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后反思

时间:2021-08-11 10:08:34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后反思汇编

  《变色龙》教后反思之一

  这篇课文描写的变色龙虽然我们平时不能见到,但作者描写动物的方法却值得我们好好体会,语言文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一节课上下来,有以下几点感悟:

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后反思汇编

  1、品读课文时,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作者的一些写法。例如在学习变色龙外形特点时,学生读过课文的第9自然段后,引导他们抓住作者的观察顺序,体会语言表达的方式,品味变色龙样子的特点。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写好的一种小动物,一定要仔细观察,抓住它的特点,并按一定的顺序来具体作生动形象地描写。

  2、“咬文嚼字”比较到位。班上大部分学生细读感悟方面是我不是很满意的。他们不会读,也不怎么愿意读,让他读书就只会捧着书,眼神是涣散的。因此,教学时,我只能慢慢地引导。读到生动描写变色龙捕食时的情景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学习环节:自读,初步感悟变色龙捕食特点;再读,抓重点词来体会捕食特点“快”或“准”;朗读、想象、体会。在抓重点词体会时,注意由词的本意到引申义,并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来反复比较、体会。其中,“迅雷不及掩耳”这个成语作为教学的重点,意在由“不及掩耳”想到那“刷”的一下是快得不及看,来不及反应,来不及觉察……再通过朗读来想象那捕食情景,体会变色龙捕食的特点。同时,也教会学生在读文时一定要边读边想,联系关键词句深入思考。

  3、适时补充相关知识。除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反复比较体会外,我借助《拓展阅读》上变色龙捕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适时补充。我想,那些带给学生的震撼应该是不小的。这个“闪电式”的捕食“快”的程度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借机引导学生:读文时,要善于借鉴一些资料来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结合课文来搜集、阅读、整理相关材料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前后联系。隐含在本节教学中的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前后联系。变色龙捕食有何特点?从哪体会出来?它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联系课文内容!(与11小节中变色龙的构造是分不开的)更让学生明白,读文时一定要思考,要动脑筋。

  《变色龙》教后反思之二

  《变色龙》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文章的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

  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学生兴趣高极了。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变色龙的资料拿出来交流,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外貌特点以及会变色的特点。交流中,学生的的积极性很高。我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多读,通过朗读来感悟课文,大致了解变色龙的特点。

  这篇课文作者观察仔细,语言优美,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变色龙外性特点时,设计了填空练习:( )的头,( )的身躯等;在学习变色龙捕食这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它捕食的速度之快;在理解变色龙很会变色时,我引导学生用连接词“先——接着——再”说话,接着我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说一说“最后,我把它放在( ),它由( )色变成( )色。”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在描写动物时,应仔细观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具体描述,并通过小练笔来巩固写法。

  《变色龙》教后反思之三

  《变色龙 》是一篇科普文章,这样的文章孩子都喜欢!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过教师一定的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让他们对变色龙有较完整的认识。

  1、把学生教得快乐:快乐一直充溢着课堂,主要集中在说捕食和变色时,学生由衷地格格地笑出了声来,这不在于老师的几句幽默,更多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教材给学生感觉的新鲜,对大自然小动物的真正热爱……

  2、把学生教得聪明:首先变色龙的聪明感染了孩子们(似睡非睡地窥探;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色……);其次,孩子们发现了文本中许多的隐含着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

  3.在学生谈作者为什么要将变色龙放回原始森林时,我先让他们说说如果是你,发现了这么罕见的变色龙你会怎么做?再让他们读文,结果分析得非常好:A.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要保护它。B.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所见》教后反思06-13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后反思01-07

五年级上册《狐狸和葡萄》教后反思06-15

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后反思06-16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教后反思06-13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后反思01-08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后反思01-08

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后反思汇编06-16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1诺贝尔》教后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