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月的散文随笔

时间:2021-08-13 10:53:06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七月的散文随笔

  七月;遐思如潮;七月,激情似泉;七月,壮志如火。下面语文迷整理了一些七月的散文,欢迎阅读。

七月的散文随笔

  七月的散文一:

  不知不觉已到七月,阳历七月,父辈们又在张罗着回乡下老家了。七月似乎比较特别,阴气比较重,很多地方都会有祭拜先人的活动,具体哪一天则各个地方不一样。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鬼节,在广西,这是个相当盛大仅次于春节的节日,甚至有自治区法定假日;在我的老家湖南,七月亦有“接客”的习俗,意为“将先人的魂魄接到家里来做客”。两地习俗的最大区别,在我看来,广西过“鬼节”,乃是集体活动,以家族甚至村寨为单位,连续几天的吃喝、祭拜活动。而在湖南,基本只是以家庭为单位,备些酒肉香火,接客一次,送客一次。加之现在很多人都离开老家到城里生活,一些人甚至是早上回去,到坟上祭拜一番,晚上也就回城了。

  中国人对自己“先人”的这种敬畏和怀念感,是相当强烈的。西方人会按时礼拜上帝、朝拜默罕默德,但是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并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特定的日子是用来祭奠和怀念先人的(土著人的各种仪式除外)。中国人的这种敬畏和怀念,已经根植在我们骨子里几千年的文化之中。做错什么事情,会觉得“辱没祖上”“对不起老祖宗”,走了大运,会觉得是“祖上荫德”“祖坟冒烟”,甚至骂人的时候如果把对方祖上数上几代(直至十八代),伤害指数也会立马提升数个等级。本人见识浅薄,无法准确探究东西方这种区别的根源,只能猜想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人是流动的(各种远征、殖民、移民、跨区域融合),“根”只是心中的宗教信仰,而我们不仅数千年来受儒道思想浸淫,文化传承未曾断裂(哪怕是元清两朝外族侵入),汉人也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未曾离开。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对已经逝去的先人态度,会影响到别人对其“孝”的判断。也就是说,到了特定的日子,如果你没有特定的仪式表示,别人会觉得你是“不孝”的,自己也会有愧疚感。“孝”也是我们的文化中很特别的一个概念。我很难准确描述“孝”具体是什么意思,况且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简单描述为“对长辈好”,那这几乎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但我们的“孝”的意义绝不紧紧如此。查一下“孝”字的来源,你会发现汉字的精妙之处:孝,xiào,从爻从子,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因此,在传统的孝道里,除了“对长辈好”,至少还有“顺从长辈”的意思,否则在有观念或者现实冲突的时候,就不能“融为一体”,这恐怕就是“孝顺”的来历。在古代,晚辈不仅要服从长辈的意志,甚至要完成长辈交与的使命,“不肖子孙”里的“肖”就是“像”的意思,也就是“不像先人的子孙”,这是骂人的话。“孝”有其内在含义,也有外在形式,包括在古代晚辈每日都需早起向长辈问安,也包括现在我们每年之中数次对先人的祭拜仪式。 除了七月的祭拜,我们还有“清明”的扫墓,而在我们老家,过年的时候也是需要“上坟”的。“上坟”的意义和形式,大抵和“接客”差不多。由于我读大学开始便一直在外地,加之父母也搬到城里住,回老家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每次回老家,不管是不是特定的日子,父亲都带我到爷爷和姥姥坟上去上坟,不一定有酒肉香火,有时候仅仅是跪拜一下,除一下杂草。

  “姥姥”是我们那边对曾祖辈的称呼,不论男女。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能称“姥姥”且尚健在的老人已经只有一两位了。当时尚有一个远房姥姥还健在(是男的,至今我也弄不清具体关系,只知道是亲戚),在我小时候,他给我的感觉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会笔墨,精神矍铄,辈分又高,让我油然而生一种尊敬感。老人家有儿有女,但是儿女都不在身边,有一段时间他带着他十几岁尚在读书的孙子过。这是他唯一的孙子(外孙不算的话),老人家对其非常宠爱,每每在村子里与人聊天,必要以“我屋里某某某”(意为我们家某某某)开头,说起自己的孙儿如何优秀,乡亲邻里都能听出他的自豪和溺爱之情。当时我还小,但是我至今还记得,他与人说起他孙子很喜欢看电视,每晚洗澡,都要搬着大脚盆在房间里,边洗澡边看电视,老人的言语里听不出丝毫责备,更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孙子是如何特别。后来他孙子走出了村里,进了县里一个很著名的'国企上班,端上了铁饭碗,老人就愈加骄傲了,而我也外出读书,这个姥姥便从视线中逐渐淡去。直到有一次回老家,父亲带我从亲姥姥坟上上完坟下山,父亲说我们到山下去看看那个姥姥吧,听说他病了。老人家的房子,大门开着,喊了几声,没有应答。我们走进屋里,空空荡荡没有人,走进卧室,有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或许是药味。才发现老人家正躺在床上,或许是没有力气应答,或许是睡着了刚被我们叫醒。我叫了一声姥姥,他看到有人进屋了,不顾我们的劝阻,缓慢地从床上撑起身子。父亲跟老人家聊了几句,大抵是问身体情况,怎么身边没有人照顾,吃饭怎么解决等等。聊过之后,我们便告辞离开,老人坚持起身下床,靠在堂屋大门框上送别了我们,这时候我才发现老人确实已经是相当瘦弱了。走出姥姥家不远,父亲便摇着头各种感慨,感慨老人,感慨儿子,媳妇,女儿,孙子,也感慨起自己来。走出了一两百米,已经回头看不见老人家的房子了,父亲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几十块钱(当时的农村,钱还比较值钱)交给我,说到:你回去把这个钱给老人家,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他了。我心头一震,二十岁左右的我还很懵懂,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我一路小跑跑回小屋,姥姥还没有上床,用干枯的双手接过钱,说着各种感谢的话,此时此刻,我面对的是油尽灯枯的老人和空空荡荡的房子,我甚至不知道这钱对他还有没有意义,这一幕,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久之后,传来了老人的去世的消息,紧接着传来的,是他的儿女为办丧事而闹矛盾,再到后来,听说直到老人上山入土,他引以为傲的孙子也没有从距离只有几十公里的县城里回来。这些消息我也只是听说,不知真假。

