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

发布时间:2017-01-0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件 w w w5
k
第二单元
【单元概览】
本单元是你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主要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所选的3篇文章,都是流传千古的叙事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选文篇幅虽短,但善于叙事,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记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课文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了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及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如荆轲的忠义、刚直、果敢、机智,太子丹的焦虑仁慈,樊於期的豪爽慷慨,秦王的贪残怯弱,秦武阳的外勇内怯。本文叙事中带有强烈的抒情笔触,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成功地渲染了气氛。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记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片段。鲁迅曾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他善于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作者还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把“楚汉相争”的序幕写得有声有色。
学习本单元,一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要求背诵课文中精彩的片段。二要注意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此外,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领会、运用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4 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秦军氾南( ) 夜缒而出( ) 佚之狐( )
若不阙秦( ) 吾其还也( ) 越国以鄙远( )
2.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共( )其乏困 共:________
(2)无能为也已( ) 已: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 ) 知:________
(4)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________陪:________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________赐:________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________唯: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________敝:________
(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________过:________
(6)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________犹: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许君焦、瑕( ) 蜀之鄙有二僧( )
杂然相许( ) 越国以鄙远(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子亦有不利焉(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且焉置土石(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若毒之乎( )
辍耕之垄上( ) 吾其还也(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失其所与,不知(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然
B.亦去之 离开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扩张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苛政猛于虎也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烨然若神人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泰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4.郑伯请烛之武出面说退秦师,烛之武推辞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第二段看,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第__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②。”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③,申包胥如秦乞师④,曰:“吴为封豕长蛇⑤,以荐食上国⑥,虐始于楚⑦。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⑧,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⑨,若邻于君⑽,疆场之患也⑾。逮吴之未定⑿,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⒀,下臣何敢即安⒁?”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⒂。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
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复:同“覆”,颠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儿子,名壬。随:诸侯国名。④如:去到,往。⑤封:大。豕:野猪。⑥荐:多次。食:侵食。⑦虐:侵害,残害。⑧越,流亡。⑨夷: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⑩邻;接邻。⑾疆场:边界。⑿逮:及,趁。⒀所伏:藏身之地,安身之地。⒁即安:到适当的地方去,指“就馆”。⒂《无衣》:《诗?秦风》中的篇名。诗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等诗句。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亡也 亡:________
(2)我必能兴之 兴:________
(3)世以事君 事:________
(4)将图而告 图: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语句中,全部表现申包胥爱国赤诚的一组是( )
(1)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2)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3)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4)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5)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
(6)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之患也
A.(1)(4)(6) B.(1)(3)(5) C.(2)(3)(6) D.(4)(5)(6)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员和申包胥虽是朋友,但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政治观点并不一致。
B.申包胥假托昭王之命到秦国求救,对秦哀公申说吴灭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
C.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并为他赋《无衣》这首诗。
D.申包胥在言辞游说不起作用的时候,在秦庭日夜痛哭,终于感动了秦哀公。
【探究应用】
1.学完本文后,有位同学拟了一幅对联,请你对出下联。另外,你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自选角度,尝试着再拟一副对联。
(1)上联:郑文公知错能改纳谏任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拟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样看待秦穆公撤军这件事?请你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写下你的想法,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荆轲刺秦王
【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朗读两遍。
臣愿得谒之( ) 皆为戮没( )( )
右手揕其胸( ) 偏袒扼腕而进曰( )( )
为变徵之声( ) 人不敢与忤视( )
使工以药淬之( ) 箕踞以骂曰( )( )
士皆瞋目( ) 以其所奉药曩提轲( )( )
2.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卒( )起不意 卒:________
(2)厚遗( )秦王宠臣 遗:________
(3)秦王必说( )见臣 说:________
(4)仰天太息流涕( ) 涕:________
(5)荆轲怒,叱太子曰( ) 叱:________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创: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进兵北略地 略:________
(2)振怖大王之威 振:________
(3)日以尽矣 以:________
