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太原市)

时间:2021-03-10 19:10:58 高三 我要投稿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太原市)

  模拟考试更是对知识点的检测,所以,孩子们拿到分数后,重要的是分析失分原因,寻找破解之道。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太原市),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太原市)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太原市)

  第 I 卷 阅读题

  现代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1~3 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定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 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祓发杨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竞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 辅教篇》 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荃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 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則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 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 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 ,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摘编自孙海燕《 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基本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C.《中庸》《大学》 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 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B.韩愈上书《 论佛骨表》 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升上。

  D.宋代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宋代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农家乐

  岑燮钧

  杨大爷是骂骂咧咧搬进小区的。

  孩子们劝他, 锄头什么的, 扔掉算了。他舍不得,只好塞在架空层的用落里。

  “万一有个用呢。”他总是这么说。

  当初拆迁时,杨大爷是最后一个签约的。满地瓦砾堆里,他家像一座碉堡。 屋前面的菜地里,蚕豆开花, 豇豆上架, 芋艿临河而立,叶子像一把把伞,随风摇曳。杨大爷不慌不忙,拾掇着自己的菜地。

  “打我从娘胎里出来,就住在这里,他们能把我怎的!”

  街道书记一次次来做思想工作,杨大爷就是不答应。

  “这块地是我的,我前面临河,还怕你们遮着?”

  这样僵持了半年有余,眼看黑云压城,杨大爷终于松了口:他家这么多地,可以分到好几套房,儿孙们选哪里随他去,他必须住在底楼,底楼接地气,必须住在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才是他家的,别人家住过的地方,他不安生!

  书记考虑了一下,打了几通电话,答应了。

  搬进来时,小区里还七零八落的。树刚刚移种,支着护架;只广场中心,移植了草皮;路边河滩,还荒草杂生。

  好在,大家都是同一村的,仍是邻居。大妈们洗衣都到井口来,东家长西家短,煞是热闲;大爷们在物业场壁的老年室里搓麻将,喷云吐雾,随地吐痰,跟在村里一样。

  杨大爷不喜欢搓麻将。当初,他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一年四季,从不让地闲着,就是河边都舍不得荒掉,还种了一道茭白。一大早,他就去菜场卖掉。有了钱,手头就活络,要喝点酒就喝点酒,要抽点烟就抽点烟,还身子骨灵活。可是,如今,在这里住了十天半月,就仿佛住了三年五载似的—— 这日子实在太长了。

  “你踱来踱去,干吗呀!”老伴责怪他。

  “这自家的房子,住着咋像是客店似的!”

  “不是已依了你吗,我们以前也是住在这里的啊。”

  “味道就是不一样!”

  杨大爷走在小区的路上,手没处放。靠在后面吧,像村长,可是自己从没做过村长;放在前面吧,像娘们,又没个毛线篮。他的手,是拔草的手,是提锄头拎簸萁的手。他的手像松树皮, 开裂的。杨大爷在河边踟蹰了会儿,蹲坐在一块乱石上,抽闷烟。

  “杨大爷,你这是钓鱼吗?”

  “啊,没啊,我闲着……”杨大爷转过身来,回应道。他猛抽了几口烟,呛着了,直咳得眼泪鼻涕直流,只得用糙手揩了一把鼻梁口。忽地,他有了主意。对呀,这地不是我家的吗?

  “杨大爷,你这是干吗呀?”

  “我整地啊,种点青菜萝卜什么的,荒着多可惜……”杨大爷柱着锄头,笑着与人搭话。

  都是村里人,见怪不怪。自然也有风言风语:这老头子,有福不会享,宁愿做阿乡!

  不几天,菜畦里长出了菜秧。菜秧像娃娃,见风就长,又没几天,一片绿汪汪。

  杨大爷侍候这些菜秧更精细了。才这么一小块地,往日担水要肩挑,如今只须拾几桶水就够了。杨大爷每天都有活干。今儿个,拔一会儿草;明儿个, 翻一会儿地;真没事千了,他拣几块瓦砾,扔到角落里。

  菜一天一个样,他看着喜欢。

  他种了一茬又一茬。人们看他种茄子,种土豆,种西红柿。虽然,私心里嘀咕,这地又不是你的,凭什么占着;可是,毕竞是同一村的,又不碍着谁,何必把话挑明呢?何况,自古来,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谁种谁收益。

  “老杨,你的番茄种得真好,你看, 把枝都压歪了。”

  “这排豇豆,长得真多!”

