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下18课《广玉兰》教后反思

时间:2021-04-04 12:16:48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下18课《广玉兰》教后反思

  《广玉兰》教后反思第一篇

  一、条理清楚。

苏教版六下18课《广玉兰》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觉得散文的主旨就是借物抒怀,这堂课一开始我就让点出来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是: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接下来,整堂课的学习就是围绕着这根主线来开展的。

  二、详略得当。

  1、以读代讲。

  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重点应该是感受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略处理了幽香与纯洁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对于纯洁这一部分的处理,我先让学生用词来概括花的特点,又通过听我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作者又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花的特点,从自己的感受来学习作者的用词准确。

  2、重点词语巧理解。

  对于“玉琢冰雕”这个词的理解,我采用了让学生们看玉器与冰雕作品的方式,让学生们比较直观的了解到这两样物品的特点,在文中作者用这个词是来形容广玉兰花的,那么广玉兰花又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有过渡的迁移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3、重点部分放浓墨。

  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因为花的'形态充分体现出了广玉兰花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这一部分教中,我先让学生们体会出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然后再找出分别写了哪几种形态,接下来谈出自己喜爱的一种,谈出喜爱的原因,读出喜爱的感觉。

  三、作文教学渗透于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

  在学习花的纯洁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眼中的广玉兰花的特点,然后再去看作者是用哪些词来描绘的。另外,叶子这一部分的学习,我采用让学生亲自触摸叶片来学习,让学生们看、摸、闻叶片,谈出叶片的特点。

  四、不尽满意之处。

  1、设计目的有误。

  我觉得这堂课的失误之处还在于文章的重点段,第三段。这一段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验证有不恰当之处。

  我在设计时,是想把这部分的学习目的归到指导学生背诵上来。但是讲过之后,发现,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很短的时间会背这一部分课文,是很难的。目的还应该改为:背诵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背诵的方法,按花开的顺序来记忆。读出各种形态的美好。把大量的精力还应该放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来。

  2、学生过于紧张。

  这节课在最后完成的非常仓促,收尾有些遗憾。原因在于学生这堂课表现得过于紧张,在最后我发给学生们叶片的时候,全班学生个个正襟危坐,没有表现出来应该有的欢快与活泼可以看得出来。

  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从五年级来到这个学校以来,一直没有参加过公开课的经历,这样的场面学生们还是第一次经历,因为紧张,让学生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很多情况下回答问题都不能答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只是一心想从书中找出答案来。

  《广玉兰》教后反思第二篇

  《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层次朗读,以读促悟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一向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本文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这些内容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由读,齐读,配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浏览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语言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二、三两小节,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句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我无法用……我也无法用……”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纯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等词来体会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使用多媒体手段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第三节时,选用了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图片,在学生充分感悟文字的内涵之后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在广玉兰的丛林中悠然信步,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读的很美。

  四、运用提示,指导背诵

  背诵是内化文章的精彩内容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对于背诵课文总感到头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而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按花开姿态的顺序来背诵,让其找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数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的感觉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得还可以。除了有些细节地方处理的不好以外,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停在了文本的赏析上,经过领导的指点,我觉得本课应该巧妙的渗透写作手法以此来指引学生小练笔的写作。否则感觉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显的低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