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

时间:2024-04-16 09:16:10 艺诗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 1

  师: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无非是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捷无华的单刀直入)

  师: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学生的答案,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师: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

  生:才是真的好。

  师:关于仁,老师想起了一位名人和蚂蚁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名人,交待后事时,他嘱咐:“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这位名人叫李叔同,知道这个人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唱长亭外,古道边。

  生:荒草碧连天

  师:后来出家了,当了和尚,世间就少了李叔同,佛门中多了个弘一法师。

  师: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想法(停顿)这便是“弘一法师与蚂蚁”的故事。当然,和尚一生慈悲为怀,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蚂蚁,勿让它们无端成为“冤死生灵”。这便是佛心、神性吗?我想说,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说的“仁”来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这片仁慈,不愿伤害无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称为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孔子,当然,孔子是我们教师的开山鼻祖,我们先走进孔子的课堂,感受有风度的老先生。

  (学生朗读第五则,孔子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喜欢问学生的理想,或者要报考什么专业,每时每刻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师大师。)

  师: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两位很喜欢的学生?

  生:颜回和子路

  师:就是颜渊和季路,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当时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代表,说说谁是文科?谁是理科?

  生:子路是理科,颜渊是文科。

  师:我们一般认为理科是技术性人才,而文科是管理性人才。我们看看两千年前他们的志愿,我们想象当时两位学生回答的表情。当然孔子的问题是

  生:盍各言尔志?

  师:盍是

  生: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冲,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车马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师:哪个词语表示用破

  生:敝

  师:确切说是使动用法,使……破。

  师:品论一下,子路怎么样?

  生:讲义气,够哥们。

  生:义胆忠肠,喜善好施,对朋友看重,师:在古代,车马不普通的东西,他是贵族官员才有资格享用的,裘不是一般衣服,是名牌的奢侈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可见子路

  生:对物质很轻视,很有爱心,注重友谊。

  生:很大方,有行动。

  师:看来子路很高调,捐钱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谓的裸捐,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争议的陈光标裸捐引发的争论,这些同学们知道吧。被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对于陈关标,等会儿,我们在后文中还有涉及到。

  师:颜渊怎么回答?

  生: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文科生就低调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师:谁在夸耀?

  生:子路

  师:当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当然和涵养有关,我们也要容忍。

  颜渊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两千前的活雷锋。

  师:至于他们是好人吗,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师:要做仁,首先要做个好人,善人,所谓积善成德。孔子作为他们人生导师,对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体朗读,背诵)

  师:相当精辟,孔子毕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对年纪的大和小的都很关心,子路只关心朋友。

  师:你理解得很仔细。

  生:孔子很全面。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就是社会上的所有人

  师:所以圣人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朱熹引用程颐的话这样评介:“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师:就是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根据这则活泼的课堂,我们初步接触了仁,这种仁情怀在以下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确定6、7、8、9、10章节)

  师:朗读第六节。可能当时的消防设施比较简陋,发生了火灾,在哪里发生火灾?

  生:马棚,师:谁的马棚

  生:孔子家的马棚。

  师:老师刚才讲过,马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当时官员们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现出仁?

  生: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只关心的是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师:这里的人是

  生:就是马夫。佣人,奴仆。

  师:就这么一个细节,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现实中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看到新闻,前几个月,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高喊谁敢报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纠纷本无特别,但是因为李双江与宝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同学们怎么看。(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其中不乏偏激的)

  师: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流失,残忍暴力统治了他的头脑,由于仁善的缺少,社会空气日益干燥,一点就爆,特别是不少底层人的内心,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愤和怨,他们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权,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继续耀武扬威,只会加剧社会对立,破坏和谐,玩火自焚。我们要相信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还有许多细节。(学生自由评论,第7则,第8则一笔带过,从礼的角度来考虑,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有一节大家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另类,孔子有些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我们课后有个练习,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师:先解释字面意思。

  生:这是孔子和盲人乐师交谈的写照。

  师:好多的乐师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别灵敏,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顾吧。孔子怎样对这位音乐师,我们现在作为残奥会的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不妨模仿一下,(学生上台模拟,尽量要严肃、到位。)

  师:可能连子张都觉得有些过分了,有疑问

  生:与师言之道与?

