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第二次月考试卷

发布时间:2017-10-12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骊 lí宫 庑 wǚ门 扁piān舟子 夜雪初霁qí

  B.剡shàn溪 皎jiǎo洁 訇hōng然中开 天姥mǔ山

  C.聒guō噪 澧lí水 修葺qì 薜bì荔

  D.碣jié石 白薠 fán 潺湲yuán 霓裳shāng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我厂出口劳改产品,”李厂长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对于他们的攻击,我们要同仇敌慨,粉碎他们的阴谋。”

  B.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化趋势仍然让真正的文学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

  C.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疾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D.有时候,把自己和盘托出,让别人透彻地了解自己,反而使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11月4日,意大利AC米兰队在圣西罗球场迎来了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场内你拼我抢、高潮迭起;场外的球迷们则作壁上观,为拥戴的球队呐喊助威。

  B.曾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南京某区民政局副局长潘玉梅被查出累计受贿近800万元,家中竟然藏有28公斤现金,这真让人不可理喻。

  C.我国派出渔政311船开赴南海担负起在南沙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以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完全是在周边日益复杂的形势下的明哲保身之举。

  D.由巽门进入青云塔内,一眼就看见石壁上刻着“青云直上”四个大字,似乎是在祝愿登塔人步步高升。这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开水,甜甜的;也像一杯加了盐的白开水,咸咸的。

  B.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股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以便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C.对于中法间因为圆明园文物拍卖而产生的争端,许多法国普通民众,无论对中国友善与否,都倾向于以法律为理性评判标准。

  D.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____;

  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 ,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②才有兴趣去喝它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现代文(实用类)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知道,欧洲在17世纪就诞生了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然而,西方科学进步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体现在科学内在的质的进化,即科学合理性上。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为自然立法的精神——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和理论化——已孕育了近代科学理性的“质”。经过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催化,这种从宗教神权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的近代科学精神便实现了现代转化。可以说,推动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相比之下,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状况颇值得深思。从第一至第十五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前面,其中还有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是,步入16世纪之后,我们却落伍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此曾提出疑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文明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中西不同的科学和文化背景角度进行比较,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对此,他言辞激越,真有切肤之痛:“中国人对于科学这两种态度倘若长此不变,中国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可惜,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被淹没了。

  后来,中国台湾学者余英时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成份少而‘科技’成份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不久前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借50年代“科技”一词的创用,说明我们对“科学”的误读,并指出这种误读对我们在这以后缺少科学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对科技的急功近利,必然会窒息原本就微乎其微的“科学精神”。我们生活在充斥着高科技产品的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我们就是“现代人”,因为,我们的脑子里所装的很可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有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人,才有资格做现代人!

  6.下列表述符合文中对“科学精神”阐述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不仅表现为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科学的合理性上。

  B.科学精神从宗教神权的阴影下解脱出来,经过中世纪,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催化后实现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化。

  C.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拥有这种科学精神。

  D.西方科学进步的三次科技浪潮的推进,完全体现了科学精神的作用。

  7.对梁启超先生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的人指的是“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

  B.“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其原因是他们信奉宗教神权。

  C.粱先生认为那些“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的人是因为把科学看得“太窄”了,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不懂科学精神。

  D.梁先生认为中国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就将被现代科学所淘汰。

  8.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科技的急功近利,这正是把科学看得太窄了,这样我们中国人不仅永远没有单独的学问,也无法具备现代思想意识。

  B.我国的科学技术在第十五世纪前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但此后大大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是“不了解科学的性质”和创用“科技”一词来取代“科学”。

  C.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相比较,我国还严重缺乏现代科学理性的“质”,这不仅是李约瑟博士、梁启超先生、余英时先生的一致看法,也是我们现代人应清醒认识到的。

  D.不能单纯用“科技”取代“科学”,不等于我们就可以轻视科技,关键是我们应具备内在的“科学精神”,使科学技术内化为人的“知识资本”,使人成为驾驭技术的主宰。

  三、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

  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甚将延乎肝膈 延:发展,蔓延。

  C.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涂抹。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居住。