(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________
(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________
(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________
(7)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________
(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废: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轲自知事不就( ) 图穷而匕首见( )
持就火炀之( ) 乃遂私见樊於期( )
荆轲遂就车而去( )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新陈代谢(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恐惧不敢自陈( ) 秦王惊,自引而起( )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使毕使于前 B.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C.燕王拜送于庭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6.司马迁《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主要情节的记载,几乎是照录了上面的选文。上面选文最后一句话是“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史记》中则写作:“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你认为哪一句更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④,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⑤,以头抢地尔⑥。”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⑦,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⑧;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⑩,与臣而将四矣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⑿,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⒀,长跪而谢之曰⒁:“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释:①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②唐雎(jū):人名。③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④怫(fú)然:盛怒的样子。⑤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脚。⑥抢(qiānɡ):碰,撞。⑦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⑧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⑨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⑩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⑾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⑿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⒀挠:屈服。⒁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⒂谕:明白,懂得。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________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一个“使”:________
第二个“使”:________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逆:________ 轻:________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需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揣摩下列两句话,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王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来作交易,是为了帮助安陵君扩充疆土。
B.安陵君认为以大易小是好事,但因为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威胁之意。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直接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探究应用】
1.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有形象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 鸿门宴
【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朗读两遍。
目眦尽裂( ) 令将军与臣有郤( )
赐之彘肩( ) 项王按剑而跽曰( )
旦日飨士卒( ) 沛公奉卮酒为寿( )
拔剑切而啖之( ) 如今人方为刀俎( )
2.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范增数目项王( ) 数:________
(2)沛公欲王( )关中 王:________
(3)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语:________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 当:________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间:________
(6)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________
3.“为”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含义。请你给下列加点的“为”注音释义,注意词性,并总结一下它的读音规律。
(1)使子婴为相 音:( )义:________
(2)为击破沛公军 音:( )义:________
(3)吾属今为之虏矣 音:( )义:________
(4)窃为大王不取也 音:( )义:________
(5)谁为( )大王为( )此计者
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人方为( )刀俎……何辞为( )
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为”的读音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通哪个字。
(1)距关,毋内诸侯 ____________
(2)张良出,要项伯 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
(5)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________
(6)因击沛公于坐 ____________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____________
5.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沛公军霸上( ) 固不如也( )
为击破沛公军( ) 沛公起如厕( )
从此道至吾军( ) 劳苦而功高如此( )
沛公不胜杯杓( ) 珍宝尽有之( )
刑人如恐不胜(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其意常在沛公也( ) 乃令张良留谢( )
目似瞑,意暇甚(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与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前四史”。同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杀人如不能举(尽)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意外的变故)也
C.故(故意)遣将守关者 D.沛公起如厕,因(趁机)招樊哙出
2.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的是表达对项羽的愤怒、仇恨。
B.樊哙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
C.樊哙强行闯帐,一番陈词后,项王没有发怒,反而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刘邦在危急中“如厕”很可能是借口,实际是急欲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3.下面的两段话,一段是刘邦对项伯说的,一段是樊哙对项羽说的,说法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这两段话又有什么区别?
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樊哙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樊哙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恩施好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5.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兵(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怜(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从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送给了乌江亭长。
【探究应用】
1.下面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请认真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乌江亭
