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2 20:43:20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六年级《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之一

  本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一封回信。这封信充分表达了巴金对家乡孩子的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表述了人生的意义--为社会增添光彩、为他人奉献爱,抒发了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虽然文章文质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但是从文章的内容而言上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讲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这些比较深的做人道理,对这些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而言确实不容易。

六年级《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教学反思

  本文刚上完,我觉得有如下几点做得还可以:

  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本。

  课标提出:“高年级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本课教学在指导学生品词析句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例如:教第三自然段时抓住“杰出”与“普通”,“失败”与“成功”,“奉献”与“享受”等重点词品读。尤其是评析“奉献”与“享受”这组词语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带有这组反义词的句子从句面上了解本句话的意思,这算是浅层次的理解;然后默读本句话圈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对词语的理解(联系实际生活怎样做才是奉献,怎样做又是享受?)这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最后通过诵读、说体会,使学生体会到词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这样让学生感悟文本,懂得做人之道,从而引导自己今后的行为。

  二、以情激情,深化“爱”。

  . 因为爱,所以爱。因为巴金对家乡的孩子有着无限的爱,所以在回信当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爱,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作为教师的我没有理由不爱学生、不爱文本。因此,我课前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所以,在课堂上身不由己地将这种情感附之于自己的言语之中、神志之中,由此也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激情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有了激情学习就容易多了。

  三、读,记、写相结合。

  语文教学我一直都注重读、记、写相结合,我感觉很有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点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刘占泉老师也强调“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师生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本节课当中我做到了多种多样的读文本。比如;导入时齐读语句;学习新课先自由读、引导学生品读词与句、指名单独读、齐读其中包含大声读与小声读、默读,精读与粗读…….读文本、学文本从而感知文意、感悟文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让学生读书时要画词语、画句子、写批语…….就像我们的罗老师说的那样留下“足迹”。我们的教材文美、神也美篇篇需精读,有些篇章值得写读后感、仿写。为此,本节课结束时我安排学生写信。这样既让学生掌握并巩固了书信的写作格式,又能把学习本文的独特感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真的挺好的。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上过本节课后,最让我感到不足的是:1、在品析语句时没有很好的兼顾全体学生;2、一直强调在课堂上要效率、要质量,课堂上的活动都要围绕课标进行。然而到了真正的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时稍不留神又扯远了。3、时间上的安排欠合理、欠科学,有前松后紧之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知道这不是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的。只有像巴金那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学习,在教学实践当中多反思从而扬长避短。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之二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作者巴金,一个远离了故土很久的游子,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很有影响的作家,一个把一生的爱和热情奉献给文学的老人,在87岁的时候,在收到家乡孩子的来信后,克服着年老体衰,给孩子们的回信。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个仁者的风范从他的文字间弥漫开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出来,一份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流淌出来。“让生命开花结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愿,也是对孩子们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这样一位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的心愿,这样一份用一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来理解感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备课时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巴金“信息”:《巴金百岁年谱》、《巴金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语录》等,从这些信息中我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此时再来读课文,每一句话都有深意,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突然之间我找到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桥梁——感受巴金,结合着语文课标对高年段学生所提出的具有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课前我就让学生广泛搜集巴金的资料,去感受巴金奉献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爱的一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书信,读一封信要明白写信人为什么写这封信,写这封信想表达怎样的意思?信中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是带有温度的。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朴素的文字中包含的感情;(2)通过反复品读重点句子,走近巴金的内心,明白生命开花的意义。(3)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激发学生让生命开花的愿望。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抓“巴金爷爷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想象体会,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浓浓爱意。重点抓住“终于”和“千金重”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感受巴金爷爷写信很吃力,由于爱孩子,还是提起了笔,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和巴金爷爷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对巴金产生了爱,产生了感情,才会自觉地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导。

  二、以“你读懂这封信了吗?”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和巴金爷爷对话,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迹。信中的语言并不难懂,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静静地与文本对话,联系课前搜集的信息,应该都能从信中读懂些什么,或是巴金对祖国人民的爱,或是如何写作,或是关于奉献的道理,或是如何对待活着的每一天,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心灵的交流,去读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朴素话语中的真情和真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心语,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交流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点拨(如写作:听老师读,谈对句子新的体会),在学生情感呼之欲出时及时加点助推剂(老师的过渡语、小结语、颁奖辞),在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及时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开花了吗?学生交流巴金相关的信息,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对课外搜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运用,巴金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情动而辞发”,在一步步走近文本,一步步走近巴金时,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清晰起来,巴金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强烈地触动着孩子的心灵,从信中孩子们读懂了许多许多,这个时候设计给巴金爷爷写话的环节,意在给予学生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在写话中再次和巴金爷爷对话,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而写话又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语文,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如自己充满感情的过渡语,如巴金创作《家》的心灵独白、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巴金的语录摘选,都希望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的磁场中不自觉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感受便会在这情感场中蔓延开来。

【六年级《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03-18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汇编05-26

给家乡孩子的信语文教学反思01-21

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06-07

《给家乡孩子的信》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16

《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学设计06-22

六年级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反思06-17

精选《江南》一文教学反思06-22

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