  10.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12.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3分)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3分)

  (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13. 给下面的句子用斜线断句。(3分)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四、诗歌鉴赏(7分)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4.(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简要赏析(3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有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古诗文默写(12分)

  15.(1)朝驰余马兮江皋, 。

  (2) 心非木石岂无感? 。

  (3) ,隔叶黄鹂空好音。

  (4) ,栗深林兮惊层巅。

  (5)吴楚东南坼, 。

  (6)山寺钟鸣昼已昏, 。

  六、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6~19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6.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

  17.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8.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19.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七、新闻评论(7分)

  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70字。

  11月8日,北京大学招生办称,将在京津渝等13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依照北大的规划,通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式录取到北大的学生,原则上控制在本科招生计划的3%以内,以往北大校本部公布的本科招生计划一般在2650人左右。

  《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称,2010年,在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

  六、作文(60分)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如果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处于什么状态,你都必须写下去。要记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这些话是对铅笔的忠告,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忠告呢?请任意选择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 B(A 霁qí,应是 jì;C 澧lí,应是lǐ;D裳shāng,应是cháng)

  2.A(“同仇敌慨”的“慨”应该是“忾”。)

  3.D(A.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B.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C.明哲保身: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带贬义。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C(A.不合逻辑。白开水加了糖或盐后,就不再是白开水。B.“掌握”只能与“情况”搭配,而不能与“风险”搭配。D.语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

  5.B(第一空选②与下文的句式一致,第二空选③与开头强调的“有”还是“没有”相吻合,这段话并不是强调“浓”还是“不浓”。)

  二、现代文(实用类)阅读(9分)

  6.B(A原话是“西方科学进步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体现在科学内在的质的进化,即科学合理性上”,并不是说“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的合理性上”。 C四大发明是科技成果,文中还提到“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 D原话是“可以说,推动西方三次科技浪潮的,是其内在的科学精神”,这里“完全体现”不当,主客体也颠倒了。)

  7.B(原因牵强,说法没有依据。)

  8.D(A原话是“中国人对于科学这两种态度倘若长此不变,中国人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 B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严重缺乏科学精神。这里“创用‘科技’一词来取代‘科学’”是对科学的误读的具体表现。 C所述并非几位学者的一致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划分句子)

  9.D (寓,隐藏。)

  10.A(第(1)句原文已说“未足深畏”,第(3)句讲的是郑仲辨个人情况,且只是“几至于甚病”。)

  11.A(说“他并不在意”,不合文意。)

  12.(1)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2)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

  (3)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

  13.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四、诗歌鉴赏(7分)

  14.(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华竞丽的美好景象,书法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

  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情深。(2分)

  五、古诗文默写(12分)略

  六、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8分)

  16.①新桐初乳(或者“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每点1分,共3分)

  17.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1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1分)。

  18.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2分),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2分),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2分)。

  19.①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②联想,由树之荣枯联想到“人生无常”,意蕴更深,耐人寻味;③比拟,“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表现出树叶对北风的到来感到突然,和离开枝头的不情愿;④比喻,“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同情;⑤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2点即可,共5分,仅列出手法无赏析不能得分)

  七、新闻评论(7分)

  示例:支持北大的做法,校长推荐制是自主招生改革的有益尝试,让考试总分不高但有“奇才”、“怪才”的特长生在考试之外又多了一种走进高校的可能性。反对北大的做法,这种制度必然会滋生权钱交易,并且依据校长个人好恶推荐学生主观性太强。(有鲜明的观点,1分;理由正当,2分;语言简明、得体,1分;超过70字,扣1分。)

  《指 喻》译文

  浦阳县的郑仲辨先生,他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般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疹子快要成熟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长成熟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轻点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平常人看得清将会发生的事,平常人也能处理掉,在情势上看来即使很危急,但并不值得很惧怕。只有萌芽在让人不会担心之处,又隐藏在让人看不到的苗头之中,平常人却以开玩笑的态度去轻视它的那些事,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就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长久处于平民地位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