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译文注释及鉴赏

时间:2021-01-19 17:33:27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译文注释及鉴赏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唐代:李白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译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微言透彻秋毫。

  马上要回归布山去隐居,逸兴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几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瑶草会衰歇吗?

  我也很想去隐居,屡屡梦见松间云月。

  你傲然独往,长啸着开劈岩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芜,石道上都长满蔷薇。

  冬天来到的时候,我会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戏鹤,风雨相依。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注释

  析道论:析,分也,解也。道论,即道家之经论。

  微言:精妙之论。秋毫:谓精微之理。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亦泛指珍异之草。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创作背景

  题中之“王山人”则“归布山隐”,此与李白这首诗所云“我心亦怀归,岁晚来相依”地望正合。由“我心亦怀归”可知,是时李白他不在徂徕山中,而应在兖州(今属山东)家里,诗当作于瑕丘。按诗云“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语,诗当为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秋日所作。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赏析

  这首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四句组(“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以“毫”、“高”为韵,是全诗的起首,“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介绍王山人并对友人才干的赞赏跃然纸上;“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叙事说友人要归布山了;第二个四句(“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改以“歇”、“月”为韵,是承接前一组诗,“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言对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几天;“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说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种隐居生活;第三个四句(“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又改以“扉”、“薇”为韵,是诗意起了转折,诗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语间满是向往;最后一个二句(“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和上一组诗一样,也以“依”为韵,“岁晚来相依”以讲述自己的愿望结束全诗,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诗开头的起句到最后的结句,从述说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样,诗人的思想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朋友离别而去,李白有着浓浓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但只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把万语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寻味。虽然是赠别,却无凄凉之味。“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诗人很直接的表达了向往隐居和求仙访道的生活。并据记载李白于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隐于徂徕山,这首诗题中之“王山人归布山”,并说“我心亦怀归”、“岁晚来相依”不谋而合。

  这首赠别诗,虽有别离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哀而不伤”,这也是盛唐“酬应体”五古的一个特点,离别之际,他们或许会有些伤感,但是不会沉沦其中。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译文注释及鉴赏】相关文章: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唐诗赏析06-19

归梦注释鉴赏及译文01-26

《冬日归旧山》译文及鉴赏01-26

《新制布裘》译文及鉴赏01-18

《乌衣巷》译文鉴赏及注释01-27

春梦注释鉴赏及译文01-27

《东郊》鉴赏及译文注释06-12

《岁暮归南山》译文及鉴赏01-17

《金缕衣》译文及注释鉴赏诗词06-13