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马说》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03-29 12:40:21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马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其真无马邪(yé)?"):恐怕,表推测

  邪:同"耶",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马说》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01-24

《驻马听·吹》原文及翻译12-08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03-03

马说文言文翻译08-26

《马嵬》原文及译文01-14

《宋史》原文及翻译03-28

柳原文及翻译10-07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12-19

《捕蛇者说》原文和翻译12-13

《座右铭》原文翻译及赏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