壮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
杜牧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王安石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李清照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的作者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氾南(fàn) 参乘(chénɡ) 郦山(lí) 拜谒(yè)
B.拊心(fǔ) 自刎(wěn) 濡缕(rú) 戍守(shù)
C.扼腕(è) 玉玦(jué) 须臾(yí) 竖子(shù)
D.鄙远(bǐ) 陬生(zōu) 骨髓(suí) 惶急(huánɡ)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不阙(削减)秦,将焉(为什么)取之
B.微(假如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拜见)之
C.愿伯具(详细)言臣之不敢倍(通“背”)德也
D.愿大王少(稍微)假借之,使(派遣)毕使于前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战国策》。
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我们过的《陈涉世家》《鸿门宴》都选自《史记》。
7.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成语。
(1)做事清苦,功劳很大。
成语:_______________
(2)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语:_______________
(3)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语:_______________
(4)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成语:_______________
(5)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成语: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
(2)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亦去之。
9.用“/”给下列的文言语段断句。
(1)薛 谭 学 讴 于 秦 青 未 穷 青 之 技 自 谓 尽 之 遂 辞归 秦 青 弗 止 饯 行 于 郊 衢 抚 节 悲 歌 声 振 林 木 响 遏行 云 薛 谭 乃 谢 求 反 终 身 不 敢 言 归。
(2)弈 秋 通 国 之 善 弈 也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其 一 人专 心 致 志 惟 弈 秋 之 为 听 一 人 虽 听 之 一 心 以 为 有鸿 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虽 与 之 俱 学 弗 若 之 矣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 吾 曰 非 然 也。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③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万镒④,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比:接连。②贾:通“价”。③先后:偏义复词,即“先”,先导。④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苏代为燕说齐 为:________
(2)先说淳于髡曰 说: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愿:________
(4)以为马食 以为:________
1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①。栾书②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晋人杀之,非礼也。兵交,使在其间可也。楚子重③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④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⑤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⑥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选自《左传?成公九年》)
【注释】
①铜鞮:古地名,在今山西沁县南。②栾书:晋国大夫。③子重:即下文的婴齐,楚国令尹。④税:同“脱”。⑤泠人:即伶人,乐官。⑥侧:指子反,楚国大夫。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人讨其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使税之,召而吊之 吊:慰问
C.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朝:朝见
D.称大子,抑无私也 大:同“太”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秋,郑伯如晋 给贡职如郡县
B.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仁以接事,信以守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事虽大,必济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公曰:“能乐乎?”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晋侯视察军用仓库时,无意间见到了楚国战俘钟仪,因为被他的忠君爱国行为感动,所以下令释放了他。
B.钟仪在回答晋侯问话时,提及本国尊贵的人婴齐和侧时也直呼其名,表达了对晋侯的尊重,所以晋侯放他回国了。
C.晋侯问钟仪楚国国君怎么样,钟仪先推说不知道。晋侯一再追问,钟仪就举出楚君小时候的事来敷衍晋侯。
D.范文子认为钟仪有仁、信、忠、敏的高尚品格,如果放他回国,他一定会为晋国办成与楚国和好的大事。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写作练习。
16.在本单元中,我们领略了古代杰出人物的风采,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请你从本单元课文涉及的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看……”为题,写一段文字评说历史人物。注意引用史实,字数不限。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整合】
1.fàn zhuì yì quē huán bǐ
2.(1)ɡōnɡ通“供”,供给。 (2)yǐ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3)zhì通“智”,明智。 (4)yuè通“悦”,高兴。
3.(1)焉:为什么。陪:增加。 (2)为:给予。赐:恩惠
(3)阙:侵损、削减。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4)因:依靠。敝:损害。 (5)是:这。过:过错。
(6)辞:推辞。犹:尚且。
4.
答应 边远的地方 语气词 如果
赞同 当做边邑 哪里 好像
表约数 见识浅陋 怎么 你
往,到 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的 自己的
助词,不译 代“行李”
5.(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3)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4)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5)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6)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6.编年体 左丘明 《公羊传》 《谷梁传》
【感悟鉴赏】
1.A
2.C
3.C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5.(1)点评: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2)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3)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6.(1)逃亡。 (2)复兴。 (3)事奉。 (4)考虑
7.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
8.B(提示:“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句是叙述楚昭王的困窘境遇。“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句则表明秦哀公出兵救楚。“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之患也”句是向秦哀公陈说吴灭楚后会成为秦的祸患。)
9.C(提示:“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说法有误。“秦伯使辞焉,日:‘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句的记叙更能说明这一点。)
【探究应用】
1.(1)示例: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
(2)示例:上联:佚之狐临危荐勇士,慧眼识才下联: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郑
2.提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从秦国的角度看,秦穆公撤军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故其撤军无可厚非;从晋国的角度看,秦晋已结盟,烛之武是在挑拨离间,秦国撤军是一种背叛行为;从烛之武的角度看,说退秦军则是为了国家利益,天经地义……
5 荆轲刺秦王
【积累整合】
1.yè lù mò zhèn tǎn è zhǐ wǔ cuì jī jù chēn nánɡ dǐ
2.(1)cù通“猝”,突然。 (2)wèi赠送。 (3)yuè通“悦”,喜欢,高兴。
(4)tì眼泪。 (5)chì叱责。 (6)chuānɡ伤。
3.(1)掠夺,夺取。 (2)通“震”。 (3)通“已”,已经。 (4)礼品。(5)通“返”。 (6)以……为迟。 (7)用匣子 (8)倒下
4.
