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暑假读书征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8-03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读书是一件美妙的事儿。在我看来,目光抚摩过一行行黑色的字体,它们在心里泛起阵阵波澜,像音乐一样动听优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6暑假读书征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暑假读书征文范文1】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共向读者介绍了名师授课的四十二个经典细节,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名言引入——观点阐述——经典案例——案例分析——培养策略引路”这样的序列进行介绍,真可谓是名言观点吸引人,案例分析耐寻味,策略引领指方向。

  如何让课程内容充实紧凑,生动有趣,能让学生爱听,是每一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总是以一副严谨而不苟言笑的面孔出现,上课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很难引人入胜。这本书通过案例评析的形式,在授课的方法手段上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观点。例如:用风趣幽默的授课语言“粘”住学生;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程保持耳目一新的新鲜感;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思索,充分发挥想象;把游戏带进学习,寓教于乐;恰当的运用板书与教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新颖的方法颠覆了死板、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本书让我最为欣赏之处,在于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义了教学的目的与作用。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今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可能有一部分已经过时。如何让教学的作用能一直延续,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只是受用于一时,取决于教师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非依赖性。我们的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确实存在着缺陷,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外国学者曾对中外学生做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中国的小孩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会提问!老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通常会询问台下的同学有没有问题,外国的小孩都会踊跃的提问,而中国的小孩都缄默不语。这种现象是中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老师按照教材上课,老师讲的肯定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这种严格、保守的教学方式残酷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束缚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学生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所以问题都找不出来,更不敢对书本和老师说“不”。这也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是教育的缺陷导致了能力的缺陷。

  本书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针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取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指导多于传授,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比如某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针对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解答与启发。老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展开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展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我教授的学科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理科,过去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们用形形色色的公式和定理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在各类考试中获得高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只会解答数学习题,却不能灵活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去解决具体问题。由此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好,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各种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将知识点贯串形成知识网络。再配合适当的练习,学生必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数学这门课的特色是在于它重逻辑、重条理,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其实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思考。

  明确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名师》里的名师们为我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其细节之一《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这种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的课程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让人感觉沉闷而压抑,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不积极发言,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么,怎么样使我们的课上得更生动,使我们的语言组织得更幽默,轻松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的生活上入手,先要使自己的心情放松,要学会开朗的面对每一件事,对学生不能倚老卖老,应该把他们当成朋友去关心爱护他们,平时更应该从生活当中发掘幽默的素材。

  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发”有效,激活思维。还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扩散思维,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思考问题,扩大思维的发散度,增加思维容量。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放松,思维更积极,想象更丰富。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真正成功的秘诀,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也是发明创新的摇篮。

  翻阅书本,品读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观点,分享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足足让我感受到了名师授课经典细节魅力所在。更让我感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到底拿什么去吸引我们的孩子,什么才能真正吸引孩子,那就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教育能力,既包括“热心、幽默、诚实、正值……”多达一千个以上的素质能力!作为战斗在新课程改革最前线的现代教师,胸怀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我们应脚踏实地实施更轻松愉快的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

  【2016暑假读书征文范文2】

  现在回想起来,暑假真是一段难得的读书时光,可以无忧无虑自由地读书。虽然已经写过小结,但总感到意犹未尽,还想多说,算是读后感,何况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写读书笔记了。