  师: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帮助。

  师:这种朴素的客观叙述,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圣人“仁”的情怀的最原始的阐述。

  师:《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可以看出对每个生灵的关爱。第10则也体现了这一点。(背诵)

  师:这节讲的是孔子的业余爱好。

  生:钓鱼和射鸟。

  师:关于这一点,有位叫钱穆的学者就对此批评说“一鱼之与多鱼,飞鸟之与宿鸟,若所不忍,又何辨焉”。同学们怎么看?

  生:孔子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对资源取之有度。不赶尽杀绝。

  生: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

  生:因为在孔子看来,“纲”似乎比“钓”要残忍得多,射杀在巢中的鸟也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孔圣人不忍为之。那是因为孔子的“仁心”呀!

  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义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钓可供饭需,就无须用纲捕大量的鱼。而巢中的鸟,多为乳鸟。渔猎时,不能斩尽杀绝,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克制人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吧。

  师:这些充盈着仁字的小篇章,让我们觉得孔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的温度能感动生灵的老人。作业背诵第5则,预习前四则。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 2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

  生(齐):《论语》。

  师:同学们,《论语》中“论”的意思是“整理、汇编”。“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话”的意思。

  师:课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说话呢?

  生:孔子、曾子、子夏三个人。

  师: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子”呢?

  生:古代称呼男人“子”,表示对其尊敬。

  师:同学们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生(杂):庄子、老子、孟子……

  师:好。这些人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后,依旧被我们尊敬着。刚才我们说过“论”是“整理、汇编”的意思,“语”是“对话”的意思。这样连起来理解,“论语”就是关于谁的对话汇编呢?

  生:关于孔子和孔子弟子的对话汇编。

  师:对,《论语》就是一部整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话的著作。所以说,《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共有 492 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一章一章地读。如果他有哪里读错了,或者同学们哪里有疑问,等他读完后,大家举手指出来。

  (生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圈画。生读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后,师叫停了朗读。)

  师:这一章里有些字词很容易读错。但你却如此流畅地读完了,真棒!你跟大家说说,这一章里哪几个字的朗读需要特别注意?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应该读作“又”,“不逾矩”的“矩”要读第三声。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把这一章朗读一下,看他能不能朗读好。

  (另一生朗读,特别有感情。之后,其他同学继续朗读后面的内容。)

  师:读完了,同学们说一说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哪一类字的读音,因为它们很容易读错。

  生:通假字,读通假字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而不是只看字本身。

  师:你的提醒很重要。大家课前已经尝试着翻译了课文,那在翻译方面有没有哪些词句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呢?

  (师指导生解决疑难字词。)

  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整部《论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很关键,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朗读。师板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翻译这句话时,哪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

  生:“说”字,因为它不读字面上的读音。

  师:这个“说”字的读音与它的意思有关,你来分析一下。

  生:这个字在这句话里是通假字,通“悦”,意思是“愉快”。所以,这个字要读作“悦”的音。

  师:很好,请你连起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生:学习的时候,不应该是很快乐的吗?

  师:是这样吗?需要有同学补充一下!

  生:学习之后,每天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师:哪几个字你翻译成了“按时温习”?

  生:“时习”。

  师:这位同学,我想问一下,你平时是怎样“时习”的?

  生:回家后先把所有作业都做完,如果还有时间,就再看一遍今天记的笔记。

  师:做完作业看笔记,习惯很好。旁边的女同学,你是怎么“时习”的?

  生:我主要是举一反三,看最近自己做错的题,并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做错。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回家复习的方法特别好,她很重视错题摘录本。那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孔子在这里说的“不亦说乎”的快乐呢?

