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斑纹》课堂实录

时间:2017-05-19 14:12:55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斑纹》课堂实录

斑纹  [教学设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模块专题选文是以人文母题立意为原则,常常打破文体、时代的界限,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思路。“科学之光”专题中的《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物种起源〉绪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本身都是札记或学术论文,但也都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或说明某种观点和知识,大体上也可以归入说明文的范畴,而《斑纹》,虽然也有说明文的一些特点,但通体上说,更像散文。因而,学习《斑纹》,从散文的角度更为合适。

高一语文《斑纹》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 总体感知

  师:同学们,读了《斑纹》之后,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本文是科学小品文。因为它写到了形形色色的斑纹,介绍了许多动物知识。

  生:我也觉得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因为说明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文章在说明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还使用了举例子(一条蝰蛇)、列数字(1/25秒)和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等说明方法,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情况。

  师:你看书看得很仔细,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本文是一篇散文。因为它自始至终围绕斑纹,写到了各种动物、大地、人的生活,形散而神不散。

  师:再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各种动物的斑纹时,有没有对这种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写和详细的介绍?

  生: 没有。

  师:那么,作者写这些动物的斑纹是为了写什么?

  生:为了写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生:我也认为本文更像是散文随笔。因为本文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抒情议论性很强、蕴含丰富哲理的句子。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说《斑纹》是说明文,因为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但《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因为一般说来,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揭示动物皮毛背后反映的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雪、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和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所以无论是从文章以一驭多,自由洒脱的构思和笔法,还是从文章的主题或语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本文更像一篇散文。这也反映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师:谁能简要介绍一下文章的作者?

  生:《斑纹》的作者周晓枫是当代著名青年散文家。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著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课文《斑纹》就是选自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的一篇散文随笔,有删节,原文发表于《花城》2001年第6期。

  师:有评论家说,现代社会,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则承继了中国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丰富的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了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学完课文《斑纹》后,相信同学们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二、 理清内容和思路

  师:“斑纹”字面上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起源于什么?

  生:斑纹其实就是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花纹。文章第6节作者说:“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地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师:阅读1—9节,文中写到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生:文章围绕斑纹这一自然现象,先后描写了蛇、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动物身上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斑纹。

  师:前面我们说过,文章写动物的斑纹是为了写动物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举例说明。

  生: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如第8节“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

  师:作者从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生:文章第8节探讨虎和鹿生活习性时说,“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如鹿)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师:阅读第10节,作者由动物的斑纹还联想到哪些内容?说明什么道理?

  生: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师: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这句话?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生:“对称设计”是斑纹的特点。作者先以老虎和斑马为例,又进一步列举了自然和社会中的奶牛与毒蜂(善与恶)、美女与疱疹(美与丑)、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的例子来证明。

  师:阅读文章最后4节,如何理解大地与生活也都是有斑纹的?

  生:作者认为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的斑纹预示着自然的规律。不仅大地是有斑纹的,我们的生活也是有斑纹的。“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恨的斑纹”,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斑纹,那就是情感的斑纹,我们生活的不同感受。

  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生:“我们”构成斑纹,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这里的“神”大概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吧。

  生:这一句话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斑纹的哲理,又流露出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

  师: (鼓掌)你们说得都很好。周晓枫的许多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兼有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与思想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文章结尾这一句议论既是哲学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本文行文的思路?

  生:本文由动物的斑纹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到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

  生:由斑纹到生物习性、生存状态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师:概括得很准确。文章就是在看似随意的文字中,逐层深入地揭示了斑纹的内涵,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斑纹无处不在,类似哲学上的一切存在。文章通过对形形色色斑纹的描写,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许多多的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让我们不仅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

  [探究阅读]

  师:文章在写动物的斑纹时,重点介绍的是蛇的斑纹和生活习性,以及与蛇有关的文化,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写蛇?

  生:因为蛇的斑纹比较典型、醒目,重点写蛇的斑纹可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生:因为蛇的斑纹与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联系紧密。文章写到蛇充当寓言家及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没有听觉以及攻击对象时诡秘、凶恶的特点。

  生:因为蛇的文化丰富,课文中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重新复述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师:想一想,在中外文化中,蛇还是怎样的形象?

  生:在中国的《白蛇传》中白蛇是知恩图报、爱情专一的象征,青蛇则是忠诚、刚直、不畏强暴的化身。

  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蛇和龟还是长寿的象征。蛇和蝎又是狠毒、妖惑、冷漠的代名词,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美女称为“蛇蝎美女”。

  生:在《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里,蛇是忘恩负义、狠毒、本性难改的象征。

  生:在古代西方有些国家,蛇被认为是君王的保护神,是权威的象征,人们常常把两条蛇的形象雕刻在柺杖上。

  师:很好!同学们的知识很丰富,这都是博览群书的结果吧。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蛇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它也是十二生肖中最有争议的动物。《斑纹》原文中几处关于蛇的议论被删去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把《斑纹》原文找来读一读。

  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看来文章重点写蛇,一是因为蛇自身的斑纹很醒目,有代表性;二是蛇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联系又很紧密;三是这样写可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四是通过介绍与蛇有关的传说,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爱憎分明、妍媸毕现的文字间给读者更多的心灵撞击和启迪……

  [品味语言]

  师: 《斑纹》的语言很有特色,描写的文字形象、生动,很有表现力,有的地方运用稠密的意象,繁复的修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议论的文字则具有丰富的哲理和诗意,启发性很强。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加以揣摩。

  生:文章一开始写蛇,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像猜谜一样,最后才水到渠成地点明描写对象。这样的描写可谓形象、生动,简约而传神。

  生:文章第6节“在水族馆里看到蓑鲉……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为植物”,不仅形象地描写出了蓑鲉的形态特点,而且为其斑纹增添了某种神秘感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生:第7节“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被无比耐心地绘制”,在极短的篇幅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一系列比喻,以及连串的排比,造成“马赛克”式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生:第8节“当梅花鹿群走过……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一句中将梅花鹿比喻成“漂移的花园”,突出了梅花鹿的灵动轻盈;将老虎眼中的“星空”比作“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给人一种神秘感,富有诗情画意和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师:这几处例子都很典型。可以说,独特的视角、繁复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造成的稠密的意象,使得《斑纹》一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师:《斑纹》的语言还具有丰富的哲理。文章在对许多动物的生物习性、生存状态进行说明与描写时,还就它们对人类的启发做了许多引申性的阐述,这些极富个性与启发意义的阐发充满了哲理的意蕴,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议论性文字,并加以分析。

  生:第8节“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揭示出自然界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弱肉强食的残酷行为。

  生:第9节“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告诉我们,面对恶只能以牙还牙。

  生:第9节“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则说明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平。

  师:这些文字虽然是对生物界的现象有感而发,但它不仅有助于读者增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且这些规律本身同样给人类社会以深刻的启示。

  师:看来,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是很有道理的,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一语文《斑纹》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斑纹》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2.高中语文《斑纹》ppt

3.高二语文《斑纹》教案

4.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课堂实录

5.高一语文《采薇》课堂实录

6.小鹿的斑纹

7.高一语文《逍遥游》课堂实录

8.高一语文《陈情表》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