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

时间:2022-09-09 04:07:57 日志日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

  教师在教育中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当今社会与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下面是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

  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把新课改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和课堂上驾驭教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只有教师具备了在理解领会课改理念内涵和学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并按照相关的要求研究处理教材的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有效地落实好“三个维度”的侧重点,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反之,毫无理论指导、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的教学实践,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很困难的。

  何为素质?理论上说,其内涵有三: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指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基于“素质”一词三方面含义的诠释,拙文所提及的教师素质重点是指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即: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艺术,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功底,理解把握处理学科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等等。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数实践,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在体现课改理念要求,执行课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着力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就其基本途径而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业务培训部门应该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而培训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培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通常觉得把所谓的.先进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就以为教师熟记了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培训,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把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教育伴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提高。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师更是如此。

  所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提倡如何搞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一般说来,教师素质是指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知识功底,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备课、讲课、辅导能力,教学技能,等等。而在这些素质中,教学理论水平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培训者误认为对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就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倘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上不走出这个误区,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走出这个培训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实效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理论的转化过程。例如:新课改理念提倡的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化行为”这一要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在课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有的只能是服从或听从教师的说教,否则,轻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重者扰乱教学秩序,肯定会受到批评。而新的课改理念对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为张扬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对新理念意义的体现和发现还存在着不足,表现突出的是,一些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心,但观察其具体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相去甚远。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等一些个人认为较正确而普遍的评价与说法。所以说,利用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或感到“说”与“做”之间的不一致,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增强内化效果,并在转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大量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学者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经验型居多。就教师素质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只是从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以及一般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乏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于是乎,教师的素质就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四、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样教”;“知道教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堪称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2

  1 教师教育反思性实践的内容

  1.1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可以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和解决。教师在对具体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的自我反思,其是以自身真实的教学实践过程为基础的,其可以对自身的教学计划、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使得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性实践更具有科学性与研究目的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完成教书育人过程的主要实践途径与方式。对于自身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为优化、完善,从而可以在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1.2 对自身教学计划规划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对于教育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规划,是教师日常教学过程的基础与前提。教师的教学过程如果出现了问题,其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纰漏与缺陷。因此,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计划的规划与制定进行的自我反思,可以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并且,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计划的规划与制定进行的反思,可以根据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反应情况,来反思学生对于自身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的教学模式等各个教学计划内容的适应程度,从而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补充,将其所发挥的教学效果发挥得更好。

  2 教师教育反思性实践的方法

  2.1 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即对自身与他人教学实践过程的经验与教训的思考与总结。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缺陷进行有效的反思,并结合他人与自己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上,少走些弯路。教师利用反思总结的方法进行的教育的反思性实践,可以让自己对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使用、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交流方法等问题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以自身与他人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为改正基础,增强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等。

  2.2 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即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或者学生的有效交流,来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的方法。教师与其他教师的研讨,可以使得自己与他人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或者是根据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也尤其重要,学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直接体验者,学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最有力的评判者。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所发应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欠缺的内容。因此,这一教育的反思性实践的反思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正确需求。

  2.3 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录像机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最直观的观察与反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参与者的角色,对于自身的教育缺陷就容易产生“当局者迷”的困惑,利用录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制,将自己的教学活动真实再现,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反思,更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的进步与完善。

  3 教师教育反思性实践方法的实际应用

  3.1 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活动的情境创设是教师在教育中进行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可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发现问题的所在,找到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关键问题。

  3.2 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反思性的教学实践的第一任务就是对问题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及的方面有很多,像是明确的教学行为计划,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营造教学氛围的教学手段等等,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存在着某些教学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发现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问题,从而能够从最根本的问题上,保证我们教学实践反思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都有清楚、明白的认识,即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理解与掌握。

  3.3 沟通交流

  发现问题之后,教师所要进行的任务就是寻找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所以,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与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等的学生进行沟通,从多个方面寻找、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来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一定的鼓励作用。

  3.4 实践检验

  当我们完成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不可缺少的,就是对反思的成果,即完善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实践上的检验。反思性实践的实践检验可以使得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当我们经过反思后总结出来的教学计划、目的,进一步完善的教学模式,更上一层的教学水平等等,经过实践检验时,我们对于教育的新一轮的反思性实践又将开始了。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会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并使得我们自身也得到了个人品质的完善。

  4 总结

  现今,我国实施的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政策,使得学生在教育上有了更高、高严格的要求。教师要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自身专业的发展,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实践反思性日志3

  洋溢着鲜活时代气息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正扑面而来,高中新课程注定要改变“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英国教育学者Elliott强调课程改革实际是“教师的变革”,日本教育学者左藤学提出了当课程由“传递中心”变为“对话中心”时教师的角色转换:由“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变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这种后现代意义的教育发展前景,深刻揭示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身份嬗变——做反思性的实践者。

