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关于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大全

发布时间:2017-05-26  编辑:cgf 手机版

   小故事1:关于端午节的传说(适合3-8岁的孩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中国家家吃粽子,很多地方还带香包、插艾蒿、赛龙舟。

  屈原是春秋时楚国的大官,他非常有才华,曾经建立过很多功绩。由于坏人陷害,他被国王免职。以后又被放逐,过着很艰苦的流浪生活。但是屈原一直都非常热爱祖国,他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后来楚国被秦兵攻破,屈原眼看国家被占,自己却帮不上忙,非常失望和伤心,他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跳进汨罗江,用生命激起人民的热情。

  楚国百姓非常怀念屈原,就把米投入江中祭祀他。后来又怕米被鱼虾吃去,便用苇叶把米包起来,用丝线扎紧,做成粽子投到江里。人们还用五色丝线做成香包挂在身上,又用菖蒲、艾蒿插在门首,象征刀剑,镇服邪恶。

  (故事来自《中国十个节日传说》,懒妈做了增补和改写)

  小故事2:端午节挂艾草习俗的由来(适合4-10岁的孩子)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小故事3: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旧历的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因“端”、“初”二字同义;“五”、“午”相通,按旧历以干支的寅月为岁首(即正月),依次排下来,五月即午月。又,午时为“阳辰”,所以又称“端阳”。如此看来,一个节日竟有多种名字,但群众的习惯总是称它为五月节。端午节始于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其由来是纪念楚大夫屈原的,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定此日为诗人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内涵着与之相关的故事,唯端午节的故事最多、最动人。

  古时,南方的五月端午为祀龙的节日。战国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遭谗言而被楚王革职、放逐。他目睹朝廷腐败,国事日非,郢都(楚国国都,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北)又被秦兵所破,国家沦亡的厄运迫在眉睫,满怀爱国激情随着逃难的群众一路向西南方走去,行至长沙附近的汩罗江畔,身心陷入绝望的状态,再也不愿往前走了。在他与当地群众交谈中,人们认出了他就是被人敬重的三闾大夫屈原。这时,他望着滚滚西北流的汩罗江,乘众人不注意,便抱起一块大石投江自沉。屈原在群众面前突然投江,大家都惊呆了,在猛省之后,已不及阻拦,这时才大呼救人,有人紧忙跳上渔舟划向江心,不多时,江上集聚了许多船只,用尽心机设法打捞营救。可惜来不及了,屈原已被江水吞没,而无影无踪。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此后,楚国民众为纪念他,每逢五月初五日,都要驶船江河举行划船竞赛,作为当年营救屈原的象征,用以寄托悼念之情。到了汉代,端午竞渡之风已盛。

  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汩罗江后,民众每逢此日,便争相用竹筒贮米投进江中,作为祭食。到了东汉之时,在长沙有个叫欧回的人,在江边祭祀屈原后,梦见屈原对他说,你们拿竹筒盛米给我,可惜都被蛟龙吃了。今后如再投祭,应用楝叶将竹筒塞住,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这两种东西都是蛟龙最害怕的,它就不敢吃了。其后,人们又把用竹筒贮米改为用竹叶或苇叶包裹黍米,用五色丝线扎成多角形状,称为“角黍”。按《本草纲目》解释,因“角黍”多尖角,很像棕榈叶心之形,所以又称“棕子”,后讹为“粽子”。黍米也逐渐改为糯米,并且添加了豆沙、小枣、火腿、咸肉等馅子,成为人们喜欢的美食。“竞渡拯屈”与“投粽祭屈”的习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逐渐形成传统,流传至今。

  另外,在端午节还有插榆柳枝悬挂纸葫芦的习俗。相传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名员。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与孙武共佐吴王伐楚)奔吴时,中途乞食。渔父某送他逃出昭关。临别时,他告诉渔父复楚之义,届期要在门首悬挂葫芦,以示区别。渔父回乡遍告邻人,一乡赖以免受刀兵之灾。相沿历久,如今每当端午家家都悬挂各样葫芦,岂知此乃千年遗留下来的祈免兵燹的意愿。

  还有,就是采菖蒲、艾蒿,系五色线等等。古来,人们将菖蒲称为“蒲剑”,又名“水剑”,并引申为“宝剑”,谓悬于门户,可驱鬼祟骚扰。艾蒿又叫作“艾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又供灸法使用。古人认为二者都具有除邪气的作用。每当初夏之季,菖蒲已拔出翠绿的剑叶,艾蒿也正萋萋繁茂、香气袭人。人们赶在端午节前到郊外采割,然后扎绑成小捆,上市贩卖,可得薄利。过去,在端午之前,小姑娘们都在辫梢或衣襟上扎戴用五彩丝线缠的“小粽子”,谓之“长命缕”。有的在头上戴个小小的“绒老虎”。男孩子们则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用雄黄泡的酒)涂一个“王”字,即古时所谓的“持艾簪蒲额头。”等过了节就将“长命缕”和贴在窗户上的剪纸统统摘下来,一齐扔掉,谓之“扔灾”,反映了人们除邪防病的愿望。

  从以上故事可知,许多民俗都与历史有关,而且从江南延蔓到塞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渗透力和它所具有的顽强的民族意识。

affaf.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端午节的民谣和谚语

  有一些端午节的民谣和谚语简单有趣、朗朗上口,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诵读: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午,

  背个竹篓入山谷;

  溪边百草香,

  最香是菖蒲。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有趣的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