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描写端午节的散文

时间:2021-08-08 13:27:3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2017描写端午节的散文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明享誉世界。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描写端午节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2017描写端午节的散文

  【2017描写端午节的散文1】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们老家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小时候也不知道究竟为何要过这一五月节,只知道这一天在农忙之余还能有好吃的粽子。所以端午,最忘不了的是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其次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我们家乡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窗户。端午插的艾草,我们称之为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妈妈就去自家的菜园地的角落采集艾草。那些散发着香气的艾草一拿回家,满屋清香。早饭后,爸爸端起板凳,放在门槛上,将一把艾草整整齐齐的竖着插到门上。微风摇曳着艾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我们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端午艾,是药草,家家户户离不了;门上插把端午艾,蝎子蜈蚣无处逃。”

  艾草又是一种天然蚊香。到了晚上,天将黑的时候,妈妈就拿出早已上一年端午节用过的干艾草,点燃起来,然后熏遍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艾草冒出的黄色烟雾,散发出的特殊香气,充满了整座房子。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要用艾草熏。母亲总是慢腾腾地说:“熏草香,香满堂;熏蚊虫,辟邪恶。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熏艾草,一年里人也不会生病。”记得夏天,只要我们身上生了痱子,妈妈就用陈年的艾草烧水,给我们洗澡。秋天或者冬天,身上有寒气,也是用陈年的艾草熏烧,一出汗,马上就好了。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家里人还会上街,花上几分钱或者一毛钱,给我们这些孩子买来香囊,挂在身上。我记得自己佩戴过的香囊,最喜欢的是红辣椒形状的。传说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最后就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喝雄黄酒。雄黄其实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所以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谚语俗语。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里,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家乡的端午节,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多想再过一次家乡的端午节啊!

  【2017描写端午节的散文2】

  端午节一天天地近了。这个周末的傍晚,当我小吃街上看到不断增多的粽子摊点,尤其是嗅到那清香醇厚的气息时,不禁想起了故乡的端午节。

  故乡的端午节,是一曲意味深长的歌谣。旧时家乡的民谣里唱得好:“喜鹊叫,麦梢黄,麦收过后粽飘香。”端午节之所以跟喜鹊扯上关系,源于一则感人的传说。相传喜鹊在觅食时被猛然降落的牛粪掩埋,幸好被公鸡扒了出来。喜鹊为报答救命之恩,遂于每年农活最重、须最早打鸣的麦收时节为农人报时,让公鸡得以休息。虽无法考证传说的真伪,但可以明显地感到,端午前的麦收时节,平素早早唱响的鸡鸣消匿了,唯余一声声婉转嘹亮的喜鹊鸣叫回荡在村子里,催促着农人下地。在倍感新奇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感恩的深意,更从侧面告诫我们不管关山相隔,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本。

  故乡的端午节,是一道永驻心间的风景。记忆中,每年端午节前,祖母总会叮嘱我多割刈些艾草,早早摊在打麦场上晒干。虽然难免有插在门前“辟邪”减灾等传统意义上的考量,但更多的是实用价值。点燃后冒起浓烟的艾草,不仅可以在盛夏驱除蚊患,更是猪牛羊等大牲畜产崽时消毒、预防大出血的良药,倍受乡亲们的青睐。端午节当天,还有包粽子、煮咸鸡蛋、抹雄黄酒、挂香囊、洗夏季“头茬澡”等大事。每年的这个时节,母亲总会早早地到村边的竹林里折下鲜竹叶,清洗后在开水里烫一下,裹上浸泡好的糯米,绑上棉线,为我们蒸出一篦子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竹叶粽子。咸鸡蛋的鲜香肥美自不必说,抹雄黄酒和往手足上挂香囊也被认为是节日大事。据说雄黄酒可以驱除蛇虫侵扰,挂香囊能够保平安。虽然其功效不得而知,但都煞有介事地遵从照做。至于洗夏季“头茬澡”,则是相传三闾大夫投汨罗江后,上苍怜悯民间凄楚,遂于每年端午节晨往天下江河湖塘遍洒良药,沐浴后有健身防病之效。端午节时的塘水还有些许凉意,但大伙仍然踊跃参与,以图吉利,那副天真纯朴的憨直劲煞是可爱,引人回味。

  故乡的端午节,是一根牵动乡愁的丝线。仔细想来,未在故乡过端午节已有十余年了。祖母已病故多年,村边的竹林也被伐掉垦为耕地,抹雄黄酒的习俗被证实无益于健康而早早摒弃,昔日碧波涟漪的池塘疏于治理,被淤得几近消失。村里的中青年人都去了南方务工,大牲畜早已无人养殖,艾草也没了用处。只有那熟识的歌谣和鲜艳的香囊,仍陪伴着孤独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们。麦收过后的粽子仍很香,只不过已没有人再去费心费力地制作了,直接从小卖部的冰柜里买来完事。有时重返故园,欣赏着村里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小洋楼,看着空荡寂寞的村落,在为乡亲们物质生活大幅改善倍感欣慰的同时,总感到少了些什么。尤其是在端午将至的气氛里,总能引起我无尽的遐思与慨叹。

  怀着这样的心绪,晚上竟做了一个温馨的梦:漂泊多年的游子都学到了一技之长,具备了自主创业能力。端午节里,他们与亲友欢聚一堂,描绘着返乡创业的蓝图……


【描写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2017描写端午节的散文精选05-22

描写端午节的唯美散文05-27

2017描写端午节的优美散文05-22

描写端午节的散文(精选5篇)06-09

描写端午节的散文随笔05-26

描写端午节的抒情散文05-26

有关描写端午节的文章散文04-09

端午节的散文03-30

端午节散文精选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