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客家方言谚语

时间:2021-04-28 17:20:15 谚语 我要投稿

客家方言谚语精选

  导语:客家谚语,凝炼有力,比喻生动,言简意赅,既是当地客家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又是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写照。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客家方言谚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最全的客家谚语:

  人比人,气死人

  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肚里

  人会去人家,狗会走碓下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韩信,智多成孔明

  人有五颜六色,米有花花红红

  人有拐杖跌唔倒,事有商量错唔了

  人无两套死,债无两套还(wang2)

  人生三节草,唔晓哪节好

  手唔识字,唔哪头禾好做种

  人死盐落水(指人死了什么都没了)

  人家养(giong1)的狗,唔听自家诱(liuo4)

  人家的肉,贴唔到自家身上(hang4)

  人难做,天难做

  人情好水也甜,冇人情糖也咸(hang2)

  十个赌棍九个穷,一个唔穷天难容

  十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十个地理九个破,一个唔破都冇做(指风水先生总要说别人做的风水不好,要不他就没手艺做了)

  十步留一步,恐怕徒弟打师父

  刁人手一指,笨人累到死

  十字街上打烂钵,名声海样阔

  七不等一,一不拗众

  刀唔磨翻黄,路唔走抛荒

  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七角喉咙八角声(sang1),唱的难唱听的难听(tiang1)(指歌唱水平差,无艺术细胞,又要燥喊。)

  三十唔离本相

  三岁打娘娘欢喜,三十打爷爷告官 (爷yia2,指父亲)

  三个老乡,赛过公章

  三代人做官,唔敢得罪师匠(xiang4)

  三两鸭子四两嘴夹(形容没真本领,只有一张嘴巴)

  三两棉花--弹(谈)唔成

  三年大旱唔会饿死厨官

  三年接渍渍笼空,三年带人侬侬动 (渍jie4,指苎麻拧成的嫩线。侬侬动,指小孩活泼乱动)

  三只手捡田螺--稳拿

  上屋搬下屋,消耗一箩谷

  上屋搬下屋,唔见一箩谷

  过一只门坎,吃三碗饭尖尖

  上不过眉,下不过膝(qi4)(指做事有分寸)

  上穿千重,下身打灯笼

  上歪一尺,下歪一丈(cang1)

  土帮土成墙,水帮水成浪,人帮人成王

  山里冇老虎,猴子称霸王

  山里人唔怕狼,城里人唔怕官

  乡下人赶城(sang3),看都看唔赢(yang3)

  千日爬硝一铳打(指积蓄多日一日报销了)

  千年难逢火烧天

  千兵有头,万兵有主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客家谚语的文化内涵:

  客家人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最为痛切地体验到故土的可贵,因而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爱国爱乡情怀显得特别强烈。在客家谚语中,反映客家人爱国爱乡情怀的内容比比皆是:“一寸国土一寸金”、“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这是对祖国的挚爱;“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狗窝”、“爱乡人,常恋土”、“家乡水甜入心,十年不改旧乡音”、:“树高不离土,叶落仍归根”,这是对家乡的深情。若说这类谚语,或多或少还留着中原谚语的痕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伟承,那么另一类的谚语,则展示了客家人定居形成客家民系之后对家园的眷恋,带有鲜明的客家特色。“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有点夸张,却生动地表明了客家人心目中宁化石壁的特殊地位,这里是客家祖地,是客家人梦萦魂绕的家园。“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人悲壮的迁徒史上的丰碑石壁,就这样通过谚语,矗立在每一个客家女儿的心头。

  长期迁徒流离,处处如无根草般漂泊无依的处境,铸就了客家人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树有本水有源”,客家每个姓氏谱牒开宗明义几乎都赫然书写这则谚语,每个客家堂号、堂联都不厌其烦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谁都不忘自已根之所在,本之所依,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在客家祖地宁化几乎家家户户悬挂祖宗牌位,每个姓氏祭祖修谱广泛盛行。对祖先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报本,“天有日月,人有良心”、“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样的谚语俯拾皆是:另一方面是保佑子孙后代。正是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让客家人坚守自已的语言“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离乡不离腔”,对客家人来说,那真是走遍天下,乡音依然。

  客家人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举世闻名的,无论处在如何困苦的境地,总能凭着自身的刻苦奋斗闯出一条路来。客家谚语中,鼓励子弟争气自强的内容信手拈来:“人争气,火争烟”、“只有上唔去的'天,有过唔去的山”,争气,自强,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也闯得过去,“不怕火烧屋,只怕人无志”,对没有志气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视的,“有志成龙,无志成虫”。要求他们的子弟只能靠自已:“竹篙叉,叉对叉,靠来靠去靠自家”。既然一切靠的是自已,那就只有刻苦奋斗:“熬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剔除其出人头地的消极成分,无疑这是客家人刻苦精神的形象注脚。苦与勤相辅相依,大量的客家谚语教育子弟以勤为本:“勤快勤快,有饭有菜”。不勤,那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床上饿死天富星”,纵然是天富星下凡,命中富贵,要是懒惰,同样只有饿死的份。只要勤奋去“做”,一切全有了。“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客家人有着执拗的崇文重教观念。客家人对子弟入学是十分看重的:“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不读书便不成人,连猪也不如。“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贫本是读不起书的,但客家人却偏偏家贫子读书,每个客家姓氏宗族都有一份学田,学田的收入为贫家子弟读书提供了保证。客家谚语,劝学的内容随处可见:“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

  客家谚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糟粕。只要我们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就能充分发挥这朵客家语言之花的作用。展读客家谚语,就能品味出客家人语言文化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