  (生笑着摇头。)

  师:每天晚上做作业都要做到十点,很累,根本感觉不到快乐,是吗?那我们平时的温习和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差别在哪里呢?同学们,其实文章中孔子还讲到了另一句话,那句话告诉我们,真正快乐的温习不只是做题,而是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哪一句话呢?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请你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温习旧的知识,如果能够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师:很好,这里的“故”是——

  生:旧的知识。

  师:“可以”是——

  生:可以凭借。

  师:这句话说了怎样的温习才能获得快乐?

  生:温习的时候能“知新”,就是有新的发现,这样的温习才是让人快乐的,而不只是完成作业。

  师:那么,你觉得复习的时候,或者在看错题本的时候,我们要处在怎样的一种状态,才有可能获得“知新”呢?

  生:我觉得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思考才能有发现。

  师:好一个“思考才能有发现”。学习需要思考,这也正是孔子的观点。孔子在文章中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请大家找出来。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生:这句话里的“罔”和“殆”,听起来意思似乎有点接近。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给大家再提供一种解释。这里的“殆”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书上写的“疑惑”,另一种是“危害”。比如,朱熹的《论语集注》中,就将“殆”翻译成了“危害”。学习但不思考,就是不消化、不理解知识,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甚至钻牛角尖,会精神疲惫,不仅会无所得,甚至会有危害。所以,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

  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师:刚才,我们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围绕怎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引出了对其他两句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三句话,边读边

  梳理这三句的内在联系。

  (生读后思考。)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小结。孔子认为能带来快乐的温习,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温习呢?

  生:静心思考并获得新发现的温习才是“不亦说乎”的可以“为师”的温习。

  生:我们小组讨论了“朋”字。我们认为“朋”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

  生:我们组认为这里的“远方”不是路途遥远的意思,而是指“在很大的世界中”。这句话是说:在广阔的世界里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生:我们小组抓住“乐”,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朋友过来,我就有了可以学习的方面,这样自然是快乐的”。

  师:你们小组的阅读视野很开阔。你能再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翻译一下吗?

  生:三个人在一起,一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

  师:现在,你的周边有 4 个同学。周围的同学能不能做一回老师,指出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呢?

  生:“三人行”中的“三”不是指三个人,而是泛指几个人或很多人。这句话应翻译为“如果这几个人有优点,那我就可以向他们学习”。

  师:好,“三”在这里不是确数。那假如其他几个人真的各方面都远远不如我呢?,有就改正。

  师:这是文章中哪一句话的意思?

  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无论对方有好的优点,还是没有优点只有缺点,对我们来说都有促进作用。

  师:好,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内涵。大家有没有想过,“朋”为什么会从远方来呢?那个时候有微信、朋友圈吗?远方的“朋”是被什么吸引来的呢?

  生:是因为孔子的道义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有人很赞同他的道义,所以就慕名而来了。因此这自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师:这句话与“学而时习之”有联系吗?

  生:“学而时习之”的快乐是一个人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是大家在一起的快乐!

  生:孔子因为“学而时习之”,一直在思考,经常有新的发现,所以知识越来越丰富,便声名远扬了。

  师:你的理解很有见地。的确是“学而时习之”让孔子学富五车,声名远播,才使远方的人慕名而来与他结交。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交流,开展了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学习实践,也是“学而时习之”。经常这样,同学们也会学富五车,声名远播。

  师:孔子说,学习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快乐的。那他有没有不快乐的事呢?

  生:有。“人不知而不愠”的“愠”就是生气的意思。

  (生笑。) (师板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这句表达的到底是生气还是不生气呢?你把这句话连起来翻译一下吧!

  生: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也是很有君子风范吗?

  师:原来还是不生气啊!如果是你,别人不了解

  你,你会不会生气?

  生(笑):应该会生气。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了解他吗?认为很了解的举手!

  师: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很了解你。你现在生气吗?

  生(笑):不生气。

  师:对啊,你肯定不会因为这样的不了解生气!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孔子这句话里说的“君子”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一点?