  杨大爷听人夸他,就让人拿去些。现在,他不去菜市卖了。

  看着这块菜地都长得好好的,真没事干了,杨大爷跟老伴去了几天女儿家。回来的路上,杨大爷想着该给菜地施点肥了,河边的一畦芋艿快能收了,先试着挖一株看看。谁知,一到河边,看到的竞都是草坪,刚刚贴上的,还半死不活。他不由得大怒,声如滚當,大骂起来:

  “哪个天打雷劈的, 趁我不在,把我的菜地毀了,你种草吃草去吧,畜生要吃草,人要吃菜, 吃饭……”

  他拿来锄头铁铲,把草皮都扔到了河里。物业的人赴紧出来劝阻他。

  “谁来栏我,我跟谁急,这地本来就是我家的,谁也轮不到说话!”

  物业主任说:“这是小区的公共绿地,你怎么能毁坏公共绿地呢!”

  “谁让你们把我的菜地毀了 ! ”杨大爷依然掀个不停,物业报了警。

  警察来了,杨大爷挺身而出:“把我抓去吧! ”

  这事就犯难了,都是乡里乡邻的,犯得着上纲上线吗?

  “你跟街道书记说,这房我不住了,把地还给我,娘的,种点菜都看我不顺眼! ”

  书记得悉后,摇摇头,笑笑:这老头子!

  这天夜里,物业主任来到杨大爷家里,让杨大爷消消气, 扔掉的草皮算了,种菜就种菜呗, 别的地方的草皮千万别再掀了。他好声好气地说,杨大爷的气也消了。

  “就当我这茬庄稼白种了吧。”

  杨大爷重新拾掇这一小块菜地。 第二年,这块菜地里,又是蚕豆开花, 豇豆上架,芋艿临河而立,叶子像一把把伞,随风摇曳。

  人说,这是小区里的“农家乐”,不比草坪差。

  (选自 2016 年 12 月 9 日〈宁波日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说杨大爷舍不得扔掉锄头,“只好塞在架空层的角落里”“万一有个用呢”为后文杨大爷整地种菜埋下伏笔。

  B.老伴责怪杨大爷“不是已依了你吗” ,还“踱来踱去” ,说明老伴还是喜欢住新式楼房,对杨大爷不愿搬迁心怀不满。

  C.虽然都是村里人,但杨大爷种小区的地还是招来了风言风语。大家不愿说,但都怪杨大爷抢占了小区里不多的土地,导致他们无地可种。

  D.小说通过叙述城市拆迁中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城市拆迁,回归传统生活方式的主题。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大爷的形象特点。( 5 分)

  6.小说两次描写“蚕豆开花,豇豆上架,芋艿临河而立,叶子像一把把伞,随风摇曳”的菜园景 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他擎着民族精神的火把

  王富仁

  毫无疑义,李何林先生是一个学者,一个教授,但我渐渐感到,李何林先生却不是以一个教授、一个学者的形象来塑造自己的。甚至他的学术著作,也不带有展示自己学术风采的味道。那么,我们怎能通过所谓学术成就的论述表达出我们对李何林先生的真实感受和感情呢?

  在这时,我想到了高尔基笔下的丹柯的形象。丹柯把自己的手,伸到自己的胸膛里,掏出了他那颗燃烧的心,当作火把举起来。他是举着他的心灵走路的人。李何林先生举着鲁迅,举着鲁迅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举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我们跟着他的心灵的火把走出了思想的黑暗。但他的身影也就隐在了他所举着的火把的光芒里,因为他不愿用自己的身影遮住他的心灵的光芒—— 鲁迅的光芒。

  李何林先生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诞生在中国社会的,他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靠着一个偶然的机缘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我也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我知道,像这样 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首先怀抱的不是一个当学者的愿望,实标上,我们在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的时候,还不知道学者和教授为何物—— 而是一个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的愿望。文化首先使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不公正,是下层社会群众的苦难,是改变社会这种不公正现象的愿望和要求。但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想象里,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耶些我们十分敬仰 的大学者、名教授,都是一些充满社会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都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光辉未来的社会精英。我认为,大概正是这样的心理原因,使李何林先生首先成了一个革命者,一个社会的黑暗的反抗者。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是要领导一场革命,并不是要自己成为革命的领袖, 也不是为了革命胜利后的飞黄腾达。他的革命,实际就是反抗黑暗的意思,就是要担当社会正义的意思。这就使他有了与鲁迅更接近的思想和灵魂。