  自己读书实是随性而为,然所读之书,从结构看亦有颇多不足和欠缺,就文学类的书而言,小说于我实在是读得太少,其他杂书却很多,如散文如诗歌甚至文学理论文学史。小说一直是我想好好读读的一大天地。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有色情文学甚至“性”文学的偏见下一直未能为政府当局甚至欧美国家所“解禁”,我辈有幸能够读到,不得不归功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识见的拓展。小说总是时代和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此言当然不假,你总会为主人公反抗社会桎梏而担忧,而鼓舞,从中也就获得了许多启发甚至力量。手上还有一本作者的《虹》,想来也是不会让我失望的。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更让人感叹经典巨著的魅力。真正伟大的作品视野是何其广阔,作者的心胸超越古今时空,对所有的角色都抱有怜悯之心,怀有同情之理解。在作者的眼中所有人都是无辜的,即使是曾经最罪恶的人。这就让文学回到了人性这一最终主题,文学真就是人学啊。当然,文学从来都不是人类想法的一厢情愿,它需要写作技法,结构等等。在这方面勃朗特亦不愧是大家。老舍先生的《牛天赐传》,是读了冯唐的文章后特意买来看的,这部小说不改老舍先生的文风,如老舍的很多作品,有着普通小市民的幽默有趣,其中不乏人生的辛酸无奈与无力抗争,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淋漓尽致,不亦快哉。刘鹗的《老残游记》我已是慕名已久,它有着不少民间传奇色彩,老残这一角色当然寄托了作者不少理想和抱负,尤其是前代读书人一定少不了向往,窃以为毫不逊色《儒林外史》。《万里无云——行走的群山》是李锐先生文体又一尝试和创新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暗暗喝彩。虽然比不上台湾小说家张大春的胆略和魄力,但这也表明中国当代不少作家已是静心沉思,潜心自身,进行着极富价值意义的创作和努力,浮华之下仍然有不少识见之人甘于寂寞,回归生命的自身,这正是希望之所在。路遥的成名作《人生》让我们清晰第看到作者的努力和成长,在这里或许还可以窥见以后《平凡的世界》的一些影子,它的意义不在于小说本身,小说其实写得不够圆熟,不够好,其意义在于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初写作时的最初不懈努力,甚至其成长起来的过程。作为一般的读者,我们有幸分享到这一意外的欢乐,这是其他书所没有的啊。

  也读了两本小说理论,夏志清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国内乏味的学术著作,令人暗叹,夏先生更为世所知的倒是另外一本《中国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虽也无甚创见,但也足以出色,让中国古典小说扬名海外,这得归功于夏先生的眼光和努力。读完此书,更有好好读读中国这些古典名著的念头。另一本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虽为文学理论,然也颇有读头。其实,好的文学理论著作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它也自有它的魅力和精彩之处,更何况此书是福斯特关于小说理论的系列讲座,读来更是晓畅明了,获益不少。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联系到以前读过的有关戏剧,感觉欧美戏剧的风格跟我们的戏剧传统与风格很是不同,而《等待戈多》却一直未能买到。莎氏不愧为大家,一部戏剧内涵深远,人皆可有不同的阐释,也可找到自己不同的依归。这或许正是伟大经典作品的经久魅力所在。有这些伟大巨著,我们才是有福的。

  对比着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比他的《武则天正传》不止好上几十倍,当然也许译笔也有差别。想来,林先生在《苏东坡传》上一定花了许多心血,不愧为传记文学之典范,读其书,思其人,神往其风范神韵,亦能浅浅地感其人生蹉跎起伏,不禁感慨这一古今共仰之伟大人物。读苏轼,何尝没有读林语堂的心事?其他的杂书,施蛰存老先生的薄书《金石从话》我竟然是暑假在厦门的余暇翻完的,施先生文史知识渊博,非现在一般的教授们可比了,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物,物事往矣。刘再复先生的《红楼哲学笔记》一如他的《红楼梦悟》虽甚“理论”,也不乏精彩处,当然,这样的顿悟式学术著作读多了也有坏处,毕竟学术研究不可能都依靠天才式的感悟,一番功底扎实有论有据的论述是必不可少的。贾平凹的散文集《静水深流》胜却铁凝的《回到欢乐》无数啊。不过,虽说文学需要细节,但贾先生的文笔有时却又描写过于细腻甚至引人恶心,如描写肮脏的公厕令人作呕,甚是不舒服。如此,真是“农民”特有的角度啊(贾平凹《我是农民》)。

  周汝昌老先生的《红楼柳影》固是很可一读,老先生们的著作往往都是温文尔雅,洗尽铅华,没有当下的浮躁轻薄,看多了才知道平淡纯朴的真正价值。杨绛先生的《杂忆与杂写》当然不会让我失望,所收文章其中很多虽也读过,但还是那么温馨感人,纸面都还有情感的温度。袁伟时先生的《中国现代思想散记》确是自说自话,也是真话,袁先生的骨气和风格在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又过于通俗,当然是“讲坛”的不足。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让人回到上世纪的中国看了一看,虽有神秘却也有感慨唏嘘,毕竟有过往沉重的历史。或随意,或有点“硬”读翻完了《陶渊明集校笺》、《李清照集笺注》、《杜甫集》、《世说新语校笺》(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消化定是不良。这些古籍当是百读不厌的,可惜自己仍然心浮气躁,未能沉潜下来好好精读,所得甚少。除此,还读了两本很少涉及的杂书《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