  师:这是《论语正义》对“不知”的解释。清代刘宝楠撰写的《论语正义》博取众家之长,考释详备,是当时《论语》的最佳注本,也是公认的研究《论语》的必读参考书。由《论语正义》对“不知”的解释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人不知”中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 即当权者。第二,“不知”是指不了解自己“学有成”而不“举用”自己。这就涉及学习的目的了。如果学习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是做官,那“人不知”肯定会让这个读书人很郁闷,很生气。但孔子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所说的学习的目的不是做官,也不是为了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他认为,学习最大的目的是“让自己快乐”。他认为自己“学而时习之”很快乐,与朋友交往也很快乐,所以“人不知”自然也就不生气了。《论语十二章》中,有两章写到了孔子认为不做官过粗茶淡饭的生活,甚至是过贫穷的生活,依旧可以快乐。这是哪两章呢?大家找出来一起读。

  师:《论语》中,孔子很少赞美弟子。但是,这一章里孔子不仅赞美了颜回,而且还反复赞叹。来,同学们自由朗读几遍这句话,体悟一下这种反复的赞叹。

  (生朗读。)

  师:颜回的什么让孔子发出了如此的赞叹呢?

  生:孔子知道颜回住的地方很简陋,但颜回依旧每天在快乐地学习。孔子很赞同颜回的这种求学精神。

  师:好,除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同学们还能从这句话中看到颜回其他令孔子赞叹的原因吗?

  生:别人不堪其忧,但颜回却不改其乐。这一比较更突显了颜回精神的可贵。

  师:“不堪其忧”会怎么做?

  生:生活不如意,一般人会有很多抱怨,甚至于会颓废,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可能会换一个地方。

  师:“一箪食,一瓢饮”这样的生活状况,说明颜回的生活很穷困。这不是换一个地方住就能改变的。穷困的境遇暂时无法改变,“回也不改其乐”,依

  然快乐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不改其乐”还表明,颜回是一直快乐地面对他的生活。孔子是很看重这样的“快乐”的。课文中还有两章孔子也说到了“乐”。大家把这两句找出来一起朗读一遍

  师: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

  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写的都是生活条件的艰苦,态度方面,一个是“乐亦在其中”,一个是“不改其乐”。这两句话都是在讲要安贫乐道。

  生:我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句比前面说颜回的那一句有递进。因为这句话还讲了怎么求富贵。人在穷困的时候,总是会希望自己富起来。

  师:很好。孔子既告诉了我们要怎样面对穷困的境遇,还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对待财富。你再给大家明确一下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生:不符合道义获得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说就像浮云一样,是不会去追求的。

  师:孔子这是在教育世人该如何面对贫困和富贵。现在同学们再一起朗读一下孔子的智慧解答吧。

  (生读“饭疏食”一章。)

  师:好,那大家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注解里说,这里的“之”有的是指学问和事业,有的是指仁德。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孔子是在说,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明白生活的人不如喜爱生活的

  人,喜爱生活的人不如以生活为快乐的人。

  师:以学问为快乐,以事业为快乐,以仁德为快乐,“人不知而不愠”,正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快乐。真正的君子,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快乐面对生活的人。前

  面的学习,我们通过联读《〈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理解了孔子所说的“乐”。现在,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梳理一下。

  师:对待学习,孔子认为有思考、有发现的学习才是快乐的。请读出相关语句。

  (师屏显相关语句。生读。)

  师:《学记》里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孔子告诉我们,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论辩,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那也是很快乐的。因为这

  样你的学问和思想才能进入新的境界。请读出相关语句。

  (师屏显相关语句。生读。)

  师:古人常常追求“学而优则仕”,但孔子却认为学习的最大功用是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真正的君子能够经受住“人不知”的磨练,能坚守志向,淡泊名利,更能安贫乐道!请读出相关语句。

  (师屏显相关语句。生读。)

