场演示泡茶。用法师的话来说,茶,乃养生之精,尤其是这龙顶茶,可以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痛、明眼目、息烦恼。长期饮用更是有力悦志、增益思考。故泡茶也是十分有讲究的。

  泡茶之水须得用钱江源头之泉水,如此才能茶水交融,相得益彰。否则,便是再高超的茶艺,也总觉得欠缺了几分滋味。泡茶宜用紫砂壶,待茶叶充分泡开后,凑近壶口,轻轻扇些清香之味,细细品味,不放过其中的每一丝清新,每一点滋味。

  要想泡一壶好茶,茶水自然是很有讲究的。茶水要煮开,依照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否则,将会致使茶叶浮水、茶香不出,就显不出龙顶茶的清新之味了。最后一步即为品茶。品茶时,先闻其香,再观其色,最后品其味。茶须得细品慢啜,充分体会齿颊留香,方能回味无穷,达到甘泽润喉、心旷神怡之效。

  法师一口气讲完了泡茶之要领,一壶龙顶茶也泡好了。顿时,一股茶香飘满屋,这是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呷一口龙顶,顿觉满口清香。我不禁有些诧异,原来小小一“茶”也有如此讲究。法师笑着解释道:“茶,乃是圣洁之物,无论是泡茶人还是品茶人都须得有一颗圣洁之心。唯有心平气和,心静如水,方才能泡出好茶,品出茶中滋味。我这儿还有一些龙顶茶,送给你们,回家慢慢品味吧!”我们谢过法师的一番讲解,谢过法师的好茶,拜别法师,继续前行。手捧法师所赐“龙顶”,心中暗喜:此番问茶,真是不虚此行啊!

  回到家后,拿出法师给的龙顶茶。照着法师所授方法一个人在家独自冲泡,望着上下翻飞的茶叶,闻着扑鼻之清香,醇美甘泽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在一片龙顶飘香之际,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法师的话:“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心无杂念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呀!”

  茶道散文16

  讲究真,追求美,是中国茶道的根本所在。

  中国茶家历来都注重“品真”。明人程用宾在《茶录》中说:“茶有真乎?曰有,为香,为色,为味,是本来之真也。”就是说,品茶以得到茶的本色、真香、全味为上。品真,首要是择茶,选择采摘其时、始造之精、又藏之得法的好茶。有了好茶还须有好水,再加上煮水为力和煮沸点的掌握得当。唯有如此,方能沏泡出一杯好茶。

  本色、真香、全味的一杯好茶,充分体现了茶的自然美,为茶家首先所追求。此外,茶家还有对茶具衬益美和品茶环境的追求。这种充分展现茶的风采神韵,也表达了茶家的美学追求。

  “茶不在浓,有情则酽。”作为生活艺术的茶艺,是情感的流露,让情感通过具体的茶事活动现形于直觉,使茶的品饮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交互共鸣。明人蔡复一在《茶事咏》中说:“雪是谷之精,却与茶同调.-------泉山忆雪遥,得雪茶神足,无雪使茶孤,不孤类有竹。”扫雪烹茶,寄托了主人清逸出尘的品格。苏轼有诗云:“自临钓石取深情”,“自看雪汤生玑珠”,他亲自汲泉取水,候火煮水,烹茶待客,表达了他对挚友的情真意笃。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奔走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的.“弄潮儿”,涉足于险风恶浪市场经济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个避风的港湾,要学会忙里偷闲,摆脱文山会海、商务羁绊,在歌罢曲终、酒阑人散之时,不妨安静地沏上一壶茶,或临窗独啜,或邀三两知己共饮,品味人生的真谛,感受生活给予的美好享受。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是人类文化又一进步”,“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饥的茶点,是一种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它使生命情调、人生情趣、心灵律动和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唱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茶,天然冲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宁静平和、舒适怡悦之中萌动蓬勃的生机,强烈的挚爱。茶诗化了生活,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茶道散文17

  喝上一口茶香,聆听着《大悲咒》,想起周作人曾在一首自寿的打油诗中写过:“请到寒斋吃苦茶”的句子。茶是否甘和苦?想必要因人而论吧!

  苦也是一种境界,却不是一般人所乐于追求的;好茶通常具有先苦后甘的效果,如果一路苦涩到底,吃茶就不能算是一种享受,更谈不上艺术了。

  今天屋外大雨弥漫,寒气阵阵,中午回乡下送别仙逝的'亲戚,途中丈夫的伞被风折断,我重新返回换伞……

  完毕,冒雨返回家中,坐下客厅烧水沏茶,一口香茶下肚,顿觉温暖!边喝着边聊着天。随后,进入书房敲字,天却突然变了,居然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一幅雨过天晴的样儿,呵呵,这就是冷暖人生!

