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实录

时间:2021-03-31 18:32:48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实录

  说明:从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的教学班,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无论出现什么问题,请尽量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阅读能力、学生的探究可能。千万不要把教参与老师的理解灌输给学生,那是最为糟糕的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实录

  课文的重点应该在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意思是:爱它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要把缺点、长处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小说中如武松身上的暴力血血腥,如猪八戒也有其可爱的一面,可以周扑园从说起

  导入:对于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可能都不陌生,勇猛刚直的张飞,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即使《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都让人过目不忘。中国古代的小说,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小说是什么?又是怎么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论述这方面问题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下采取部分优化设计的教案

  一、提问激趣,投石寻机。

  板书: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师:下面我想联系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谈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把学生列举的作品一一写在黑板上):《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老师不需马上纠正,照样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处理。)

  (由提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大知识面,使课内课外相结合,给讲述小说发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有了问题才有突破口,才能实施点拨教学,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引议释疑,直逼关键。

  师:但是,在你们列举的作品中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有。《老人与海》不是中国小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

  师:对,我们回答问题,要注意它的针对性。(用黑板擦擦掉《老人与海》。)

  生:《西厢记》是戏剧,不是小说。

  师:对,我们还要注意文学样式的不同。(擦掉《西厢记》。)

  生:还有《三国志》,它不是小说。

  师:对!(这个问题可以直逼关键,不能轻易放过,要重锤敲打。)你说不是小说是什么?

  生:是历史著作。

  师:说得很对。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则不是。那么,你能说说文学作品和历史有什么区别吗?(是关键,要重点问。)(这位同学若回答不出,可另请其他同学回答并补充。)

  〔弄清文学和历史的区别,才能理解课文所论的小说前后期的发展,它是本文的一个关键。学生把《三国志》误认为小说,这给老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应该抓住不放,深入追问。〕

  三、回扣课文,突破难点。

  师:(针对学生疑惑,适时予以点拨诱导)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一点难度。不过没有关系,课文中间有一段话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仔细看看课文,把这段话找出来,怎么样?(学生看书。)

  生:老师,我找到了!课文第3自然节,萧统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师:你把这句话再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事出于沉思”指的是虚构、想象,“义归乎翰藻”指的是讲求文采,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虚构想象,还要讲求文采。

  师:说得很好,那么历史呢?

  生:历史要求忠实于史实,不能虚构夸张。

  师:说得对。文学和历史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虚构想象,讲求文采;后者则要据史实录,不虚夸,不溢美,所以说《三国志》是历史,而《三国演义》才是小说。(擦掉《三国志》。)

  (萧统的文学定义是难点也是重点,下功夫突破它,其余的内容就能迎刃而解;另外,要同学看课文,是把教学从课外再拉回到课内,这样教学才扎实,才不至于脱离课本天马行空。)

  不过,光如此说还是抽象,可以举例关羽被虚构夸张的例子,以及《失街亭》“空城计”的例子。

  四、逐段概括,理清线索。

  五、呼应开头,完成练习。

  师:经过上面的概括,我们对古代小说发展的线索已经弄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共同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出示画有表格的小黑板。)补充说明一下,我在原表格上增加了一栏“作品举例”,大家可以从课本上和黑板上(指黑板上写的同学列举的作品)各举一两部作品填入栏内。

  (学生回答,老师把答案一一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朝 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作品举例

  魏晋南北朝

  以 前

  起 源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

  发 展

  “志怪”小说

  “志人”小说

  《搜神记》《世说新语》

  唐

  成 熟

  唐传奇

  《柳毅传》《李娃传》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

  演义小说

  “三言”“二拍”

  《说岳全传》

  明清

  顶 峰

  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金瓶梅》《红楼梦》

  (这一教学环节照应了课前预习,做到教学严谨,起迄相应。另外,通过填表格的形式不仅使课内外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我补充了作者为什么举《金瓶梅》为例,A独立创作B小人物的悲剧《金瓶梅》的历史地位在于首创小说的表现平凡人及生活。

  [细读与生疑]

  从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如下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1.第l自然段中,“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为什么?

  2. 第10自然段说,“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请问《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

  [探究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学生作进一步学习研究,切不可由老师包办代替,将每一道题目的答案讲给学生。直接给答案一来剥夺了学生阅读学习研究的自我实践权利;二来老师讲的答案也很难为学生所真正消化接受,且这些答案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确的。

  这里提供学生在学习讨论与探究过程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材料。

  关于题1:

  生A:神话的写作对象是神,传说的写作对象是人,本来是可以分开的,但作者偏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小说起源问题上,作者的认识是“只有一个”,他不同意“很多起源”的说法,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因此,作者只能将神话与传说合而为一,硬说是“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是认识上的固执导致了行文上的牵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生B:其实作者这样说,正是对前文的“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的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可能有的读者读到此会产生疑问:既然是“神话传说”,怎么能说是“一个”呢?当读了“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之后,这个疑问也就冰释了。当然这句话,更是作者对神话和传说的独到见解。神话是把人类一时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社会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使之亦神亦人;而传说呢,则是把人世间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事件虚化、神化,使之亦人亦神。最终给读者的感受总是“亦神亦人”或“亦人亦神”难以区分。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与认识。

  关于题2:

  生A: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开始的,战国是在春秋之后。而《诗经》收入的诗歌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余年间的作品,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诗歌,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乐府是统治阶级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在汉代,当时的朝廷的音乐官署叫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神话传说,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是小说的源头,又怎么能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由统治者从民间搜集来的呢?

  生B:从我们几个人的研究来看,作者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一,原文明明是说“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政府”从民间搜集来的”,根本没有说《诗经》等都是“产生”于“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再说,《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所收编的作品是春秋中叶之前的,但不等于从民间采集最后收编成集的时间就一定还在奴隶社会时期,我们没有查找到这一方面的准确资料。(老师补注:《诗》编成于春秋时代。相传曾经由孔子删削、整理。)但有一点,可以说明,《诗经》在汉之前还是叫《诗》,被统治者承认并奉为经典而称《诗经》,这是汉代的事情。即使是在奴隶社会就初具雏形,但为统治者所认可,作为政治教科书来对待,从“黑市户口”变为“正式户口”肯定是“政府”从民间采集之后并得到“政府”认定的事。

  第二,神话传说这种文学样式,虽然作者说它是小说的起源,而且是惟一的源头,但这并不否认这种源头的文学样式在封建制度上升时期就一定会消失,尤其是它的叙人、叙事的传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永远会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强调的是“政府一在封建制度上升时期”为了了解民风民情,从民间去搜集的,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或其他需要作参考。统治者可以通过搜集民歌民曲来了解民情,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搜集神话传说等文学样式来了解民风民俗民情呢?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读到《诗经》、“乐府”和许多优秀的神话传说,除少数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更多的还是官方搜集而流传下来的。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同步训练05-26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阅读练习与答案05-26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练习题及答案03-14

选修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优秀教案05-26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阅读题04-12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说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02-01

分析我国古代印章的发展演变04-15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01-1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实录范例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