  师:无 论 是 一 个 人 的 学 习,还 是 与 人 交 往,或者是自己学有成就但不被举荐,孔子都认为应该“说”“乐”或“不愠”。其实,所谓“不愠”也是乐在其中。著名学者《〈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说:“《论语》中孔子或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当我们的生命邂逅很现实的生活时,我们要找得到自己的‘快乐’。这快乐与学习有关,与志同道合的人有关,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师:孔子的一生都在“学而时习之”,都在追求这样的快乐。面对希望时,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前面,我们说过“习”还有一种意思就是“习行”,即把自己学到的修身、做人、治国的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去。51 岁时,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鲁国的司法部长;56 岁时,孔子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均大有起色,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记载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于是各国诸侯纷纷前来学习。这段时间孔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非常快乐。

  面对失望时,他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就在孔子想进一步施展抱负使鲁国强大时,由于触动了权贵的利益,他在鲁国的政治生涯结束了。面对理想与追求的受挫,孔子选择了不放弃,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志同道合的明君。面对绝望时,他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现实是如此令他绝望,但孔子选择了坦然面对。他曾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同学们,这就是《论语》,今天读来依旧能够带给我们生命的启发和生活的智慧。仁在其中矣,面对经典,面对生活,让我们一起不断地“学而时习之”吧!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 3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刚才大家都读过了。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跟教材里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师:说的话不错,但是如果是考试的话得零分。为什么?

  生:这篇文章不是用白话文写的,它是用文言文写的。

  师:他这就答对了。我问的是“有什么不同”,得答出“不同”来。

  生:其他课文是有故事的,这篇课文只是一个一个句子,它蕴含的是道理而不是故事。

  师:记叙文讲的是故事,有完整的情节,他这篇课文是一句一句的,我们把这一句一句的文言称之为什么?一句一句的就叫“章”。还有什么不同?

  生:每一句开头都有“子曰”。

  师:他看到了每一句开头都有“子曰”。什么叫“子曰”?(生:孔子说)哦,都是孔子说的,当然也有是其他弟子们说的,比如这篇文章通篇都是说的话。那么说的话对应标题中的哪个字?

  生:语。

  师:这个“语”就是说的话。

  【评析】

  由“不同”引入,不显山不露水,却将“文言文”“语录体”等特点,通过学生的粗读、猜想、试答展示出来,学生有阅读,有思考,而且学生很感兴趣。

  师:好。看标题。刚才那位男生读课文,他说这篇文章叫《论语12章》,我想请这个男生说这个“论”为什么读二声而不读四声呢?

  生:因为“论”(四声)是讨论,而孔子说的一些话,一些蕴含哲理的。

  生:读“论”(四声)的话就是讨论,他就没有一个特别深刻的道理,就好像是平民百姓说一些随随便便的话。“论语”是有伦理的这样一种语言,所以我认为读“论”(二声)。

  师:这个说法倒是很清晰的。但是,实际不是这样,因为这个话里面有的是伦理有的不含伦理啊。这个读论(二声)是因为它是“编纂”的意思。

  师:这样看来,标题的意思就是编纂的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说的话,我们摘取了12句,今天我们就学12句,把课文题目读一读。

  (生读课文)

  【评析】

  由“子曰”一词,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标题,紧接着引导学生析题,重点理解“论”的字音和字义,过渡自然,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极为精致。

  师:同学们刚才是众声喧哗地读,现在请同学分别读,一则一则地读,开火车。

  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好的,你现在告诉徐老师,前面为什么是“不亦说(yue)乎”?你不读成“不亦说(shuo)乎”呢?

  生:这个字是通假字,它的意思是高兴,通那个“悦”

  师:说得真好,这个通的是表示快乐的“悦”字。这12则当中还有没有通假字啊?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有“有”通“又”,是多余出来的。

  师:我今年51岁,怎么说呢?

  生:五十有一。

  师面向一生:你今年多大啦?

