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发布时间:2017-09-10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生字注音】

  畔(pàn)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①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②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

  ⑤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⑧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使┄┄坚固)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

  ⑿寡助之至(极点)

  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