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素质教育散文

时间:2018-08-16 16:12:35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素质教育散文

素质教育散文1

  那天上午在我上课时,班裡的李小刚同学一直玩手机游戏,我警告过他两次,但他仍低头玩得很欢。于是,我走过去,没收了他的手机:“你不但自己玩手机,还弄出声音,影响其它同学学习,以后绝对不能再这样了!”没想到李小刚见我没收了他的手机,很不服气地说:“我就玩,你能把我怎麽样!”我看他很不听话,大怒,捏著他的耳朵将他从座位上提了起来:“给我站到门口去!”

素质教育散文

  下课后,我到校长室将这一情况向他作了彙报。校长一听,也很恼火:“这学生怎麽这麽嚣张!你将他叫到我办公室来!”我将李小刚叫到校长室后,校长严厉地对李小刚说:“你这是严重违犯校规的行为!我的处理意见如下:一是手机没收,二是现在必须向王老师道歉,三是写出深刻的检查材料在全班读,四是叫你的父母下午来我办公室一趟!”

  下午,我正在上课,校长打来了电话:“你快点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我急忙安排学生们自习,然后立即赶到了校长室。到了校长室,我见李小刚和一对年轻的男女正坐在沙发上。校长见我来到,严厉地对我说:“现在我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你怎麽可以体罚学生啊!”我说:“我没有体罚谁啊!”校长说:“中午你捏著李小刚的耳朵将他从座位上提起来,这就是标准的体罚学生!”我无话可说:“这,这……”见我说不出话来,校长说:“鉴于你的严重违纪行为,我的处理意见如下:一是立即归还李小刚同学的手机,二是必须现在就向李小刚和他的父母当面道歉,三是必须写出深刻的检查材料,四是对你的违纪行为在全校通报批评并上报教育局!”

  校长送走了李小刚的父母,校长让李小刚先去班裡上课,然后看著愣在那儿的大惑不解的我,叹了口气说:“我这是在保护你,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苦心!”我问:“这究竟是怎麽回事啊?”校长说:“小刚的父母来了,我才知道,小刚的姥爷是咱县的教育局长!”

  我笑了笑说:“那我回去后,也请我姥爷去给李小刚的姥爷进行一番素质教育!”校长问:“你姥爷是谁?”我淡淡地说:“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素质教育散文2

  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

  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在一旁玩手机,父母此时也会说:“我们家很民主,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连给人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连一个正常人的交流能力都不具备,谈何素质呢?

  荷兰是一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荷兰的老师不会姑息无理发泄情绪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被教育几次后不改,老师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还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让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我有个荷兰朋友,他4岁的儿子上学前班的第一周,经常破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当老师制止他时,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子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还要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照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但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幼儿心理师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她对孩子完全没有控制力。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幼儿心理师对孩子的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你必须要学习。你要通过训练取得作为母亲合理管教孩子的资格。”第一次咨询,幼儿心理师就严格地训练孩子要知道一个场所里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地发泄情绪和不满,是不会被姑息的。

  孩子的社交素质,可以通过和大人平等地聊天来得到提高。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时少则30多人,多则60多人,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亲人之间的互动。在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没到或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的表哥一家4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家自助餐厅。丈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完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以便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10岁,一个14岁,从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好让他们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14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上的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吃饭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15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30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15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坐下来,对面刚好是Brahim10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只会用中文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与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我怕Armin觉得无聊,可一看,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比我还能聊。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家务一定很多吧?”她说:“前几年有点儿累,不过4年前,他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卫生,一人做两顿晚餐,所以一点儿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分担。”

  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原因就是,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父母允许不能离席,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家里要那么多规矩干嘛,孩子有气不跟我们撒跟谁撒啊。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个饭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欧美人的孩子,并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漫无边际的“自由”。

  其实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就是从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一点一滴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欧美也肯定会被边缘化,无法受到欢迎。素质不是欧美才有,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