  生:我今年13岁。

  师:用文言告诉我。

  生:十有三。

  师:好像听起来有点拗口,十年有三,是吧?第二则——

  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不错。告诉徐老师,“三省吾身”这个“三”是什么意思?

  生:多次的。

  师:为什么不是三次呢?

  生:因为它就是一个泛指,所以说它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师:请坐。其实在这里有人认为,这个三也可以确指。但是在文言中,大多时候的“三”是指多数,它不是确指。对吧?这12则中有没有表示多的?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是不是真的有三个人?怎么翻译?

  生:它的意思是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师:她说的真好!请来读第三则。

  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很好。下面——

  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徐老师觉得他这里面有一个句子的停顿,要再读得明显一点就好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徐老师为什么不要停顿?

  生:这个“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意思。

  师:凭借这个事情成为老师。说的真好!停顿一下,就是两个词,两个意思。后面省略掉了一个“之”,凭借这一点做老师啊。你来接着读——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徐老师想到一个字,你们看看这个字,对应刚才所读的这一则当中哪个字?(师板书)

  生:这个字对应的字,我认为是“罔”,因为它从字体上来,是有一个人在外面,然后两个X有点像两点下面一个竖折。

  师:对,这就是一张网,这个字就对应着“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现在就猜猜看,这个“罔”什么意思?如果这个像个人,像个鱼被网在网里面了;网在网里面,这个人就是没有自由了,自己没有思想的'自由。所以,如果老师讲什么你们就信什么,书本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这就叫“学而不思则罔”。对,一定要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接下来继续读。

  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好的。称赞谁的话呀?你们的老师表扬你们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你把这种老师对自己最喜欢的弟子的那种语气读出来。

  生读:(略)

  师:请坐!这个弟子是他最喜欢的,那么徐老师想问一下,“贤哉,回也”本来的句式应该是什么啊?(生答)对,这种句式叫倒装。好,对颜回的喜欢读出来了。接着读——

  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师:为什么你读“好”(四声)?

  生:“好”是喜好的意思。

  师:接着读——

  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师:好的。告诉徐老师这个“饭”是什么意思?

  生:饭指吃。

  师:跟你今天在食堂里吃饭那个饭是两码事是吧?嗯,请坐。那个饭是名词,这里的饭是动词,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这个是名词用作动词。你看看我们会场的角落里有个饮水机,假如你跑到那个地方去喝水,在文言中说“饮水”可以不可以用?说出理由。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对的,因为饮水机里的水可能是热的,而水在古文中是冷水的意思。

  师:他说话特别好,我特别喜欢他。因为饮水机里头的水也可能是热的。所以请记住,这个水在文言文中是指什么呢?是热水。那么我现在就想问问,大家知道热水在古代叫什么呢?

  生:汤。

  师:你怎么知道呢?

  生:赴汤蹈火这个成语里面,汤的意思是热水,所以说这个应该是指热水。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对文言文的理解。赴汤蹈火,特别是男生,一定要把赴汤蹈火这个成语记住,以后要给女生写信,经常要用到。汤是热水,古时候你看我们古人就讲究酸水就叫水,热水就叫汤。那么我现在问啊,我们现在喝的汤在古代叫什么呢?

  生:羹。

  师:你怎么知道叫羹?

  生答,略。

  师:跟现代相比,同样一个字,意义发生了变化,对吧?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叫古今异义。比如在古代的时候,长河落日圆,这个“河”指什么?(生:黄河)专指黄河。现在如果说个河,就是一条小河,我看我们外面就有河,对吧。文言在发展过程当中,某个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我们继续往下读——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继续读——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好,谢谢!我想问一下,子在川上曰,“川”是什么东西啊?(生:河)你看它是怎么写的呀?就是河流对吧?请你来读——

  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什么叫“匹夫”啊?