成功 同“现”,显露 旧 举起
靠近 会见 陈述 身子向上起
上 被 列 引用
不过,只是 靠近
拜访 并,列
回头 等到
5.D
6.(1)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2)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3)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4)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感悟鉴赏】
1.C(“函”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项中的“于”是“对”的意思,其它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更富有表现力。因为这里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的节奏则显得舒缓得多。“斩”比“杀”显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较之“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惊魂未定,与上文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相呼应。
7.(1)即使这样。(提示:“虽”“然”在古代是两个词。) (2)派遣。出使。(3)违背。轻视。
8.(1)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9.(1)你最好将安陵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人,刺杀你。
10.C(提示: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假,想霸占安陵是真。安陵君识破了秦王的用心,“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是安陵君对付秦王的借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从侧面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6 鸿门宴
【积累整合】
1.zì xì zhì jì xiǎnɡ zhī dàn zǔ
2.(1)shuò屡次。 (2)wànɡ称王。 (3)yù告诉。 (4)dānɡ抵挡,阻挡。 (5)jiàn小路。这里是抄小路的意思。 (6)duó估计。
3.(1)wéi做。 (2)wèi替,给。 (3)wèi被。 (4)wéi认为。 (5)①wèi替,给。②wéi提出,做出。 (6)①wéi是。②wèi句末语气词。
“为”的读音规律:作动词时读wéi,作介词或语气词时读wèi。
4.(1)距通“拒”,内通“纳” (2)要通“邀”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郤通“隙” (6)坐通“座” (7)内,通“纳”
5.
驻扎 及、比得上 禁得起 助词,无实意
军队 往、去 尽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军营 像 优美的 到,往……去
心意,意图 辞别,辞谢
神情,神态 感谢
料想,意料 谢罪,道歉
6.(1)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 (2)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3)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 (4)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 (5)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7.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感悟鉴赏】
1.C(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A(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的是以勇武示人,也是为了引起项王的注意)
3.说法相似,说明刘邦阵营内部已达成了统一的口径,团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刘邦说这番话意在替自己辩解、开脱,希望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强调自己“不敢倍德”。这是刘邦“以屈求伸”的权宜之计。樊哙说这番话则是据理怒斥项羽,责之以“义”。摆出与怀王之约,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再说刘邦虽早入咸阳,却“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明其劳苦功高,也满足了项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明智之举。
4.勇猛、豪爽、粗中有细
5.B(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
6.(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购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7.D(“指王翳日”意思是“指给王翳说”,“指”后面没有省略的成分)
8.B(“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探究应用】
1.(1)杜牧的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的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的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有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有英雄气概。
单元达标
1.B(A项中“参乘”读“shènɡ”,“郦山”读“lì”;C项中“须臾”读“yú”;D项中“骨髓”读“suǐ”)
2.C(A项中“焉”:哪里;B项中“谒”:请求;D项中“使”:“让”的意思)
3.C(A项第一句中“因”的意思是“依靠”,第二句中“因”的意思是“趁机”;B项第一句中“亡”的意思是“逃跑”,第二句中“亡”的意思是“灭亡”;C项中两个“然”的意思都是“然而”;D项第一句中“举”的意思是“全”,第二句中“举”的意思是“尽”)
4.D(A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C项“以为”——古义是把……作为。今义是认为。)
5.D(A、B、C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6.C(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7.(1)劳苦功高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秋毫无犯 (4)四面楚歌 (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8.(1)风萧萧兮易水寒(2)大礼不辞小让(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乱易整,不武
9.(1)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日/非然也。
10.(1)替。 (2)游说。 (3)希望。 (4)把……作为。
11.(1)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 (2)伯乐于是围着这匹马转着看了看,离开时又回头看了看,这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3)(谆于髡)进宫向齐王报告了这件事,齐王召见了苏代,非常欣赏他。
12.C(句中“朝”与“夕”相对,是早晨的意思)
13.D(A项中前一个“如”的意思是“到……去”,后一个“如”的意思是“像”;B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的意思是“到……去”;C项中前一个“以”是连词,后一个“以”意思是“用”;D项中两个“虽”的意思都是“即使”)
14.B(B项中的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其它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5.D(A:晋侯是在范文子的劝说下才释放了钟仪;B:钟仪在回答晋侯问话时,提及本国尊贵的人婴齐和侧时也直呼其名,是对楚国国君的尊重;C:钟仪举出楚君小时候的事并不是敷衍晋侯)
16.略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