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反思

时间:2021-04-04 18:02:03 四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反思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反思之一

  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考虑到当年,学生们有的刚出生,有的甚至是2004年的生日,没有切身体会,于是,课前特意让他们查找了有关“非典”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涌现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学生们在感性认识上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感觉不尽人意,为什么总是在课后才能发现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有偏差呢?现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四年级下册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反思

  一、对于教材的处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来感悟叶欣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课前,我想的是抓住“三高”来进行教学,感觉这样思路也清晰,但课后的感觉却发生了变化,讲课之后才觉得豁然开朗。“高风险”是为“高强度”和“高效率”做铺垫的,它们三者的地位并不相同。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交流,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叶欣的工作是具有“高风险”的,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出示相关的资料辅以说明,工作的风险为后面感悟人物品质做铺垫的,这个环节应该集体交流进行。这个环节处理妥当了,后面的工作才能进行的顺利。然后让学生围绕怎样在“高风险”下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看来,事前的教材钻研还是很肤浅的。今后要静下心来多动脑筋考虑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的形式

  教学前,对于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展示也是较为困惑的,总觉得一会这一段,一会那一段很散,所以改变了策略,以段为中心。但是讲课之后,发现这样很是死板。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展示,教师的点拨是在个别人的发言之后呢还是整组展示之后呢?由于应变能力差,学生要按部就班的展示,不管重复不重复,课堂的调控不够及时,以致浪费课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教师课前能做到对学生要展示的知识点的把握了然于胸的话,效果就很好。

  三、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了人文性,而轻视了工具性。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预设过程,而是一个随机的生成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除了通过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理解,同时,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多媒体课件中及时大量的信息补充也为学生的学习、品悟提供了帮助,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充满活力!遗憾的是,由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过于细化而导致课堂上放得不是很开,教师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

  缺憾的课堂,希望自己能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反思之二

  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考虑到当年,学生们年龄还小,没有切身体会,于是,课前特意让他们查找了有关“非典”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涌现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学生们在感性认识上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虽然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清晰,但篇幅较长,如逐段讲读,势必显得教学流程臃长,削弱和降低了语言文字所赋予人物强烈的感染力。于是决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放眼全文,寻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叶欣的所作所为,最后再回归中心,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已在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中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得很感人,主要讲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亊迹。本文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一是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二是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真正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创设情景,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以情激情,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一个有关2003年非典的短片,这样一下子把人们在非典时期的生活以及医护工作者如何在非典战场上进行搏死抗战的镜头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第二个环节则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将生字检查分成了三块。第一块,朗读。由于课前,学生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这个过程就很简单了。第二块,多音字。以学生的交流作业为主。第三块,选用词语说故事的梗概。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词语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学生说的还不错。紧接着,读读课文描写叶欣的词语,进一步拉近与文本的距离。第三个环节,理清课文的层次。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叶欣的感人事迹?”作铺垫,进而用一两句话概括每小节的段意。第四个环节,走近文本,感知人物。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能概括叶欣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的比喻句。课件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再对关键词语“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进行理解,学生的体会也较深刻。由于是第一课时,不可能一下子把课文全部感悟过去,所以,我挑了前两个事例请学生自学。并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自然段,想一想,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划出相关句子,并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读自悟,写感受,并交流感受。根据学生的汇报先后顺序进行指导。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同时,每个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又不尽相同。所以,以上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预设过程,而是一个随机的生成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除了通过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理解,同时,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多媒体课件中及时大量的信息补充也为学生的学习、品悟提供了帮助,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遗憾的是,由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过于细化而导致课堂上放得不是很开,教师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