  李何林先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自己家乡的“文字”,受到当地政府的镇压后逃离家乡,来到北京,避居于未名社。在这时,他开始搜集整理析文学论争的史料。我认为,正是在 这种更切近地了解中国新文学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李何林先生发现了鲁迅, 发现了鲁迅的独立价值,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真正所希冀的。鲁迅—— 就是他的心灵,就 是他的心灵所渴望的思忽和人格的表现。

  李何林先生热爱鲁迅及其作品,尊敬鲁迅的为人,但李何林先生似乎又疏远着现实中的鲁迅。他没有像很多爱好文学的青年那样给鲁迅写信,向他表示尊敬和爱戴,他也没有拿着他编的《鲁迅论》去拜访鲁迅,并且向鲁迅解释他编辑《鲁迅论》的真正原因。他一生没有见过鲁迅,没有接受过鲁迅的馈贈也没有馈贈过鲁迅什么礼品和鲜花。他与鲁迅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而又各自走着自己的路。他对鲁迅的冷淡也正像鲁迅对他的冷淡。当鲁迅看到李何林先生编的鲁迅论》的时候,分明是把李何林先生等同于那些依靠名人而出名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但李何林先生从未主动向鲁迅表白自己的心迹,即使在多年之后看到鲁迅的有关文字时,也没有愤慨于鲁迅的“多疑”和“猜忌”。李何林先生与鲁迅的关系,并不是中国人通常很在意的人情关系,李何林先生心目中的鲁迅,并不是现实生活中那个作为文化名人的鲁迅,不是一个他需要讨好和崇拜的鲁迅,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风格,它们活在鲁迅的作品中,而不仅仅活在鲁迅这个人的肉休中。李先生对鲁迅的崇拜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崇拜,权力崇拜,而是一种思想信仰。这信仰属于鲁迅,也属于李何林先生自己。

  这才是李何林先生,是我们感受和理解中的李何林先生。

  (摘编自王富仁《 他擎着民族精神的火把》)

  相关链接:

  (1)在鲁迅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后来的研究者也许永远也忘不了一个正直而有风骨的研究专家,他就是李何林先生。……李何林先生的鲁迅研究是从文本出发,注重实证的。凡接近李何林先生的人或者是熟读了他的著作的人,都会深有感触。他经常倡导学生读原著、查 字典、找资料,并身体力行。(张铁荣《鲁迅研究史上实证派的旗帜》)

  (2)李何林自始至终是把自己卷入到现代思潮的论辩里的,参与性的结果,就是放弃了问题意识打量的可能,使学问变成人生搏斗的一部分。长达半个世纪的风雨,他从未以局外人的角度梳理文学史。(孙郁《布道者李何林》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李何林先生并未以学者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却最终成为一名学者,并受到同行的推崇,说明真正的学者不是靠自己包装自己就可以打造出来的。

  B.李何林先生举着民族精神的火把带很多读者走出了心灵的黑暗,他为了能让鲁迅的思想照亮更多人,在研究中主动将自己的思想隐藏在鲁迅的光芒后。

  C.李何林先生首先成为一个革命者,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文字”,这样的经历使其研究能够若眼于鲁迅的思想。

  D. 李何林先生的研究注重实证,倡导从作品和资料中获得思考和结论,同时,他投身于现代思潮的论辩里,将人生与做学问紧紧交织在一起。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学术成就向我们展现出的李何林先生的形象并不真实,于是作者想到了高尔基笔下的人物丹柯,因为丹柯与李先生有较大相似性。

  B.正是因为作者和李何林先生同样出身于底层的家庭,他才更理解李先生做出的选择,认为像李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首先是怀抱反抗黑暗、担当正义的愿望。

  C.文章强调“在我们的想象里”那些大学者、名教授都充满社会正义感,说明实际并非如此, 意在借此讽刺那些学者、教授的虚伪。

  D.文中多次将李何林先生与备迅进行对比,分析二人的相通与不同之处,并借鲁迅的“多 疑”与“猜忌”反衬李先生的形象。

  E.李何林先生对现实中的鲁迅持疏远态度,却有一颗火热的心,他挚爱着这个民族,践行着—位学者应有的道义。

  9. 作为一位抒迅研究者,李何林先生“正直而有风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阋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孝穆幼而谨厚,以清约自居。年未弱冠,涉猎经史。父叔四人并早殁, 昆季之中,孝穆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魏孝昌初, 解褐太尉行参军,转七徒主簿。大统五年,行武功郡事,迁使持节、本将军,行岐州刺史、当州都督。 在任未几,有能名。就加通直散骑常侍。王罴时为雍州刺史,钦其善政,遣使贻书,盛相称述。 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 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每岁考绩,为天下最。太祖嘉之, 賜书曰:“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于是征拜京兆尹。十五年,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鮞称藩,来附,时议欲遣使,慎选行人。太祖历观内外,无逾孝穆者。十六年,太祖总戎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邑二百户。军次潼关,命孝穆与左长史长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