  生:是平民老百姓。

  师:有个成语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老百姓也有责任,对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兴亡,天下也有责。匹夫有的时候也指坏人,对吧?我们看三国演义里面两军对阵,年龄大一点的就被别人骂“老匹夫”是吧?接着读——

  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评析】

  通过比较传统的“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融合了对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和把握,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综合运用。

  对于文言文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还有学生朗读等,都进行了非常有效地讲解和训练。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放在了轻松的“开火车朗读”之中,设计不可谓不巧矣!

  师:谢谢。我觉得我们班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这几则都读过了,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再把12则读一读,有不理解的地方,拿起笔在边上打个问号好不好?

  生读。

  师: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请你来。

  生:第一句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亦”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人能帮帮他的?

  生:也的意思。

  师:你能不能说一下整句话的意思?

  生答略。

  师:第一,“亦”是也的意思。第二,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反问的句式。刚才这位男生说学而时习之,这个习是什么意思?

  生:温习。

  师:这个习啊,有人说是温习,有人说是预习,也有人说是做练习,也有人说这个习是运用和实践,哪一个更好呢?这个习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师板书),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白,对吧?它的原意是小鸟练飞,这个老鸟啊,把飞翔的知识教给了小鸟,小鸟就会飞吗?不会,小鸟得自己从树上练起来,来实践这个知识。所以呢,论语研究的一个专家,把这个“习”翻译成实践和运用,我觉得有道理,供你们参考吧。还有哪个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大家看第52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斯夫”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有人能帮他吗?没有,徐老师来说,这个“夫”在这里就是一个语气词,前面的“斯”是什么意思?就是河水,对吧?那么那个“夫”如果是语气词,我们翻译的时候,相当于现代汉语哪个字比较好呢?(生:啊)这时光啊,就像这流水呀,就这意思。还有吗?

  生:请大家看一下52页的“不义而富且贵”,为什么要加一个“且”?

  师:富且贵是同时满足,在古代是两层含义,富就是家里有钱,贵呢,出色高贵,就是既有钱,家里又高贵。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白富美。

  生:为什么教材选择《论语》的这12章,而不是其他的?

  师:他们这样选是有道理的,肯定是适合你们学的。对不对?还有什么问题?

  生:还是52页的第一章,"“饭疏食"的"疏"是什么意思呢?

  师:疏是什么意思?指的是粗粮,有钱人家吃细粮,没有钱的人家吃粗粮。

  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舍”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谁能解释?这个舍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是停止的意思。

  师:昼夜不停,请坐。还有吗?

  生:我有一句话意思不太理解,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条件这么苦了,为什么他还感到是快乐的呢?

  师:其实你不是对句子的本身内容不理解,你觉得过那么苦的日子,他怎么就会那么快乐呢?其实古代啊,有一些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们就觉得只要能够吃饱,能够有衣服穿,但是他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比如说他读一本书读得特别快乐,这个时候他就忘记了生活的贫苦。这样说能理解吧?所以有一个成语,就是写古时候的这样的仁人志士的,这个成语叫安贫乐道。

  【评析】

  这一部分重点是疏通文意,但徐老师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他让学生自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提出来,这样以来,老师的教学就有了针对性,用最少的课堂时间解决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的“解决问题”不是由老师自己解决,而是先由学生自行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进行讲解。

  也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一些没必要解决的,徐老师仅是巧妙地一带而过,基本上没有浪费课堂时间。

  个别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徐老师巧妙地引出来,进行了材料的必要补充。

  我所不理解的是,这种方法是先进的,但有两个问题徐老师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而是自己把答案直接说了出来,是不是美中不足呢?

  师:整体都很有价值,好。接下来。论语当中的很多话呀,其实那么多年过去了,有些话在今天我们还在用,成了固定的用法,把它称为成语。你看,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而论语中就出现了不少的这种固定短语。我们小学里学过的成语,大多数都是四个字的;论语中有些成语,还有三个字的,还有五六七八个字的,甚至于某一句话都能成为成语。我们看一下徐老师找了一找,这十二章当中出现了这么多的成语,我们自由地把这些成语读一读,好不好?自己读下来。

  生读: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

  师:争取把这些词语记下来,好不好?来,读起来。

  生再读。

  师:好,现在不看书,同座或者前后位之间互相解释解释这些成语的意思好不好?来,开始互相考一考这些成语的理解。

  生同桌练习。

  师:什么叫三十而立?

