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五上

时间:2021-08-12 08:23:47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苏教版五上)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第1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教授本课之前,我首先将议论文这种文体及其几个特征渗透给了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议论文的问题并不陌生,四年级就学过了《说勤奋》一文。让学生了解论点论据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和结论,用这样的方法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教学课文重点时,在学生出不理解论点和结论的基础上,寻找几个事例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加深理解。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后的学生读后感中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本课的理解还是透彻的,能主动从身边的事例谈起,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苏教版五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学生走近文本。在课堂重点段落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索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学生自读,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学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

  纵观这堂课,我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本来我以为设计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这一环节学生学起来可能有难度,没想到课上下来,效果却满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写文章少不了事例,如果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道理会更有说服力。这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懂得,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

  可是课上完后,我感到有点遗憾,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好象已经解决了,可这样的课却有点散,好象缺乏一条线索,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还要学习许多许多……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第2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明确了这堂课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自己对这课的理解来进行备课。从整体上看,这节课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我把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块来理解:一、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三个名人的事例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深入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二、初步学习并掌握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我在这堂课中竭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品反问句,明确观点,直奔主题。用“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反问句,点明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二、品重点段,学习事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列举了三位名人的事例,他们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用一词来说这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的选材是多么精当!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三位名人,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身上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抓住关键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读完后,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最敬佩的人物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时我不时地提醒学生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谈自己的感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第三自然的小结句: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样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紧凑,目标的达成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正反对比,领悟写法。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运用正反例子对比的说理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这篇课文,作者先描述“滴水穿石”这种现象,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从正面列举了三位名人的事例,还从反面分析了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最后得到这样一个启示:齐读最后一段。如何写说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个人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在交流李时珍的学习材料时,没有很好地围绕思考题展开交流,教师的点拨也很不到位,学习过程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教学过程生硬。

【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五上】相关文章:

第23课《学与问》教后反思(苏教版六上)06-19

《成功》教后反思(苏教版九上)06-27

五上语文《黄果树瀑布》教后反思精选06-16

语文《五花山》的教后反思01-11

苏教版三上《卧薪尝胆》教后反思06-14

苏教版六上《詹天佑》教后反思汇总06-17

一上语文《大海睡了》教后反思06-23

苏教版语文一上《冰花》教后反思06-23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