  七月,是接先人魂魄回家做客的日子,也是我去世多年的亲爱的奶奶的生日,而我也是一个不能回家的孙子。如果他们真的能回去一趟,希望他们还记得我。我还记得他们。

  七月的散文二:七月的雨夜

  一场大雨,消褪了七月的炎热,也送来了晚风的清凉,在屋前满树的蝉声中,我悠闲地躺在竹椅上,思绪随着蝉声变得悠扬、深远……

  七月,是浪漫的。小时候,村头的桥边,常听邻家大爷讲起“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曾遥望着满天的星斗,相象着“七夕”鹊桥相会的情景究竟会怎么的感人?长大后,当经历之情感波白之后,方才明白“七夕”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憧憬而已,于是常一个人独自在七月的黄昏,迎着满天的晚霞,对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入神,不远处一盏盏灯火,都显得格外温馨浪漫,竞相述说着一段段人间真情……终于,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终于可以揽着心上人,对着明月诉说衷肠!

  七月,是幸运的。当年的高考正是在七月举行,七月意味着生死决择,高考决定着人生成败,当战战兢兢地走过“独木桥”,回首凝视十年寒窗苦读时,十余年的辛酸全化作激动的泪水,幸运的是搭上了末班车,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在“国家包分配”的时代,当年的学子都是幸运的,不费吹灰之力,毕业之余就能谋到一份差事,静品着人生的安逸与幸福,……不象如今的学子,毕业意味着“失业”,顶着七月烈日为工作四处奔波着!

  七月,是激情的。小时候,尽可以光着身子,在晒了一天的小河中,尽情地嬉戏着,河水泛着月光,暖暖地醉人着,而家人也多不会加以制止的,那泛起的水花,喧天的叫嚣,涌动着激情无限。后来,当情窦初开时,七月又承载着全部的激情,约上几个好伙伴,或群立站在街头,或席坐游泳池畔,丝毫不放过每一道擦肩而过的靓丽“风景”,津津有味地品头论足之余,相视开怀大笑一番,纵然是无聊,却也不失为青春的记忆,岁月的烙印,当年的年少轻狂和激情澎湃,如今想来依然久久难以释怀……

  七月,是火热的。《豳风·七月》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世人多误以为是七月之天气,如流火般火热,而其真正喻意是,七月“流火”之后,炎热的天气将会随之慢慢变凉,苦尽甘来的日子就要到了……先人尚且不知,如今之盛夏,正是毕业分配、调整升迁之际,一番“火热”之余,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失意者自不必灰心,大不了重头再来,得意者也强掩心头之喜,处处小心,步小留意,唯恐有什么闪失,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七月,是无言的。“曾经是对你说过,这是个无言的结局,随着那岁月淡淡而去,但我要怎么能够埋藏一切回忆?……”。耳畔,《无言的结局》之曲韵,在七月的晚风中,如水般轻轻滑过心田。夜风已凉,月儿已倦,鸟儿已归巢,蝉儿也悄然入睡,我却在七月的夏夜,久久而难以平静着,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满身泥水地回到家中,整整一个下午,他执意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清除着杂草……或许,人生有些回忆,注定是无法埋藏的,就象无言的爱,结局注定也是无言的!

  不经意间,又有雨滴打湿双眼,又是一个难眠之夜,七月的雨夜……


【七月的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七月的天空散文随笔05-01

黑色七月散文随笔12-12

七月的晚上散文随笔01-13

七月旅游散文随笔01-28

散文随笔《七月的花儿》04-07

重逢在七月散文随笔04-28

关于七月的散文随笔06-19

七月,莲悟散文随笔05-02

七月,稻子熟了散文随笔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