  生: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就有一个好成就。

  师:不是立起来啊,是有成就。

  师:什么叫择善而从啊?

  生答。

  师:很好。什么叫知命之年呢?

  生:50岁。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这些成语仍然不清楚的?都没用了是吧?现在我就把这些成语来用一用。

  师:徐老师今天早上起来一想,哎呀,今天已经是星期三了,不知不觉就星期三了,是吧?然后我就感叹一声说——

  生:逝者如斯!

  师:你们真厉害!就这样,要把这个成语放在一段话中去说,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够不够?开始。可以打腹稿,也可以写一写,都行。

  生准备。

  一生答。

  师:这话是对的,就是太简单了一点。还有同学更简单地说,徐老师让我们用逝者如斯夫去造句,最简单了。你要有情境。我找个没有举手的同学,你肯定是知道的。

  生:每天睡觉之前,我都会三省吾身,思考今天的成绩与得失。

  生:他已经到了知命之年,常常感叹逝者如斯。

  师:是串烧吧!串烧很好,请坐。还有一位男生举手,请你。

  生:尽管他已经过了知命之年,可以从心所欲,但他仍然温故知新。

  师:请坐。你们难道说的就是徐老师这样的人吗?还有一个机会,不要刻意搞串烧啊,搞一个带情景的说法。就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去运用。比如说啊,徐老师到我们学校来上课,你们的徐校长跟我是好兄弟。徐校长跟我讲,说你今天不要走了,今天晚上我们温一壶酒,好好聊一聊。我说好呀,好兄弟都好久不见了,我们要好好喝一喝,聊一聊,真是不亦乐乎——看徐老师营造了说话的环境。

  生:我们不应该循规蹈矩,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不思考,那么我们就不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迷惑。

  师:你是一个好班主任。这道理讲得蛮通透的,但是前面第一句最好去掉,这跟循规蹈矩没有关系,是吧?好的,造句我们先到这,好不好?接下来,我们看这些成语,我们再来把成语玩一玩。论语啊,就是对话,对吧?既然是对话,它就有对话的情境,就是有人问,有人答,可以理解这意思吧?学生问道:先生,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你们回答——

  生齐答。

  师:因为那个时候啊,不像我们写字这么方便。那时候每一个字要刻在竹简上面,所以越简洁越好,他就省略掉了问话的人,直接把回答写下来了,对吧?我们再来看——孔子问道,子舆呀,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

  生答。

  师:这就叫问答成语。你们现在选一则,能够补充问的话,或者补充回答的人回答,你把他问答这个成语的问答补充完整。两分钟时间,直接写在书上。

  生准备。

  师:谁来把问答读出来?

  生:孔子弟子问:怎样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学生问道:先生,思考和学习哪个更重要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哦,原来老师回答的是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对吧?

  生:孔子问:什么是仁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师:非常好。

  生:学生问老师:怎样才能做到更高效地学习呢?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师:哎呀,你是懂得学习的。我觉得同学们真聪明,在问的时候,加上老师。如果更加表示一点文气,把老师改成先生,就更有意思了。

  生:一个弟子问:先生,你觉得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师:我们时间就到了,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同学们热烈地发言,积极地思考,我们就把论语12章学完了,用一个成语说说你学这节课的体会。

  生:不亦乐乎!

  师:我觉得最高的学习境界就是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祝同学们学习快乐!下课。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仁者爱人作文12-16

仁者的责任09-13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课堂实录11-02

仁者孔夫子09-26

仁者乐山成语10-27

仁者无敌作文05-31

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课堂实录11-02

仁者乐山的成语故事05-20

仁者乐茶,智者乐水09-05

仁者之心高一抒情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