  良等分掌众务。 仍令孝穆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 孝穆抚纳铨叙, 咸得其宜。孝闵帝践祚,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增邑通一千户。晋公护为雍州牧,辟为别驾,又以疾固辞。武成二年, 征拜御伯中大夫,徙授御正。保定三年,出为宜州刺史,转华州刺史。五年,除虞州刺史,转陕州刺史。頻历数州,皆有政績。复以疾笃,屡乞骸骨。入为少司空。卒于位,时年六十。贈本官,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曰贞。

  (节选自〈周书列传卷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B.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C.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 贾琮誉蜇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D.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 贾琮誉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昆季,即兄弟,与手足、昆仲近义,长为昆,幼为季。

  B.解褐,就是指脱去粗布衣服,代指入任为官。

  C.下车,原义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后指官吏退休。

  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孝穆自幼为人宽厚。因为父辈去世早,兄弟之间,孝穆居长,他亲自抚养教育自己的几个弟弟,兄弟之间和睦友爱。

  B.郑孝穆很有治政才能。他任通直散骑常侍时,安抚百姓,招纳流民,每年政绩考核都是最好,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与提拔。

  C.郑孝穆颇具领导才干。军队驻扎潼关时,他独自处理军队的各项事务;对归附朝廷的人士,处理得非常妥当。

  D.郑孝穆深得皇帝赏识。他多次受到嘉奖和加封,最终死于任上。朝廷给予了他很隆重的追封与褒奖的谥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 5 分)

  (2) )仍令孝穆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 1415 题。

  菩萨蛮

  李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黾碧树,陌上行

  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 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裳。”(《 旧唐书昭宗纪》 )

  ②大内:皇帝殿宇。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

  B.诗人虚写“双飞燕” ,既表达了诗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千山万丘”既是蔽掩阻挡作者视线的大景近景,也是诗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写照。

  D.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庙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

  E.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情真语真, 浑朴苍凉。

  15.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表现箫声感染力强的两是:“   ,    ”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 ”

  (3)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呜的惊险景象的两句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朴槿惠"闺蜜门”亊件石破天惊, 引起韩国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使朴槿惠陷入了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

  困境中。

  ②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为了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一生心劳日拙 ,终于研制出青蒿素,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③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儿白手起家,从身无长物的打工仔变成了拥有自己商业帝国的企业家。

  ④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多次发表针对中国的过激言论,他这种危言危行将会进一步损害中美关系。

  ⑤楚汉之争让我们看到了领导的艺术,刘邦从善如流 ,身边人才济济; 项羽刚愎自用,最终走向失败。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 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 《 记住乡愁》 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

  D.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狂人日记》 是写“吃人”的小说, ①     从艺术上来说,这个经典小说有不成熟之处。

  ②什么样的小说,③算是完成了“吃人”主題呢?我觉得是《祝福》。 ④ 在《 祝福》 中没有“吃人”这样的字眼,但是,祥林嫂的形象显示,她是被封建礼教的观念,对女人、对寡妇的成见“吃”掉的。 ⑤ 她的悲剧的特点是没有凶手: ⑥ 说有凶手, 就是一种观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可是 / 可以 即使 因此 假如

  B / 所以 应该 因而 尽管 但

  C 但是 那么 才能 虽然 / 如果

  D 然而 因此 —定 / 因为 —旦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宇。( 5 分)

  很多人认为他们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所以当有情绪时, ①。实标上,情绪是一种能量,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只能释放和转化。面对情绪, ② 。 因为当人们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并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情绪就得以释放。当然,当别人向我们宣泄情绪时, ③。正是这种倾听的态度,才促成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21. 华人互助联合会成立于 2013 年,通过组织和团结各方面力开展公益活动及商业互助交流活动。下面是华人互助联合会的徽标设计, 图案主色为红色。请说明主体部分的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6 分)

  四、写作(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教授面带愠色,说:“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一位学生反驳道‘记得第一,遗忘第二’,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太原市)】相关文章:

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卷09-28

重庆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卷11-02

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04-03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08-29

赣州市2017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卷(附答案)04-06

2017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10-14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08-31

高二语文下第三次月考试卷05-12

2017年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