  一、反思教学理念,倡导平等对话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和学现象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做“反思性实践者”的关键。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递中心”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已被广大教育者否定,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让知识、技能在“师生对话”的课堂上流通促成,这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能够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要主动”[2]的新型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与教材知识顺利实现对接。学生感受了情景刺激,萌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意向,通过积极的主体活动体验实践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促进价值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二、反思教学方法,倡导启发探究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揭示了传统教学中的强权现象,“建构主义教学观”则集中反映了“当今教育舞台中的时代精神”,其核心是强调教师启发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问题,在“学习材料和情景”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最终实现意义建构[3]。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乐于探究是流行的和谐课堂现象。如在《苯》教学中,教师打破教材内容编排顺序,以“探究苯的分子结构”为课题,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学流程如下:[师模拟情景]法拉第首先发现苯→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明确探究方向:确定物质的分子式和结构式)→计算苯的分子式(巩固烃燃烧计算技能)→[生猜测结构]C6H6分子高度不饱和,可能含有不饱和键(碳碳双键或三键)→[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C6H6和溴水、高锰酸钾反应不褪色,否定存在“典型的不饱和碳碳键”→[师创设情景]展示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苯分子中的碳碳键的键长、键能数据(学生猜想苯分子结构特点:具有单键、双键的性质);讲解1mol苯最多能和3molH2加成生成环己烷(学生猜想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中含有碳环);演示实验证明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学生猜想苯分子的结构特点:6个氢为等效氢);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学生猜想苯分子结构特点:不是单双键交替结构)→[师生交流]分析凯库勒式,呈现现代苯分子共振理论→[学生归纳]总结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注意: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扮演好三大角色:即“矛盾的制造者”、“方法的启发者”和“知识的呈现者”,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自由探究的舞台。

  三、反思教学过程,倡导情感体验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把培养学习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纳为教学目标,其目的是关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习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4]。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右图):在烧杯溶液盛半杯Ba(OH)2溶液,然后用滴定管加入稀硫酸,电灯逐渐变暗,滴至一定量时,电灯完全熄灭,为什么?本题是考查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关系,但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现难观察电灯完全熄灭的现象!这使学生非常惊诧。本题涉及的化学原理很简单,实验失败的原因显然与离子浓度有关。师生猜测可能与“水”有关,设计了2组对比实验:甲组测自来水的导电性,乙组测蒸馏水的导电性,发现甲组灯泡亮而乙组灯泡不亮。学生很高兴,认为找到问题的症结——实验室是用自来水配制Ba(OH)2和H2SO4溶液(总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如Cl-),导致灯泡不熄。故需用蒸馏水配溶液,配制多大的浓度呢?教师提示:三个实验小组分别配制0.1mol/L、1mol/L和5mol/L的Ba(OH)2和H2SO4溶液,取20mL Ba(OH)2溶液放在烧杯里,当消耗20mL H2SO4溶液时,灯泡仍然亮!学生很失望,情绪产生波动,有的想放弃,师生都觉得纳闷:“难道未完全中和?”学生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有的说是酸性,有的说是碱性,却没有人说呈中性?大家很疑惑,在分析操作后大悟:原来烧杯溶液的PH不相同,酸式滴定管附近溶液的PH酸性强,远处的碱性强!因为滴入的H2SO4没有和Ba(OH)2充分反应,学生马上想到边滴酸液边用玻璃棒搅拌——灯泡熄灭!同学们不禁欢呼雀跃,可在做浓度大的一组实验发现灯泡很难熄灭,同学们此时冷静迅速地找出原因:因该组实验取的Ba(OH)2和H2SO4浓度大,滴入H2SO4稍过量。经过反复实验,师生得出结论:配制试剂的浓度小,体积取量精确,搅拌充分是使“灯泡熄灭”的三要素。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深切体会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很多,也经历了多种情感的洗礼,科学思想、合作精神、受挫心理和意志品质都得到了锻炼。

  四、反思教学得失,倡导理论提高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反思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是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备课时遇到什么困难,是否调整教材,其目的在于显现教师的内隐理论;二是课堂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其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三是下课后感到有哪些满意的地方或困惑,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价,成为教师提升教学理念的生长点。如《物质的量》是老师公认难讲的概念课,笔者反思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制约教学效果的三大“瓶颈”:一是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发达,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不强;二是教师很少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驾驭教材,教学内容整合不够;三是教师未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得不够导致学生似懂非懂。笔者尝试按“三么”流程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第一、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教师以客观需要设问:“如何知道一杯沙子的数目?”学生自然想到数,是一粒一粒地数吗?教师以生活经验启发:“为什么将12个鸡蛋称为一打?”等科学记数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科学记数应遵循的原则(精确而方便),引出用“分集团”数大量微观粒子的方法。第二、(物质的量)是什么?教师类比:“如何描述一杯沙子的质量?”学生自然想到用克(单位)理解质量(物理量),“多少质量是1克?”这涉及到单位的标准问题(教师要多举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熏陶,如何描述概念?);类比引出规定:用摩尔(单位)描述物质的量(新引入的物理量),多少(微粒)是1摩尔?这也需要确定摩尔标准,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理解科学研究继承方便的原则。第三、(物质的量)怎么用?教师继续类比:“已知一杯沙子质量,如何求一堆沙子的杯数?”“已知一杯沙子的数目,如何求一堆沙子的数目?”引出摩尔质量、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关系。根据上述教学过程,学生能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和,学习起来很轻松。复原科学研究历程,调动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以生活素材为例,“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是学习概念的重要手段,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同化顺应程度,是关乎本课成败的关键。这种反思利于教师从科学方法论的理论高度设计教学环节,高屋建瓴地掌握概念课教学的实用套路。

  教师要与时俱进,尽量摆脱职业的惰性和局限,成为充满反思意识和创造活力的群体,这要求教师必须时时加强对专业实践情景的整体理解,再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突变使专业内涵变得精致灵巧。教师在理论和经验的持续碰撞中不断成长,以期能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