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清明节征文范文精选

发布时间:2017-04-06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唐代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对我们悼念亲人,想念亲人最好的描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清明节征文范文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清明节征文范文精选1】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扫墓,祭拜已逝的亲人,缅怀先贤,寄托哀思。杜牧诗中,安慰行人的是酒,是那位遥指杏花村的年轻生命。但最能给人安慰的,是家族人在先人墓前的团聚。

  因为祖先,而有后人的开枝散叶。在充斥着浮躁、焦虑的现代社会,有些亲人多年不见,有的年轻人甚至相见已不识。清明时节,正好全家老少,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各地奔回,一起祭奠共同的生命之源。疏离的亲情,在祖先墓前得以年复一年地被重新激发。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人们不难体会到,除了基于个人权利的契约,还有一份基于血缘的温暖。它给予活着的人以更丰沛的生命力量。

  向死而生,固然可以让我们清除自己内心的尘累。但更重要的,是这份对逝世先人的追思之情,根本上不掺杂任何回报的期望。传统上所谓的“祖宗保佑”,已经体现在这一份全然真诚的情意之中。对活着的人而言,有多少馈赠,能比得上生命的无尽延续更为可贵。

  所以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性之中,有着很自然的光亮。而这光亮的培养皿,就是家庭,是亲子与手足之情,是族人之间本应有的温暖相聚。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清明祭扫,就是这样一种让我们重温人之为人的习俗。它内生于我们的文明之中,而得以逐渐演进成型,一年年地参与构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从来不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总有祖辈,有父母,还有需要抚育的子女。我们感受其中天然的温暖,也就自然地在生老病死等各个环节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其中,有爱,也有礼;有融合,也有分界。爱而仁,礼与法,通过践行这些,一代代的年轻人,得以成为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人。每逢节倍思亲,清明节又勾起了许多的回忆,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眷恋,

  逝者已逝,给生者留下的只是记忆和怀念的碎片,每当我们在扫墓的过程中,站在密密麻麻的墓碑林里,心里的悲伤油然而生,想着亲人活着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快乐,那张慈祥的笑容就会闪现在眼前,那些曾经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人,都随着那痛苦的回忆慢慢的远去了,我们内心承受的是亲人离去的痛苦、煎熬和遗憾,我们的祖先早就把祭奠亲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和美德,延续到了现在,清明节就是怀念和祭奠亲人的日子,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和理念早已根植每个人的心中,人们以扫墓、献花等方式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本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活着的亲人,更应该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更应该把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和快乐,这样当我们离去的那一天才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年的花开花落,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失去的不会回来,不要沉湎于昨日的悲伤,在怀念逝去亲人的同时,别忘了珍重自己,因为生活还要继续,爱也再继续,怀念还要继续,一切都在继续。

  【2016清明节征文范文精选2】

  3月26、27日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天气晴朗,凉风习习,适宜祭祀踏青。这两日,襄阳市殡仪馆再次推出“鲜花换火纸”活动,自行购置了20000枝鲜花换取市民手中携带的祭祀用品,劝导市民将带来的火纸、塑料花以及其他可焚烧的祭祀用品免费换成鲜花,并在鲜花上挂上爱心卡,表达对亲人的哀思。 (3月27日 荆楚网)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它承载着国人最为看重的孝文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这些古老的祭祀方式流传千百年,每逢清明祭扫,人们给逝去的亲人“送东西”也从单纯的纸钱,发展到送冥币、住房和汽车,焚烧这种祭祀用品无疑是对环境质量的雪上加霜。更加不良的现象是,有的地方祭祀方式已不满足于焚香烧纸,而是借机大搞封建迷信、色情活动,或者借祭祖之名大肆铺张浪费。这些粗俗愚昧甚至伤风败俗的祭祀行为,完全失去了清明之意义,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与上述不文明祭祀方式相比,襄阳市殡仪馆推出的“鲜花换火纸”活动,不惜自己花钱购花鲜花免费提供给祭祀的市民,其用心可谓良苦。无独有偶,近年来类似的祭祀方式在各地还有很多。如前几天,兰州市文明委就发出文明祭扫、呵护蓝天倡议书,倡导生态礼葬、文明祭祀理念。其中“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思念墙”等多种祭祀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哈尔滨市环保局则以微博发布、网页投票、网上交流等方式,开展了“环保过清明蓝天我担当”活动,号召市民开展网上祭祀、错峰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鲜花水果祭祀、海上祭祀、植树祭祀等方式,如今在当地,网络虚拟上香、祭酒、献花、点歌、写文章祭悼等祭奠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踏青、植树、放风筝等也都成为祭祀活动的内容。

  清明清明,以古人的解释,即“清洁而明净”之意。时代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清明的内涵理应更加文明健康,契合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使清明节的祭祖活动真正“清明”起来。各地政府不妨在号召群众文明祭祀的同时,多给群众提供一些祭祀的“文明版本”,让群众逐渐走出传统祭祀方式,走向文明祭扫、绿色祭扫,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就必然会产生好的社会效果。

  【2016清明节征文范文精选3】

  今天该是给父母扫墓的。前几天有雨,再前几天在外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实是不差,连着几天的雨今天却放睛,可见老天也是给脸,照顾人们情绪的。

  说起清明节的习俗,大多数人都会说这天要扫墓,清明扫墓已经成了一种传统,况且现在还成了法定假日了。这法定假日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知道感恩,让你对祖先有“思时之敬”。

  早晨一早就看到丁明的日记逆流而说:“感恩父母,感恩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我认为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在这一天。不知为何我又想起雷锋纪念日,只有这一天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满大街上才有体现,实属一种悲哀。”

  他说的不无道理。

  学习雷锋主要是注重一种精神,感恩也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只到这一天大家都挤沙丁鱼般的涌向墓地。平常办公室里的垃圾都不想打扫的,到3月5号这天却跑到马路上学雷锋扫大街;父母在时不能尽孝的却在父母去世后年年到墓前去祭奠。如果带有忏悔倒也罢,只怕有人还是做给别人看的就又可恶了。

  查了一下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便成了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而且还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今天一并拿来共享。

  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而隐士介子推之说想必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魏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 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如果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

  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可见中国的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历还是很动人的。可惜我们现在只知其表,不知内涵了。

  因各种原因,今天没去墓地,写上此文,权当在怀念父母之时再叙述一下曾经的故事吧!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