  突然间感觉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吃茶是一件令人快意酣畅、乐而忘忧的事,能激发情趣,使心智活动加速,因而往往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泉源。

  一杯在手,望望杯中的茶色,吃一小口,感觉异样的好!心豁然开朗,思路清晰,突破世俗的篱笆,天南地北,中外古今,无所不涉,而评骘世事,月旦人物,更成了话题的焦点。

  其实,一面吃茶,一面不伤筋骨地骂骂你所厌恶的人,或说说社会上不合理的事,未尝不合养生之道,按中医的说法,畅谈中可以把胸中的郁积,在热茶的配合下逐渐化去。而换来一片祥和清穆的心境。

  饮茶犹如读庄子,读尼采,让人沉思,对生命有所感悟。

  “致清达和”这便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茶道散文18

  绘画与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一养生,二修德,三怡情。

  茶,其味苦涩,人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能生津止渴,这是茶的功用。它作为日常之需而进入各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喝茶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茶道。而“道”者往往与“精神”“修养”相关联,茶道也因而成为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绘画,本属于书,为“六艺”之一,作“成教化”之用,后随历史文化变迁,逐步成为个人情感寄托、张扬个性的载体。可作怡情、“卧游”之用,它融文学、诗词、哲学、书法、印章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饮茶不但为普通老百姓日常之用,更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在唐宋时期还产生了以冲茶技巧为游戏的活动:斗茶、点茶。宋代文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苏辙、陆游亦热衷斗茶游戏。

  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以茶为诗者难以计数,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人称道。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

  饮茶过程,逐渐成了人们修德、人格完善的过程,要求饮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养。特定的饮茶环境也使饮茶成为一个怡心养性的.审美经历。喝茶须有清雅之心境,若满腹邪恶、世俗之念,便违背茶之清和精神。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明代屠隆在《考槊余事》言:“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假辨味,俗莫大焉。”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喝茶不仅有止渴生津这一单纯的药用功能,它还可以上升到如何做人,与美德相关,这便是茶德了。

  茶为大自然之物,虽经人采摘制作,但仍还原了茶本来原味。若喝茶之人品行高洁,又能以平和之心,以无欲无求之态,以虚明之心,回归本源,便能以茶同归自然,以达天人合一之境。这便是茶人之最高境界。

  绘画,亦讲心画,讲求平和之心境,人格之修养,德行之完善,艺术之修炼。绘画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的功用,直到魏晋六朝之时玄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个人的主观意念开始凸显,人们开始放浪形骸地表现自我个性,当时“竹林七贤”就很有代表性。

  绘事如同品茗,是养生的艺术,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绘画之时,能平心静气,以气驱笔,练太极之状,动辄全身,故言养身也。画为心象,寄托情怀,遨游于天地万物间,诉诸笔端,故言乐志也。

  茶道,画道,属精神文化活动,与功利无关。这个状态是放松的、愉悦的、用心的。无论是喝茶、作画、赏画,都要在意识上泯灭物我的界限,以全身心去与茶(或画)进行感情的交流,通过物我之间的相互融通,去感受人与茶(或画)之间的亲密关系,以达物我玄会之境。

  喝茶或作画时,若心无挂碍,身心放下,不躁不乱,全身融入,便是“禅茶”或“禅画”了。茶道与画道均道法自然,崇尚意境。自然美是朴素的,它表现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开,月之自明,自在无为,淡然无极。这在茶道中表现为朴素简洁,纯任心性,不造作,随意之境而心神会合;在画道中表现为心无挂碍,随性而为,以超然之心,纵情挥写而营造画之意境。

  一幅好的画境,往往亦是茶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近处以折带皴写出石岸,几株枯槎,一座孤亭,一湾湖水,远处以淡笔画一抹远山,极为荒寒孤寂,画面自然,不着痕迹,莹洁素雅,不沾尘烟。这样的绝尘静谧之境,不正是禅坐、品茗之意境么。

  茶道散文19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茶道散文20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散文】相关文章:

茶道散文随笔(精选57篇)12-05

中国茶道简约之美散文09-14

中国茶道讲究真追求美散文09-14

茶道的经典诗词01-20

茶道作文 06-06

茶道和人道06-29

关于茶道作文06-06

描写茶道的诗句08-15

茶道的经典诗词6篇01-20

学茶道作文范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