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

时间:2022-03-09 11:13:59 七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 篇1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莲花的象征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是入题。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技巧】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

  【益】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   曾益其所不能

  【清】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

  【净】风烟俱净   亭亭净植

  【宜】诚宜开张圣听   宜乎众矣

  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3、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4、《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5、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

  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7、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已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1、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3、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 篇2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 ):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 ):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 )清涟( )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 )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 ):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相关文章:

周敦颐《爱莲说》文言文译文及鉴赏04-15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教学反思12-27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专项复习题12-12

《陋室铭》文言文复习11-16

《爱莲说》原文赏析01-15

周敦颐爱莲说翻译05-22

《爱莲说》全文赏析10-28

中考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01-14

《爱莲说》人教版教学设计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