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教学实录

时间:2021-03-30 19:36:18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教学实录

  师:孔子一生做过两个事情,第一为政,第二教书,前者是失败的,后者是成功的。今天我们来说说后者。上课的题目是《诲人不倦》。把题目大声地读一遍——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教学实录

  生(大声):诲——人——不——倦。

  师: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读不来的字可以到注解上找找读音,再读不来就举手问老师。

  (4分钟,无人举手问老师)

  师: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则站起来读读。

  生: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生: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声音小)

  师:读书要发自肺腑,声音要洪亮。下一个

  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声音响亮、清脆)

  师:我也想读一则,我想读11.3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气息微弱,声音充满自豪、眷恋)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么?

  (生沉默,摇头)

  师:据说这是孔子晚年重病时说的一句话。人之将殁,他念叨着的是这么这一串名字。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十个尤为杰出,被称作“孔门十哲”。孔子念叨这些名字充满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不舍。

  生:眷恋。

  生:骄傲。

  师:我们带着不舍,眷恋,骄傲的语气,把这话读一遍。

  (生齐读)

  生:孔子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且优秀的学生呢?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在书上写一写。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

  (三分钟后 )

  生: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各取所长。(2分钟)。

  师:好,到这里为止吧。说说孔子为什么会教出那么多,且优秀的学生。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先说第几页第几则。

  生:我说的是第52页15.39则,孔子有教无类,没有类的区分,学生特别多,也特别优秀。

  师:在我们今天,这似乎不算什么,教育都普及了,但在孔子那个年代真的好难得,那时候的教育只有贵族才可享受,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打破了这种局面,他教的学生有富二代,屠夫,劳改犯,大商人,无论哪类都有。你说的有教无类应该属于教育伦理。

  生:我说的是第53页的1.8则,他用的教学方法特别好,启发式教学。

  师:你把这则读读看。

  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师:你说的是教育方法好。这则里面有好几个成语,你可以找到么?

  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停顿一下)举一反三也算吧。

  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是表情达意的,你看愤,悱都是什么旁?

  生:竖心旁。

  师:这说明真正的教育都应该从心出发。

  (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生:53页的第16.13则。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同等对待,把自己的儿子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这很不错。

  师:你说的是教育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是一场精神的普渡,里面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孔子似乎没多少小我的概念。一视同仁,哪怕是儿子。

  生:我说的是第52页的7.34则,孔子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种精神使他教出这么优秀的学生

  师:你说的是教学态度,不厌也不倦。

  生:我说的是52页的7.25则。我感觉他设置的科目非常好。很重视仁义道德的教化。忠和信教得就是德育方面的。

  师:孔子把德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除了重视德育这个特点外,还有其他特点么?

  生:(沉默)。

  师:“文”和“行”指什么?

  生:历史文献和社会实践

  师:一个是书本知识,一个重视实践,和你们校训中的一句话很契合。

  生:(恍然大悟)知行合一。

  师:不仅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你这个是从教育的内容角度去说的。

  生:我找得是54页的11.22则,两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不一样,这说明他因材施教。

  师:说得很对。

  师:我把大家说的归纳下,你们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找原因,第一,教育伦理,第二、教育内容,第三教育方法,第四教育态度。(板书)这些就是孔子的教育智慧(板书)。这些智慧在在两千年后依旧熠熠闪光。正如学者金安平说:“诲”即是教育,教育如灯。孔子通过教育,照亮弟子心中的阴暗,给他们以精神的光明。朱熹也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孔子,我们依然生活在蒙昧与昏暗中。这种智慧像一盏明灯,千年流传,破除了黑暗与蒙昧,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智慧的光芒。(幻灯片 呈现金安平与朱熹的话)

  师:我们刚才都在说“诲”,其实诲人不难,难的是——

  生:不倦。

  师:什么是不倦?

  生:(杂乱地说)不疲倦,不厌倦,不懈怠。

  师:不倦怠,时时勤勉。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诲人不倦”, 这是很难得的。诲人不倦这个词在52页的倒数第二则里出现,我们把这则读一读。

  (生读)

  师: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不倦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先在文中找找他为什么可以做到不倦?(2分钟后)

  师:你找到了么?

  生:没有

  师:你呢?

  生:也没有

  师:你说说。

  生:第54页第3,8则,孔子认为子夏很聪明,能够从诗经说到礼乐……嗯……嗯,就这样。

  师:从诗经到礼乐,所以就不倦?代表你的理解吧。

  师:你找出来了么?

  生:还没有。

  师:没关系,大家没找出来,老师帮你们找了。请大家看幻灯片上这一则(出示第54页第3,8则),刚才有同学提到过这一则。我们先读一读。

  (生读)

  师:课前我与大家交流过,很多同学说这课里这则最难懂。有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么?

  生:这则是子夏在问孔子,孔子认为礼在仁之后。

  师:礼在仁之后。你能说得具体点么。

  生:嗯,就是……就是这个意思吧,一个人只有内心仁厚了,他的行为才能符合礼,才能温文尔雅。

  师:说得真好。我认为许多同学不懂,是因为前面还提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就是指在白底子上画画,这个画才能清晰绚烂。你想呀,你在黑底子上画画,那个画根本就看不出来。子夏很聪明,由绘事后素想到礼后于仁,由文学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就那么简单,别想复杂了。

  师:下面请大家在曰前面的括号里加个修饰语。(1分钟后)

  生:我加“兴而”,孔子是很兴奋的,因为他发现子夏所说的正中下怀。子夏能够从文学联想到仁礼,孔子不是很重视德育么,这正是他提倡的,所以他很高兴。

  生:我填“欣而”。孔子是很欣喜的。因为平时都是他教学生,这回是学生启发了他,他说“起予者商也”。

  师:你认为孔子是很高兴的.,因为学生启发他了。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说过一段很诗意的话:教育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是我感觉,某种程度上,教育是灵魂间的相互唤醒,是生命间的彼此滋养。老师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在教的过程里,也可以丰沛自己的生命,并因此感到欣喜,乐在其中。现在你们知道孔子不倦的原因了么?(板书 彼此滋养 乐在其中)

  生:与学生相互启发。

  师:不倦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么?大家看上面。

  (幻灯片:“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 孔子世家》)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生:君子最害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称道。我的大道难以推行,怎么有脸面让后世的人见我呢?

  (师出示译文)

  师:你从里面可以看出孔子不倦的原因么?

  生:嗯……他想让自己的道在后世推行,让后来的人了解他。

  师:宋代的张载说,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就是大道啊。但有生之年,孔子的大道已经行不通了,上课一开始我就介绍过,孔子在政治上是失败的。所以他只能依靠教育,实现精神血脉的延续,来实现思想的传承。这是他不倦的另一个原因。正如柳诒徵说的: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幻灯片)

  师:上课一开始,我们说到那一串串闪亮的名字,这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只因有了这三千弟子,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直到今天,它还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吾国吾民的精神源流。这堂课要接近尾声,我们用一首现代诗来结束课堂吧。(生齐读)

  天下无道 你有诗

  四海就是你的家

  人生可以回望的必定美妙

  是跌落的风筝被牵回天空

  如鸟飞翔世间

  已没有什么高峰

  让你膜拜

  面对鼠目寸光 你无话可说

  惟有坐在家乡的槐树下

  看弟子三千 谁是诗歌的种子

  在天地间发芽

  (节选自李伟新《孔子的现实情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